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題設定的力量:誰定義未來?
進步的方向由「願景」決定,而願景的形成則仰賴「議題設定」的權力。那些掌握社會權力的人,透過說服力與資源,形塑我們的期待與選擇。他們決定了什麼問題重要、什麼選項可行,從而主導了公眾討論的框架。
以金融危機為例,大型銀行的領導者成功說服政府提供巨額紓困資金,理由是他們的存續對經濟具有重大影響。這種「大到不能倒」的邏輯,展現了議題設定的力量:當你能定義問題,就能影響解決方案。社會心理學研究進一步顯示,權力越大的人越傾向於自私,忽視自身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甚至將不道德行為合理化為「應得的報酬」。
這種權力集中形成惡性循環:權力越大,設定議題越容易;議題設定能力越強,權力與地位越高。結果,進步的方向往往偏袒菁英階層,而忽略普通人的聲音。
民主與多元:重塑進步的關鍵
要實現真正的共享繁榮,必須打破菁英對議題設定的壟斷。民主制度在這方面提供了可能性。相較於獨裁政體,民主社會更能約束統治者、促進權力分配的公平,並為弱勢群體創造發聲機會。然而,近年來「技術官僚治理」的理念盛行,認為重大政策應交由專家決定,削弱了大眾的參與權。
要改變這一現狀,需建立更多制衡機制,讓多元的聲音參與技術與政策的設計。這包括鼓勵少數族群、女性與經濟弱勢群體發聲,確保技術發展反映廣泛的社會需求,而非僅服務於少數人的利益。例如,技術的應用應以提升勞工的邊際生產力為目標,而非單純追求自動化與裁員。
選擇我們的未來
進步的本質是一連串價值的選擇。當前的科技發展過於聚焦自動化與監控,這不僅難以實現共享繁榮,還可能削弱民主基礎。然而,進步並非命中注定。只要我們質疑「誰在掌舵」,並重新設計分配與決策的規則,技術就能成為全體人類的福祉,而非少數人的戰利品。
讓我們重新定義「進步」,從工廠倉庫到全球的決策桌,打造一個公平、透明、參與的未來。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參與選擇,進步才會成為人類共同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