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也有地方派系嗎?不只有,還曾經很多。
在1204年,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帝國暫時解體。在解體同時,拜占庭各地方,冒出了一連串大大小小的「地方領袖」,或者領導希臘人跟十字軍對幹,或者「握手言和」,去當十字軍的附庸。這些「地方老大」當然不是忽然從外太空掉下來的。他們在十字軍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主宰地方政治,有時甚至領導對中央的抗稅活動。只是之前被壓制在拜占庭的官僚機器下,在表面上看不太出來。
這些地方老大,在歷史資料中,稱之為「阿爾亨」(ἄρχων),領導者、執政官之義。他們背後代表的是鄉民的利益,很多人早就反感於君士坦丁堡的中央壓榨機器,所以「君士坦丁堡陷落」,部分阿爾亨們心中無甚波瀾,十字軍要來統治,也沒什麼牴觸感。
相反地,由於十字軍帶來的鬆散制度更能保障地方利益,阿爾亨們甚至樂於看到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勢力滾蛋。討生活嘛,不寒磣。
這也就是為何,一些拜占庭解體後的十字軍王國,意外地存活很久——像是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亞該亞侯國(Principality of Achaea)。
這幫十字軍頗得希臘鄉民支持,還會主動幫十字軍一起抵抗以拜占庭正統自居的「尼西亞帝國」:在鄉民們眼中,尼西亞帝國不是收復故土的王師,反而是君士坦丁堡曾經霸政的象徵。這對自號正統的尼西亞來說,恐怕還是挺諷刺的現象。
&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Greece in 1210.svg"
資料來源:Michael Angold, "The Fourth Crusade: Events and C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