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我家巷口有攤車專賣炒麵和豬內臟料理。
出門上學經過,幾張簡易折疊桌塑膠圓凳坐滿吃早餐的人。
有時,我爸也會買豬血湯配飯,少吃粉腸大腸。我媽認為小孩不可吃豬雜,連傳說是補血聖品的豬肝,也從不贊成我們吃。
應該是媽不吃,就不鼓勵小孩吃。
據說清肺的豬血湯補血的豬肝,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
餐桌滿常出現爸一人的專屬料理豬血或湯豬肝湯。
傅士玲這本《台灣豬,黑白切 : 日以繼夜的庶民美食 》詳細介紹台灣豬肉料理黑白切,
所謂黑白切指豬的不同部位臟器,和不同部位的肉再
同一口大湯鍋燉煮,滋味變化的美妙複雜。
豬雜處理不易,以前不受精緻餐桌青睞,
因此在民國50-60年代經濟環境匱乏時,成了勞動群眾蛋白質的最佳來源,
也因此,商業繁榮的萬華、大稻埕這些老城區裡,
林立著許多以黑白切為配菜的麵攤、米粉攤,
一大清早就熱騰騰供應實惠又飽足的早餐、午餐,
演變至今,連下午市、夜市也可以日夜接力供應黑白切。
行家說「黑白切」是台灣小吃中看似最簡單,實則最困難的活兒,
北部的米粉湯麵攤的清燙白切流的豬肉各部位的前處理,
分類烹煮都有細功夫,要老經驗,要能堅持,
同時早上開攤的一定要半夜黎明即起,選用溫體豬肉是好吃的唯一選擇。
如果往南部走又是另一方光景,香腸熟肉流的黑白切攤子上,
動輒數十種溫體肉類加工品與蔬食,
主理人必須有辦桌大主廚的手藝與極為勤奮的精神,
各項物料的準備及加工要比北部花更多時間料理,
蟳丸、香腸、糯米腸、粉腸、豬肝切起來花一、兩百元即可獲得米其林般享受,
配個冰台啤更是絕佳「餐酒搭配」。
台灣小吃最繁複的配菜,就是黑白切,而黑白切正是以豬肉和豬雜為最大宗產品。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Part1是〈一隻豬的獻禮從頭到尾〉,
講述的是豬的本體,以其身上不同的部位,出現在黑白切攤上呈現的樣貌。
Part2是〈幸福的內在美,心肝寶貝〉,
泛指豬的臟器、豬雜等,小吃攤上賣的各類豬雜,
完全回歸食材本色,「新鮮」就是店家最大的用心與誠意。
Part3是〈台灣小吃真義與職人精神――日以繼夜〉,
因為他們貪黑起早的工作,才使得愛吃的人可以享用不輸米其林的美味指標。
書中介紹多樣我沒聽過的料理,像是豬肺糕,豬舌,牙齦,豬的軟管、軟骨,
一隻豬由頭到腳,由裡到外,從肉到骨頭,
每部份臟器全貢獻給饕客滿足他們的味蕾,填飽肚子,
讀來驚嘆連連,這真的是本妙書,推薦給愛吃庶民美食黑白切的人。
台灣豬,黑白切:日以繼夜的庶民美食= Pork delicacy, Taiwan limited
作者:傅士玲 (Ema Fu)
出版社:大辣
出版日期:2023/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