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不能幫人寫狀紙?這個問題近年來被越來越多人提起。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不少人開始嘗試用AI協助撰寫訴狀、答辯狀、陳報狀,甚至行政訴願書。的確,AI能在短時間內產出條理清晰、格式完整的文書,看似方便又節省成本,但在法務領域,這樣的做法卻暗藏風險。

首先,要明確指出一點——AI不是律師。它沒有受法律專業訓練,也不具備律師資格,更不負法律責任。AI的能力在於文字生成與資料整理,而非法律判斷。它能根據資料庫與指令輸出一篇看似「有理有據」的狀紙,但那不代表內容就一定合法、適用或安全。法律案件往往涉及個案事實、時間軸、主觀意圖與證據連結,這些不是單靠文字邏輯就能精準處理的。
其次,個資與案情的洩漏風險極高。AI的運作原理,是將使用者輸入的資料送入模型進行分析與生成。若使用者把具體的案情、姓名、地址、甚至卷證內容輸入AI平台,就等於把個人資料或訴訟機密交給了一個不知所屬的雲端系統。即便平台標榜「不儲存使用者資料」,也無法保證絕對安全。對於涉及訴訟或刑案的資訊而言,這樣的風險顯然不容忽視。那AI到底有沒有用?答案是——可以參考,但不宜依賴。AI可以幫助整理思路、生成初稿,或提供法律條文的方向提示。例如,若你想了解「行政處分違法的救濟方式」、「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不當得利返還請求的時效」,AI能快速提供概念性解說與架構說明。這對非法律背景的民眾而言,確實能降低理解門檻,甚至讓人更清楚自己該如何準備資料、如何與律師溝通。
但問題在於,AI太誠實、太直接。它會把律師通常「不會馬上講出來」的部分講得一清二楚。律師之所以不願意一開始就講透,並非出於保留,而是因為每一案情都不同,若不先了解具體事實,就貿然下結論,容易誤導當事人。而AI不會顧慮這些,它會根據你輸入的文字,直接生成「合理」的法律分析。這樣的「合理」,常常只是文句上的合理,不一定是法律上的正確。
舉例來說,有人輸入:「地主要終止三七五租約,承租人不搬,該怎麼辦?」AI可能會生成一段看似嚴謹的答覆:「依《三七五減租條例》第X條,地主得於契約期滿後依法請求收回土地,並可聲請法院強制執行。」這段話理論上沒錯,但若該租約已被行政機關撤銷、土地已被註記或進入行政救濟程序,那這段建議就完全錯誤。AI不會知道這些背景,也無法辨識法律適用的細節落差。
另一方面,AI能生成許多律師不願在未收費前說的「通則」說明,這點確實吸引人。許多民眾在找律師前,往往因預算考量,只想先「問問看」。律師若免費回答太多,不僅耗時,還可能被誤會為正式法律意見,增加職業風險。因此,多數律師會「點到為止」,讓當事人理解基本方向後,再以正式委任方式提供詳細建議。而AI沒有收費問題,也不怕被誤會,它可以把一整段法律概念拆解、說明、舉例,一次講完。
不過,這樣的「誠實」也是雙刃劍。因為AI講的是理論,而不是策略。真正的訴訟往往講究取捨:哪些證據該呈現、哪些立場該保留、何時提起訴願或再審、是否和解、如何與對方律師互動……這些都屬於法律實務的判斷。AI沒有情境感,也不懂法官的心證邏輯,無法預測「這樣寫會不會惹法官反感」或「這樣的語氣是否暗示承認部分責任」。一份AI生成的狀紙,也許文句漂亮,但在真正的法庭上,可能被法官看作「不懂程序」、「邏輯混亂」、「引用錯誤」,甚至被視為輕率。
所以,AI寫狀紙不是不能,而是要慎用。
最安全的做法是:讓AI幫你「整理架構」或「初步草稿」,再交由律師檢視、修改。就像醫師不會讓病人自行診斷後開藥,法律問題也需要專業的核對。AI是好幫手,但不是法律顧問。若你把AI生成的內容當成正式狀紙送交法院,那風險你得自己承擔。
AI時代的法律工作,重點不在「取代」,而在「輔助」。懂得善用AI的人,能省時省力;但不懂風險的人,可能一不小心,就在法律程序中栽了大跟斗。法律講究精準與責任,AI講求效率與語言邏輯。兩者若能互補,將是強大的組合;若混為一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因此,下一次當你想請AI幫你寫狀紙時,請先問自己一句——「這件事,我願意讓AI知道嗎?我能為它的錯誤負責嗎?」
若答案是否,那麼,AI的建議,就當參考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