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知覺是一種大腦構造,感知我們心跳、呼吸和對外部白天、夜晚信號。
生物時鐘是一種內在的時間系統,控制生物體內的周期性生理過程,使生物能夠適應地球的24小時日夜循環。晝夜節律影響多種生理過程,包括體溫、血壓、荷爾蒙分泌、消化功能以及免疫系統的活躍度。
當生理節奏受到干擾時睡眠不足和時差規律,可能會失去準確的時間知覺。例如:季節性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冬季、下雨天可能導致抑鬱情緒增加。
「感知時間擴張」現今社會節奏使我們感到時光飛逝,以至於認識新的人事物需要拉長時間線。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覺時間不夠用,導致我們錯失對當下的體驗與感覺。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記住更多事情,時間的感知與記憶和注意力相關。當我們經歷新的人事物,大腦會記住更多細節,這使得時間感知變慢,因此在熟悉新事物會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建立。
所以人在面對熟悉的人事物,在生物鐘適應下情緒較為放鬆和安心,會覺得時間相對穩定和快速。而在面對陌生環境人事物會產生焦慮和緊張,使得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很緩慢,才會有「時間錯覺」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