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西亞帝國(粉色)
.特拉比松帝國(咖啡色)
.伊比魯斯專制國(紫紅色、目前尚未前往伊比魯斯)
然而,這三大「繼承者國家」,只是內戰中的勝利者而已。當下拜占庭其實是裂解成無數個地方勢力,如圖片這般五顏六色。
而假如我們先忽略綠色的羅姆蘇丹國(存在上百年了),這些雜七雜八的勢力,絕大多數都是從1180年代就已經半獨立乃至獨立的大豪。其他例如:
.黃色:因為抗稅運動而獨立成功的保加利亞第二帝國
.深藍色:兩度叛變爭奪帝位的曼加法斯(Theodore Mangaphas)
.藍綠色:北伯羅奔尼撒的扛霸子利奧.斯古羅斯(Leo Scouros)
……
換言之,十字軍來之前,東羅馬本身已經呈現半解體狀態,局面頗有點像是唐末中央政府與無數自行其是的節度使一樣。
那麼,是否不勞煩十字軍,東羅馬本來就已經要徹底分裂呢?那倒不一定。
在東羅馬的政治體制中,君士坦丁堡實在是一個太過霸道的存在,它在財政、名聲、政治、宗教、文化等諸項資源中都遠超其他地方。可以說,東羅馬基本分成「君士坦丁堡 and 其他」,君士坦丁堡才是帝國本體。
正由於君士坦丁堡無可比擬的重要性,東羅馬的內戰模式通常不是割據一方,而是某一派得勝後衝到君士坦丁堡加冕,以戰勝者之姿重新整頓帝國秩序。
而這個模式在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後,永遠地結束了。舊帝國疆域開始擺脫首都的束縛,把經濟、政治網路地方化發展,帝國破碎化變成不可逆的局面。即使往後尼西亞重奪君士坦丁堡,它也沒有資源再把君士坦丁堡建設回那種眾星拱月的地位了。
就此來說,雖然地方化的趨勢在十字軍來前就已經存在,但十字軍卻一槌定音,給予了最後的致命一擊。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Frankokratia 1204.png"
資料來源:
Jonathan Philips, "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Michael Angold, "The Fourth Crusade: Events and C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