有一次,我在公車上看著窗外。下著毛毛雨,玻璃上模糊的倒影像一張熟悉的臉。
那一刻,我突然鼻頭一酸。 不是因為難過,也不是開心,就是一種「有點什麼」的感覺。 我想傳訊息給朋友,卻打了半天,只打出一句:「好奇怪,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感覺。」
那句「我也不知道」其實藏著我們最常有的困境:我們不是沒有感覺,而是不知道怎麼說出來。

1️⃣ 給感受命名,就像給霧畫出輪廓
我們害怕的不是情緒太多,而是太模糊。
當你能為情緒找到詞,它就不再那麼籠罩心裡。
像是那句「我很煩」,其實有很多版本。
有時是「焦慮」:怕自己不夠好;
有時是「委屈」:覺得被誤會;
有時是「不被理解」:想說話卻找不到人聽。
命名,就是讓霧有了邊界。
一旦它有名字,你就能開始理解它。
2️⃣ 用故事包住情緒,它才會被人接住
你說「這家咖啡館很舒服」,
別人也許只會回「喔~那很好啊」。 但如果你說:「陽光剛好打在桌上,杯子邊緣冒著熱氣,我聽著老歌、什麼都不想。」 對方立刻就能感受到你那份寧靜。
故事,是情緒的橋樑。
當你願意多加一點細節, 情緒就會從「我自己知道」變成「別人也能懂」。
3️⃣ 拆開感受,才能理解自己
那天不是電影,而是一封簡訊。
我只是滑到一條舊訊息,上面寫著:「記得早點休息。」 一瞬間,眼眶就濕了。
我以為我在懷念某個人,
但後來才發現,那其實是懷念「被關心」的自己。 那一刻我懂了——感受從不是單一的。 它有語氣、有記憶、有溫度。
情緒不是問題,它是訊號。
當你能拆開它,就能看見裡面的故事。
4️⃣ 比較,是讓感受更精準的練習
你可能覺得「兩杯咖啡都好喝」,
但再細一點,一杯帶果酸、一杯有焦糖香。 當你能辨出差異,你的感受力也變得更細膩。
人也是。
焦慮和期待其實很像, 差別只在——前者怕失敗,後者想成功。
孤單和平靜也只差一點點—— 一個缺乏連結,一個擁有自我。
懂得區分,你就更能掌握情緒的方向。
5️⃣ 理性,不是情緒的敵人,而是它的地圖
理性不是冷,而是讓感性有方向。
當你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那不是在壓抑情緒,而是在理解它。
有時,我們以為理性會把溫度拿走;
其實它只是幫情緒裝上軌道。 讓你知道,這份不安、這份喜歡, 究竟想告訴你什麼。
理性是感性的結構,
讓你能在感覺裡找到意義,而不只是反應。
🌱 結語:感受是旅程,理解是地圖
情緒就像浪——你擋不住,但你能學會游。
當你能為感受命名、說出故事、拆解細節、分辨差異、找到脈絡, 你就不只是被浪推著走的人, 而是能駕馭浪的人。
感受是旅程,理解是地圖。
當兩者並行,你不只是活著, 你在學會——怎麼讓生命更有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