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在閱讀 Intel 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所著的《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書中有一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提到,在英特爾,中階經理人會時常輪調,以拓展他們的歷練。雖然輪調部門的背景及工作內容都極為類似,但最後的產出確時常有極大的差異。輪調的結果顯示,不論是經理人或是各部門都無法一直維持其高產出或是低產出的慣性,總會有高低潮。經過多次觀察後,葛洛夫得出一個結論:
「高產出,是某些經理人與某些部門之間特定組合所帶來的結果。」
這句話,讓我立刻聯想到羽球雙打。
在球場上,我也常見到類似的情況。 有些選手個人實力強勁,但當他們與平時不熟的搭檔組合時,面對同樣的對手,反而輸得一塌糊塗。
這時你就會發現——雙打不是兩個人的加總,而是一個新的整體。
彼此的默契、節奏、信任感、甚至是那份「知道對方下一拍會怎麼打」的直覺,都會深深影響表現。
我曾經也經歷過那種「明明自己狀態很好,卻打得不順」的比賽。
後來回想才明白,不是誰的技術不好,而是我們之間的節奏還沒對上。當雙方節奏不同步時,就像兩個齒輪沒有完美咬合,力量再大也無法推動整個機器。
而當那個節奏終於對上時,一切都變得流暢自然。
球的路線、步伐、眼神交流,全都像是提前排練好的一樣——那種感覺,真的有點像「心流中的協同」。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在企業裡,還是在球場上,高效能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結果,而是彼此間化學反應的結晶。
有時候,最關鍵的突破,不在於技術的進步,而在於找到那個能與你一起發揮出最大潛能的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