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理解使用者了嗎?」
這句話,是我從以前大學念設計到現在,老師最常講到的一句。每次被問到,我都愣住。心裡想:我不是已經做了前期調查問卷、做了團隊設計發想、還製作了提案簡報嗎?為什麼還不算「理解使用者」?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設計思維真正的挑戰,不在工具、也不在美感,而在於思考方式的轉換。那是一場從「為了設計而設計」到「為了解決問題而設計」的長途修煉。
一、設計思維的第一關:學會不急著解決問題
剛開始接觸設計時,我最難適應的就是「不要急著想解決辦法」。身為設計系學生,我們太習慣看到問題就立刻構思版面、構圖、顏色,彷彿只要視覺吸引就能打動人。但在設計思維的第一階段——「同理心」裡,老師要求我們暫時放下設計軟體,先去觀察人。那時我們分組做一個「影集/電影配角的人物分析」。實際去觀察劇中不同人物——爸爸、媽媽、主角妹妹與哥哥的人物格性與他們為何這麼做,開始令我引起反思。那幾天,我開始觀察身邊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平常忽略的細節:我爸爸這幾年開始有老花,我發現他的桌上有好幾副不同用處的眼鏡;媽媽則有時邊煮飯邊滑手機看食譜,手又油又忙,結果手機常被弄得一團糟。那時我才明白,「設計」並不只存在於螢幕裡,它其實藏在每個人的行為與困境中。那次經驗讓我重新定義「同理心」這三個字。它不是口頭說「我了解使用者」,而是願意花時間觀察、聆聽、甚至暫時放下自己的成見。這也是我第一個深刻的感悟:
設計思維的起點,不是靈感,而是理解。
二、定義問題:從模糊到清晰的煎熬
在同理之後,就是「定義」。這階段看似理性,實際卻非常痛苦。因為你蒐集了滿滿的資料,卻不知道該怎麼整理。白板上貼滿便利貼、使用者評論、痛點分析,但要濃縮成一句「問題陳述」,就像要把雲抓成一顆石頭。問題是「爸爸需要更方便的眼鏡?」還是「媽媽做菜時手機不方便操作?」還是大多數我們談的都是『解法』,不是『問題』。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這句話又讓我卡關好久。後來,我發現重點不是「表象困擾」本身,而是「不同身份的人對物品的需求不同」。
設計思維中最關鍵的不是創意,而是對問題的精準定義。沒有問對問題,後面再多設計都只是表面的修飾。
三、發想創意: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到平衡
一個產品到了「發想」階段,我以為發想就是可以放飛創意了!但事實上,這階段的困難是——如何在天馬行空與現實可行之間取得平衡。之前在學校有參與一個企劃案「校園便利設施改善」的案子,一開始我們設計小組想做一個「智慧校園互動系統」,結合投影、掃碼與語音導引,看起來超酷。可當我們模擬使用情境後才發現:學校沒預算、戶外光線太強、語音辨識還不穩定。那一刻我才明白,設計思維強調的「創意」並不是無限制想像,而是帶有邏輯與洞察的創新。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一個設計專刊上看到的一句話:
「創新發生在可行性、渴望性與可持續性三者交會的地方。」也就是說,設計師要懂得用想像力去延展現實,而不是逃離現實。
後來我們換個方向,把重點放在「資訊傳遞的友善設計」上。雖然沒有炫目的科技,但整體更貼近使用者需求。那次經驗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樂趣。
四、原型與測試:面對不完美的勇氣
說到「原型」和「測試」,老實說,這是我最害怕的階段。因為要把半成品拿出來給別人看,等於讓人直接指出缺點。對於「完美主義」的人來說,這超痛苦。我們那次做了一個簡易互動板,拿去校內展示給師生體驗。結果一開始就被吐槽:「字太小看不清」、「流程太多」、「不知道要按哪裡」。當下我真的有點挫折,心裡想:「我們做了這麼久,結果被這樣講。」 但回頭看,那些回饋才是真正的寶藏。使用者的批評幫我們看到盲點,也讓我們的設計變得更實際。
後來我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失敗」:
原型的價值,不在於證明設計完美,而是幫助我們看見不完美。
這種「做中學」的精神,也成為我日後參加比賽和設計案的重要信念。
五、設計思維給我的真正啟發
一路下來,我發現設計思維改變的不只是我做設計的方式,更改變了我看世界的角度。以前我認為設計是關於「美」與「創意」;現在我覺得,設計更像是一種「連結」——連結人與人、需求與可能性、文化與市場。 在商業設計的脈絡裡,這種思維尤為重要。因為我們不只是創造好看的東西,而是要讓設計在現實中運作,解決真實的問題,創造價值。
我也慢慢理解那句話:
「設計師不是天才,而是觀察者。」當你願意去理解別人、體驗他們的世界,你就能找到設計真正的方向。
六、結語:設計思維,不只是方法,更是態度
對設計系學生來說,設計思維不只是課程中的流程圖,而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它教會我們用心觀察、勇於提問、願意失敗、持續改進。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在追求創意的路上,不會迷失方向。因為每一次設計的起點與終點,都是「人」。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完全掌握設計思維,但在每次的嘗試與反思中,我們都能更靠近那個答案。
當我再次回想那句話:「你真正理解使用者了嗎?」 我會微笑著回答: 「我還在學,但我比昨天更理解一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