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點半,倉庫的自動燈亮起,機械手臂的氣壓聲在空蕩的貨道中迴響。一名夜班物流工人,獨自走進這條曾有三十名工人的通道。如今,只剩他與兩名機器維修員。
「一台機器能抵五個人,」主管得意地說,但他的薪資卻停滯不前,還得面對監控系統的「效率檢討」。這就是現代的「進步」——效率的背後,卻是不平等的加劇。
技術讓世界更快、更準、更方便,但它的方向由誰決定?利益又歸於誰?
進步的假象:技術不等於繁榮
我們常將「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畫上等號,相信自動化、AI、演算法等創新會自然帶來全民福祉。然而,歷史與現實卻揭示了一個真相:技術的果實往往被少數人壟斷,而非共享。
所謂的「共享繁榮」並非理所當然。18 世紀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與工廠提高了生產力,但勞工卻面臨薪資下降、工時延長與惡劣的工作環境,財富集中於工廠主手中。今天,AI 與自動化的浪潮正在重演類似的故事。企業透過技術提升利潤,卻鮮少將收益分享給勞工,反而以監控與裁員壓榨更多價值。這些勞工的故事,正是這一現象的縮影。
這種現象源於對「生產力便車」的迷信,認為只要生產力提高,薪資與生活水平就會隨之上升。然而,現實中這條因果鏈常常斷裂。雇主與員工間的權力不對等、市場競爭的缺失,以及薪資協商的複雜性,讓勞工難以從技術進步中受益。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它會「押韻」,而今天的技術進步,正在譜寫熟悉的旋律。
進步的設計:權力決定方向
進步並非自然發生,而是由權力與願景所形塑。技術的發展方向,取決於誰有能力定義「未來」。當前的科技願景:自動化、數據集中、平台壟斷,由矽谷的創業家與投資人主導。他們宣稱要「讓世界更美好」,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對少數精英最有利的未來。
技術從來不是中立的。每一項創新、每一行程式碼,都內含價值判斷與權力結構。例如,自動化技術若僅用於裁員而非提升勞工的邊際生產力,就無法實現薪資增長;大規模資料收集若只服務於監控與利潤,則可能削弱民主與個人自由。這些選擇並非技術的必然結果,而是掌權者的刻意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