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生活穩定卻總覺得空虛?本文深入解讀PERMA幸福理論,並提供「三件好事法」「微小目標成就」「正念散步」三大日常練習,讓你每天只要花 5 分鐘,就能培養持久幸福感!
幸福的真相:從 PERMA 理論看長期幸福感
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一種瞬間的愉悅感,但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提出的 PERMA 模型告訴我們,五大要素缺一不可:
- Positive Emotion(正向情緒)
- Engagement(投入感)
- Relationships(人際連結)
- Meaning(意義感)
- Accomplishment(成就感)
因此,要擁有持久的幸福,重點不在「生活發生了什麼」,而是「你怎麼看、怎麼做」。接下來的三個簡單練習,都是基於實證研究,能同時觸及 PERMA 各要素,幫助你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幸福回報。而日常追求短暫快樂(如看影片、購物)只能提升「正向情緒」,卻難以兼顧其它面向,難以累積長期幸福感。
日常練習1:三件好事法 (Gratitude Practice)
為什麼有效?
- 提升對正向事件的敏感度:大腦天生偏重負面,用感恩練習可以「重新校準」神經迴路。
- 增加意義感與人際連結:寫下讓你感激的人或事,無形中強化你與它們的連結。
如何操作?
- 睡前花 3–5 分鐘,拿筆寫下今天發生的三件小確幸(不限大小)。
- 每件事情後面加一句「因為…,我覺得很感激」,例如:「因為同事幫我加班,我覺得很感激」
- 連續練習至少 21 天,形成神經迴路的「感恩習慣」。
Tip:如果你懶得動筆,也可以用手機備忘錄快速記錄,同樣有效!
日常練習2:微小目標成就法
為什麼有效?
- 建立「自我效能感」:小目標易完成,能即時獲得成就感(Accomplishment)。
- 降低心理阻力,強化投入感(Engagement):大目標往往難以開始,小步驟更能持續推進。
如何操作?
- 每天早晨,在記事本或 APP 上設定「今日微小目標」一項,例如「整理桌面」「喝 8 杯水」「寫 200 字日記」。
- 完成後立即打勾,並在下方寫一句「我做到了!」
- 每周複盤一次,把最有效的習慣保留,淘汰未執行的。
Tip:把目標細化到不可再拆,例如「閱讀 1 篇心理學文章」比「閱讀文章」更具體。
日常練習3:正念散步 (Mindfulness Walk)
為什麼有效?
- 提升當下覺察與正念(Mindfulness):減少內耗與焦慮。
- 連結人際或環境,增加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專注於當下的小美好。
如何操作?
- 每天找 10 分鐘,在公園、小巷或庭院進行散步。
- 只觀察,不評價:聆聽鳥鳴、感受微風、注意腳步聲…所有感官體驗,只當「旁觀者」。
- 結束時深呼吸三次:輕輕閉上眼,感受身體與呼吸的連結。
Tip:若無法出門,也可在家裡繞著房間慢走,同樣練習正念。
結語:讓幸福成為你的日常能力
幸福不是命運的恩賜,而是一連串小練習的累積。
- 每天花 5–10 分鐘,你已經為自己種下快樂的種子。
- 開始這些練習後,別忘了在留言區分享,告訴我你最喜歡哪個方法,或是你自己的「快樂小撇步」。
🔔 下週預告:
我們將探討「為什麼我們有選擇卻感覺沒得選?──心理學中的掌控感訓練」,想知道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回主動權,別錯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追蹤「日常幸福心理學」房間,幫助你持續累積幸福能量。
延伸閱讀:https://vocus.cc/wo/680c8688fd8978000162f09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