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模糊不適,到看見自己內心的提醒
你一個人坐在位子上,心裡悶悶的,說不出到底哪裡怪怪的。
有同事經過問你:「還好嗎?」你勉強一笑:「沒事啦。」但你心裡嘀咕:「別想太多啦,工作而已,哪來那麼多情緒。」
你低頭繼續忙,卻越忙越煩,越煩越亂,最後忍不住懷疑自己:「怎麼那麼情緒勒索自己啊?」

很多時候,情緒來得沒聲音,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我們太靠近情緒,就像踩在火山上,隨時會被炸飛。
又或者,我們離它太遠,只覺得哪裡怪、哪裡悶,卻說不上來。 久了,那些沒被理清的情緒就像地底下的暗流,越積越深,變成一種慢性的不安。
有時你會說:「我不是不努力啊,但怎麼一直卡住?」
你開始覺得累、覺得煩、覺得無能為力。
但也許,你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太快跳過感受了。
這時候,請你試著做一件事:
就像你站在窗邊,看著窗外起霧的早晨——
什麼都不要急著定義,先靜靜看,讓霧慢慢散去。
我們不是叫自己變成沒感覺的機器人,
而是學會站在情緒旁邊看一下,不要被它拉著走,也不要急著把它推開。
你可能會發現,那些情緒其實都在偷偷傳遞訊號:
- 悶悶的,也許是你對某件事很在意,卻說不出口。
 - 煩煩的,也許是你明明不想這樣做,卻勉強自己配合。
 - 焦焦的,也許是你有個想法沒被接住,只能藏起來。
 
情緒,其實是你內心在輕輕敲門說:
「我在這裡,我想被看見。」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要馬上好起來、馬上正能量,
但最穩定的自己,不是都不會痛, 而是能和痛共處,還知道怎麼慢慢放下它。
感受,不該被壓抑,也不需要馬上解釋,
它只是提醒你:你有多在意,有多想變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