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漫談】AI寫狀紙?慎用。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AI能不能幫人寫狀紙?這個問題近年來被越來越多人提起。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不少人開始嘗試用AI協助撰寫訴狀、答辯狀、陳報狀,甚至行政訴願書。的確,AI能在短時間內產出條理清晰、格式完整的文書,看似方便又節省成本,但在法務領域,這樣的做法卻暗藏風險。

raw-image

首先,要明確指出一點——AI不是律師。它沒有受法律專業訓練,也不具備律師資格,更不負法律責任。AI的能力在於文字生成與資料整理,而非法律判斷。它能根據資料庫與指令輸出一篇看似「有理有據」的狀紙,但那不代表內容就一定合法、適用或安全。法律案件往往涉及個案事實、時間軸、主觀意圖與證據連結,這些不是單靠文字邏輯就能精準處理的。

其次,個資與案情的洩漏風險極高。AI的運作原理,是將使用者輸入的資料送入模型進行分析與生成。若使用者把具體的案情、姓名、地址、甚至卷證內容輸入AI平台,就等於把個人資料或訴訟機密交給了一個不知所屬的雲端系統。即便平台標榜「不儲存使用者資料」,也無法保證絕對安全。對於涉及訴訟或刑案的資訊而言,這樣的風險顯然不容忽視。

那AI到底有沒有用?答案是——可以參考,但不宜依賴。AI可以幫助整理思路、生成初稿,或提供法律條文的方向提示。例如,若你想了解「行政處分違法的救濟方式」、「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不當得利返還請求的時效」,AI能快速提供概念性解說與架構說明。這對非法律背景的民眾而言,確實能降低理解門檻,甚至讓人更清楚自己該如何準備資料、如何與律師溝通。

但問題在於,AI太誠實、太直接。它會把律師通常「不會馬上講出來」的部分講得一清二楚。律師之所以不願意一開始就講透,並非出於保留,而是因為每一案情都不同,若不先了解具體事實,就貿然下結論,容易誤導當事人。而AI不會顧慮這些,它會根據你輸入的文字,直接生成「合理」的法律分析。這樣的「合理」,常常只是文句上的合理,不一定是法律上的正確。

舉例來說,有人輸入:「地主要終止三七五租約,承租人不搬,該怎麼辦?」AI可能會生成一段看似嚴謹的答覆:「依《三七五減租條例》第X條,地主得於契約期滿後依法請求收回土地,並可聲請法院強制執行。」這段話理論上沒錯,但若該租約已被行政機關撤銷、土地已被註記或進入行政救濟程序,那這段建議就完全錯誤。AI不會知道這些背景,也無法辨識法律適用的細節落差。

另一方面,AI能生成許多律師不願在未收費前說的「通則」說明,這點確實吸引人。許多民眾在找律師前,往往因預算考量,只想先「問問看」。律師若免費回答太多,不僅耗時,還可能被誤會為正式法律意見,增加職業風險。因此,多數律師會「點到為止」,讓當事人理解基本方向後,再以正式委任方式提供詳細建議。而AI沒有收費問題,也不怕被誤會,它可以把一整段法律概念拆解、說明、舉例,一次講完。

不過,這樣的「誠實」也是雙刃劍。因為AI講的是理論,而不是策略。真正的訴訟往往講究取捨:哪些證據該呈現、哪些立場該保留、何時提起訴願或再審、是否和解、如何與對方律師互動……這些都屬於法律實務的判斷。AI沒有情境感,也不懂法官的心證邏輯,無法預測「這樣寫會不會惹法官反感」或「這樣的語氣是否暗示承認部分責任」。一份AI生成的狀紙,也許文句漂亮,但在真正的法庭上,可能被法官看作「不懂程序」、「邏輯混亂」、「引用錯誤」,甚至被視為輕率。

所以,AI寫狀紙不是不能,而是要慎用

最安全的做法是:讓AI幫你「整理架構」或「初步草稿」,再交由律師檢視、修改。就像醫師不會讓病人自行診斷後開藥,法律問題也需要專業的核對。AI是好幫手,但不是法律顧問。若你把AI生成的內容當成正式狀紙送交法院,那風險你得自己承擔。

AI時代的法律工作,重點不在「取代」,而在「輔助」。懂得善用AI的人,能省時省力;但不懂風險的人,可能一不小心,就在法律程序中栽了大跟斗。法律講究精準與責任,AI講求效率與語言邏輯。兩者若能互補,將是強大的組合;若混為一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因此,下一次當你想請AI幫你寫狀紙時,請先問自己一句——「這件事,我願意讓AI知道嗎?我能為它的錯誤負責嗎?」

若答案是否,那麼,AI的建議,就當參考就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普文創
527會員
4.8K內容數
這裡就是一個小報社,普普文創、水彩速寫、迷你短篇、文創漫談、心靈雞湯、踏青步道、智慧音樂、美食天堂、超級房間。歡迎閱讀。。。謝謝。。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帶來便利與快捷 AI技術的應用確實帶來了許多便利與快捷,但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偏見和公平性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開發和使用技術時,保持高度的道德判斷和責任心。以下,我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並討論如何在使用AI時保持道德標準和履行應有的責任。 數據隱私 AI技
Thumbnail
AI帶來便利與快捷 AI技術的應用確實帶來了許多便利與快捷,但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偏見和公平性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開發和使用技術時,保持高度的道德判斷和責任心。以下,我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並討論如何在使用AI時保持道德標準和履行應有的責任。 數據隱私 AI技
Thumbnail
14天每天超過10小時共2,700餘張圖片生成大量操作,AI繪圖用於商業製作的利與弊。
Thumbnail
14天每天超過10小時共2,700餘張圖片生成大量操作,AI繪圖用於商業製作的利與弊。
Thumbnail
AI 工具雖能在短時間生成內容,但它不瞭解你的客戶,也無法取代你做現場互動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使用適合的 AI 工具,幫助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AI 工具雖能在短時間生成內容,但它不瞭解你的客戶,也無法取代你做現場互動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使用適合的 AI 工具,幫助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使用AI所產出的資訊,必須審慎判讀取捨,不宜照單全收。
Thumbnail
使用AI所產出的資訊,必須審慎判讀取捨,不宜照單全收。
Thumbnail
從Open AI推出Chat GPT3.5以來,2023年幾乎話題都圍繞著生成AI,在經濟市場上,AI科技股看好看漲,而AI的運用,更是突破大家的想像。 甚至連詐騙集團都趕上AI的風潮。之前節目有針對兩岸詐騙手法與模式作介紹,想進一步瞭解,在AI浪潮之下,兩岸就AI的法律有沒有什麼相應的管制或措施?
Thumbnail
從Open AI推出Chat GPT3.5以來,2023年幾乎話題都圍繞著生成AI,在經濟市場上,AI科技股看好看漲,而AI的運用,更是突破大家的想像。 甚至連詐騙集團都趕上AI的風潮。之前節目有針對兩岸詐騙手法與模式作介紹,想進一步瞭解,在AI浪潮之下,兩岸就AI的法律有沒有什麼相應的管制或措施?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