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想當警察,長大做成將軍型老闆:我眼中的孝祖
Podcast《夢裡什麼都有》主持人 光光 專訪紀錄
完整訪談對話於文章底部
▌前言|英雄不一定要披風
如果創業是一場長期戰,
那孝祖,就是那個始終待在戰場上、不下線的將軍。
在我節目《夢裡什麼都有》的錄音現場,
他說話的語氣很平靜, 但每一句背後都有重量。
沒有富爸爸、沒有團隊背景、
沒有爆紅、也沒有一夜成功。 他只是靠著——執行力。
靠著「說要做就去做」的笨方法,
把炸雞攤做到便當連鎖, 從一人創業走成團隊事業。
🎯 **關鍵字:**孝祖、極度飯桶、便當連鎖、餐飲創業、加盟創業、品牌故事、中央廚房、餐飲管理SOP、健康餐、Podcast夢裡什麼都有
▌學習筆記①:少年夢——「我原本想當警察」
「我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當警察。」孝祖笑著說。不是因為家人是警察,而是單純覺得——那是正義的象徵。
「從小我就有一種歸屬感,覺得做人要正向。」
他說那種感覺,不是被灌輸的理想, 而是一種想讓世界更好的衝動。
💬 金句:「披風不是英雄的證明,交付才是。」
這份想「做對的事」的執念,
成了他創業之路的底色。
▌學習筆記②:單親少年的第一堂商業課
孝祖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學歷不高,一肩撐起生活。「我國中就開始打工,泡沫紅茶店的大夜班。」因為夜班薪水高,他從小就學會算錢。一杯紅茶成本兩塊、售價二十塊,他第一次明白——利潤是被人流堆出來的。
後來,他又做過按摩院少爺、酒店外場,「那時候學到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會看人。」早熟的他,比同齡人更早看見現實。
💬 金句:「讀書學不到生意的現場,社會會教你怎麼看成本。」
▌學習筆記③:金融代辦的快錢與幻覺
退伍後,他進了金融代辦業。那是現金卡氾濫的年代。「一張卡抽幾千塊,一天能做十幾單。」短短幾年,他嚐到人生第一次「收入自由」。但金融海嘯一來,整個產業崩盤「那時候沒有案子,收入瞬間歸零。」
他說那次讓他懂了,
💬 金句:「賺快錢很爽,但撐不久;要活,就要做能長久的事。」
於是他轉頭回到現場、回到地面,開始思考:哪一種事業能「不靠天氣」活著?
▌學習筆記④:第一次開店——一天只賣800元
第一家炸雞店開在中和。他以為只要加盟、開門,就會有人潮。
結果第一天,整個下午只有 800 元營業額。
「我那時候才知道,開店不是夢,是數學。」
但他沒有放棄。
開始觀察商圈、記錄人流、發傳單、找外送合作。
「中午發,下午接單。 三個月後,業績從 200 漲到 1 萬。」
那一年,他學會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 金句:「生意不好不是命,是你不夠主動。」
▌學習筆記⑤:炸雞八年——懂得止損,比努力更難
炸雞店做了八年。早期雞排售價 55 元、成本 25 元; 後來售價 75 元、成本變 60 元。
利潤越來越薄。再加上油品事件、禽流感、淡旺季波動大,
他開始感覺:「再努力也不穩。」
那時他試過滷味、加熱滷味,也嘗試不同型態的攤位, 但都卡在同樣問題——備餐時間長、效率低。於是他決定收掉炸雞店。
💬 金句:「生意要好不難,難在長期穩定。」
這次止損,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決定。
▌學習筆記⑥:極度飯桶的誕生
有次他和附近餐廳老闆聊天,聽到對方說:「我們每個月都破百萬。」
「那時候我就覺得,便當這門生意太穩了。」
2015 年,他創立了「極度飯桶」。
從外送、外帶開始,主打上班族市場。
「一開始沒有內用,後來加了座位。」
營收立刻多兩成。
他笑著說:「穩定,其實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 金句:「連鎖不是店變多,是標準變硬。」
▌學習筆記⑦:從單店老闆到連鎖經營者
「零到一最難,一到二更難。」孝祖這句話,我反覆聽了三次。很多人一輩子只開一間店,因為放不下、怕出錯。他花六年時間,把流程、採購、出餐、收班全寫成 SOP。
每家分店照同樣方式運作。「你不能讓品牌靠老闆在撐。」
他開始教別人炒菜, 教他們做到一樣的味道。
💬 金句:「複製的前提,不是有人可用, 而是不用你也能一樣好。」
▌學習筆記⑧:人,是餐飲業最難的題目
孝祖說:「現在最難的不是生意,是人。」
他算給我聽——
一間百萬店要 6~7 個人, 人事成本壓力大, 缺工問題更是全行業痛點。
所以他在思考,怎麼讓流程更有效率、制度更清楚。 「要讓少人也能運作, 才有辦法長久。」這句話雖然平實,卻道出所有老闆心聲。
▌學習筆記⑨:給年輕人的創業建議
我問他:「如果回到 25 歲,剛退伍時,會對自己說什麼?」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
「先練能力,再談創業。」
他說,很多年輕人一開始就喊「沒錢」,但創業真正缺的從來不是錢, 而是「懂得經營的能力」。「當你懂成本、懂時間、懂人,錢自然會跟著你走。」
極度飯桶現在有店長培訓制度,
讓員工先在體系裡練功, 再決定要不要創業。
💬 金句:「創業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而是能力。」
▌學習筆記⑩:穩定,是最奢侈的夢想
錄完那天,我問他:「你覺得自己成功了嗎?」
他笑了笑:「還沒有。只要我還在線上、還沒下線, 我就算成功。」
那句話,安靜又有力量。
這個時代太多人追快、追紅,
但孝祖追的是——穩定。
💬 金句:「成功沒有明確定義, 只要還在線上,就是成功。」
他沒有披風,卻是我見過最有「英雄感」的老闆。 他用穩定和紀律, 守住了品牌,也守住了自己。如今的孝祖,不再追著數字跑。他更在意品牌能不能讓人改變生活。對他而言,中式便當、連鎖加盟、健康餐、籌備中央廚房,不只是生意的名詞,而是他對「穩定幸福」這件事的回答。
這二十年,他從熱油裡撈出一種味道——那不是雞排的香氣,而是一種名為「堅持」的溫度。
▌延伸收聽|Podcast《夢裡什麼都有》
🎧 集數名稱:【少年想當警察,長大做成將軍型老闆】
主持人|光光
來賓|極度飯桶創辦人 孝祖
主題|從炸雞到便當的創業進化史、餐飲SOP、團隊經營與創業心態
▌延伸標籤
#極度飯桶 #孝祖 #便當品牌 #加盟創業 #餐飲創業 #中央廚房 #餐飲管理 #品牌故事 #創業心態 #Podcast夢裡什麼都有
完整訪談對話:
主持人開場與來賓介紹
歡迎回到「夢裡什麼都有」這個單元,我是主持人 光光。今天我們邀請到的來賓,是多家中式便當連鎖品牌「極度飯桶」的創辦人——紀老闆,讓我們掌聲歡迎他。
主題一:兒時的英雄夢
光光: 想請問紀老闆,現在身為多家連鎖便當店的老闆,這是否是您兒時的願望?
紀老闆: 其實我小時候的願望是當警察。從小就懷抱著想當英雄的想法,覺得警察代表著正義,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這不是受特定事件啟發,而是一種從小心裡就存在的歸屬感,覺得自己應該要走向正義的方向。
光光: 所以學生時期會擔任風紀股長嗎?
紀老闆: 那倒沒有,主要因為功課不太好。但我對英雄和展現能力這類事情,一直有特別的想法。
光光: 這讓我想到,我大學時也很崇拜木村拓哉在日劇《HERO》裡演的檢察官,覺得很帥氣。日劇裡的英雄總能在關鍵時刻激勵身邊的人,讓大家團結起來。記得大三那年,我帶隊參加啦啦隊比賽前,團隊因為爭吵而瀕臨分裂。當時我走進去和大家談了幾分鐘,提醒大家這兩三個月的努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我們心中的冠軍。講完那段話後,大家就團結起來一起去比賽,那一刻我真有種英雄電影的感覺。
紀老闆: 我也深受很多電影和影集的感染。
主題二:從執行者到連鎖品牌經營者的心態
光光: 在工作之餘的您是什麼樣子?
紀老闆: 關於連鎖店老闆這個身分,我認為自己還在努力中。畢竟全台灣的餐飲品牌可能超過十萬個,我們仍在努力發展通路。其實,分店開到十家並沒有給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因為在展店的過程中,有許多夥伴、團隊成員一起努力。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大家互相扶持,朝著共同目標前進的結果。
光光: 所以您從以前就是那種喜歡凝聚大家的人嗎?
紀老闆: 我不是那種類型,我更像一個「執行者」。當我們設定好一個目標,我就會把它做到好,像是帶兵打仗的將軍角色,能把事情做到標準合格之內,確保達到一定的成功階段,絕不輕言失敗或放棄。
光光: 那有沒有遇過不得不放棄的時候?
紀老闆: 這種情況比較少。我比較幸運,無論是創業、工作還是追求伴侶,我的理念是:只要你願意踏出那一步,基本上都能達到想要的目標。過程中當然會不斷嘗試,即使遇到走不下去的狀況,我也不認為那是失敗,而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累積。直到現在,我也不覺得自己成功了, çünkü 成功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個人認為,只要我們還在場上奮鬥,還沒有下線,就是一種成功。
光光: 在別人眼中,您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紀老闆: 我不太會去想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在變。無論我們做得好與壞,總會有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我自己的思緒也時常在轉變,每天想做的事情也不同。我認為自己是受環境影響的,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狀態和感受。因此,我無法掌握自己在特定環境下要呈現什麼樣貌,而是環境讓我呈現出什麼樣貌。
主題三:踏入社會的早期經歷
光光: 您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做什麼?
紀老闆: 我很晚才當兵,為了延緩入伍,我曾多次休學又復學,一直撐到22歲才入伍,退伍時已經24歲了。因為家裡沒有資源,我從國中就開始打工,很早就想出社會賺錢,所以沒有把學業看得很重,覺得學校教的東西無法讓我立即賺到錢。
光光: 您做過哪些工作?
紀老闆: 做過蠻多的,國中時就在泡沫紅茶店上大夜班,薪水比較高。那時候的泡沫紅茶店是複合式的,位在東區茶街,客人很多元,我也因此很早就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除此之外,還做過KTV、酒店少爺、髮廊助理等,主要都是服務業。
光光: 家裡沒有要求您一定要讀書嗎?
紀老闆: 我在單親家庭長大,由媽媽撫養。媽媽的學歷不高,所以對我的學業也沒有太多要求。我只知道家境不好,又是獨子,凡事都得靠自己決定和處理,這也養成了我獨立的個性。
主題四:從金融業到餐飲創業的轉捩點
光光: 當完兵後就直接投入餐飲業嗎?
紀老闆: 退伍後其實是先進入金融產業。當時大概是25、26歲,正值以卡辦卡、現金卡盛行的年代,我們做代辦業務,透過銀行管道幫客戶快速申辦信用卡或貸款,從中抽取佣金,賺錢速度非常快。這個行業我做了三、四年,直到金融海嘯來襲,銀行緊縮發卡,代辦業無法生存,我才轉換跑道。
光光: 之後如何開啟餐飲之路?
紀老闆: 我投靠一位經營連鎖炸雞店的學長,加盟了一間店,就此開啟了餐飲連鎖加盟的旅程。第一家店開在當時居住的中和,因為之前做金融代辦賺了錢,在那邊買了房子,所以就近在住家附近的科學園區開店。
主題五:炸雞排店的八年起伏與體悟
光光: 一開始生意好做嗎?
紀老闆: 坦白說,非常不好做。我原本以為加盟知名品牌,只要開店就會有生意上門,結果發現一整個下午只做了800塊。因為店面所在地沒有人潮,我很快意識到必須靠外送,於是開始主動出擊,到處發傳單宣傳。花了大概三個月的時間,業績才從一天800元成長到一天3萬元,生意才逐漸穩定下來。這個過程讓我體會到,成功不可能一蹴可幾,必須親身經歷從無到有的每一個環節,這就是上帝的安排。
光光: 炸雞排店後來經營得如何?
紀老闆: 我總共經營了八年。第一家店穩定後,我又在附近開了第二家分店。我一直做到覺得雞排市場崩盤了才退場。所謂的「崩盤」,是指原物料成本不斷飆漲,嚴重壓縮了利潤。早期一片雞排售價40元,成本18元;到我們退場時,售價漲到60元,但成本卻高達35元。台灣的雞排主要使用本土雞胸肉,無法依賴進口來壓低成本,這是根本原因。
此外,經營的八年裡,我們也經歷了各種食安風波,像是頂新集團的餿水油事件、炸油漂白事件,以及禽流感等,每一次都會重創生意。這讓我得到一個結論:生意要好不難,難的是如何「長期穩定地獲利」。
主題六:轉型便當市場的契機
光光: 雞排店結束後,您轉做了什麼?
紀老闆: 過程中我曾嘗試過加熱滷味和櫥窗式滷味。因為做餐飲久了,身邊有很多廚師朋友,我們就一起研發。但後來發現,滷味的製作效率遠不如炸雞,尤其在外送訂單量大時,備餐時間會拉得非常長,不符合時間效益。
真正轉型的契機,是在經營炸雞店時認識了許多自助餐和快餐店老闆。我發現無論市場怎麼波動,他們的營收都非常穩定,每個月都破百萬,這讓我萌生了做便當生意好像很穩定的念頭。
光光: 於是就創立了「極度飯桶」?
紀老闆: 是的,當時雖然是隔行如隔山,但炸雞生意已無法再做下去,我便毅然決然轉換跑道。我們承接了過去經營雞排店時累積的大量客戶名單,因為客群同樣是上班族,所以轉型很順利。一開始只做外送,沒想到營收竟然比之前做炸雞還好。後來增加了內用座位,營收又成長了兩成。這讓我確信便當這條路可以走,於是就在2015年正式成立了「極度飯桶」這個品牌,到現在也十年了。如果沒有前面炸物和滷味的經驗,以及從零開始學習行銷的過程,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主題七:從單店思維到連鎖展店的突破
光光: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您可以一家接著一家開分店?
紀老闆: 我發現很多厲害的餐廳老闆不敢跨出第二步。從零到一最難,但從一到二也很難。擁有一家成功的店,代表你掌握了核心技術;但要能開第二家,代表你具備了「複製」的能力。很多老闆卡在第一家店,因為事必躬親,放不下。
我自己也經歷了長達六年的親力親為。當時資訊不發達,沒有前輩指導,很難突破「單店思維」。後來,為了讓事業能永續發展,我開始尋找有連鎖體系經驗的企業顧問請教,才逐漸掌握了連鎖經營的思維與方法。最難突破的,其實是創業者本身是否願意取捨、放權,讓自己的成功模式可以被複製。
主題八:未來規劃與品牌願景
光光: 接下來紀老闆有什麼新的計畫?
紀老闆: 我們目前的品牌主要定位在中式便當,但「飯」這個市場其實非常多元,包括日式丼飯、健康餐、韓式、義式等。我們觀察到大家對健康飲食的需求越來越高,所以下一個品牌會朝健康養生的方向發展。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克服健康餐普遍「味道不足」的痛點,我們正在努力研發兼具健康、營養與美味的產品。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思考如何用設備取代人力。餐飲業普遍面臨缺工和人事成本高漲的問題,我們希望設計出一套用更少人力完成更多事情的營運模式,讓未來的加盟夥伴更容易上手,並取得更大的獲利空間。
主題九: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
光光: 如果能回到25歲,您會對當時剛退伍、對賺錢充滿憧憬的自己說些什麼?
紀老闆: 我會跟他說:「永遠不要替別人賺錢,要當自己的老闆。」
打工的薪資有上限,老闆不可能無止盡地幫你加薪。在現在的物價水平下,月薪十萬或許也難以支撐一個家庭。想要突破收入的天花板,唯一的機會就是創業。
創業雖然有風險,但它能創造的價值遠超你的想像。年輕人最大的本錢就是失敗的機會成本很低,所以一定要敢衝。失敗其實是累積經驗的開始,不要害怕失敗。
我們現在也提供一個「創業圓夢的平台」,讓有興趣的年輕人先在體系內學習,從技能到管理都熟練後,再出去開店,總部會提供扶植,大幅降低失敗的機率。我想強調,創業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而是「能力」。當你具備了足夠的能力,資金反而是最不成問題的考量點。
主持人結語
非常感謝紀老闆今天的分享。希望這集節目能給所有懷抱創業夢,或正在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年輕人一些啟發。就像紀老闆給25歲自己的建議:「往前衝就對了!」年輕時的每一次嘗試,無論成敗,都會成為未來實力的養分。感謝大家的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