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俊曾經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爸爸,為什麼媽媽不要我,為什麼別人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只有我沒有。」士俊的問題沒有人可以給他正確解答,但是在他最自卑、最痛苦、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家扶中心介入,不久之後慈善團體的志工也提供他最及時的溫暖。
從高一到大一,三四年來,建興與太太麗茹就像士俊與爸爸之間的傳聲筒,父子的隔閡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士俊雖然提供爸爸零用錢,但是他內心深處對爸爸是有排斥的。士俊說,「有一次,我在學校接到醫院的電話,要我去簽放棄急救證明,那當下我的心很複雜,突然有一道聲音進來,如果爸爸走了,我以後的人生是不是就輕鬆了。」士俊把這一份晦澀的心情跟建興和麗茹分享,夫妻倆很心疼士俊這個年紀就已經承受這麼多的陰暗。
建興與麗茹從不對士俊說教,只管給他滿滿的愛和關心。每次士俊回二林,扣除與爸爸相處的時間,建興和麗茹會把握機緣帶他去做居家關懷,士俊原本以為自己最苦、最不幸,沒想到還有人比他慘。「我記得有一戶人家,男主人半身不遂,阿公阿嬤沒有收入,拖著病體要照顧兒子,還要照顧三個孫子,我覺得這個家庭比我辛苦太多,雖然我沒有媽媽,但是我還有一個有自主能力的爸爸,還有志工阿姨叔叔照顧我的生活,我好像沒有那麼慘。」士俊說。
因為見苦知福,士俊重新審視與父親的關係,漸漸同理父親的不容易,善解父親失去婚姻的痛苦,以及酗酒家暴的一時糊塗。升上大一的士俊有空就會回二林陪爸爸,隨建興麗茹去做居家關懷,家扶中心每年的園遊會他也會去做義工,他說,「我是受大眾恩澤長大的孩子,我選擇社工系也是為了回饋,希望多充實自己,將來在社工這一塊好好發揮,幫助更多不幸的家庭和孩子。」
建興與麗茹及時接住了士俊,在他最痛苦無助的時候提供住所和生活所需,安住了他的身心,讓他有時間沉澱發生在身上的不幸和不如意。這一份溫暖的善意安住孩子的心,降伏了孩子往負面思考的衝動,孩子心中的破口被愛填滿,破口就會變成幸福的印記。老智者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抱著這一份「相信」,就能創造自己的幸福花園,同時建立別人的信心城堡。
#信己無私
#信人有愛
#付出
#善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