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下的思考價值:當 AI 總結比我更好,我還能做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最近我在整理每週回顧時,發生一件怪事--我望著「洞見與學習」那欄,腦中一片空白,於是我將它為給AI,卻總結出了很好的洞察!

明明那些體驗都是我的——我經歷的掙扎、感受的焦慮、做過的努力。

但當我把這些寫給 AI,它卻能幫我整理出比我更清晰的洞察。 甚至用一句話總結出我整週在摸索的核心。而我的腦中只是一片空白??

我開始懷疑:

  • 那我自認我擅長的「觀察」與「洞察」還是真的嗎?
  • 如果 AI 都能替我想清楚,那我還需要思考嗎?
  • 我的思考能力會不會越使用AI越被它弱化?

---

不甘心的!

所以我嘗試自己想出答案,卻還是不爭氣的跟AI對話起來...

於是我們就一起討論出了下方的答案,我覺得有道理之餘,決定跟大家分享,並供未來的我在看到時再次反思...

當 AI 整理得比我好,我還能做什麼?

又該怎麼分工,才不會被取代?



我是怎麼用 AI 的

先前情提要一下我平常用AI做什麼。
我習慣把一週的記錄丟給 AI,請它幫我整理出洞察。

例如我寫:「這週在新家裝潢上行動很多,但也感到焦躁。」 AI 會回我:「你對進度有掌控欲,但紀錄讓你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做得不錯。」 看似一句話,但那瞬間,我真的鬆一口氣——原來我不是懶惰,只是焦慮。

這種「被整理」的感覺很神奇,

它讓我看到自己思考的盲點,也讓我意識到:
AI 的價值,不在於替我思考,而在於映照出我沒看見的部分



但 AI 不能替我決定

當我冷靜下來再看那份整理,我發現:

AI 幫我理清了邏輯,卻無法替我決定「這對我有沒有意義」。

例如它可以列出「你這週做了這些事」「你的焦慮源於此」, 但它不知道「我為什麼焦慮」「我想成為誰」。 那些問題只有我自己能回答。


AI 也不會替我做出取捨。

它可以生成十個選項,但真正要執行哪一個、要承擔什麼後果, 那仍然是我的責任。


所以,我和 AI 的分工是這樣的

這段時間,我整理出一個新的工作模式:

  • AI 做的部分
    幫我整理、結構化思考、生成初稿。 它就像一面鏡子,把我思緒中的雜訊整理成能被看見的形狀。
  • 我做的部分
    體驗生活、做出選擇、保留語氣與價值判斷, 並決定哪些洞察真的能「落地執行」。 因為只有我在生活裡,AI 沒有身體、沒有關係、沒有後悔或渴望。
  • 協作的部分
    我讓 AI 參與思考,幫我提煉洞見、一起寫初稿, 但最後一層「人味」與「取向」,一定要由我注入。 那不只是情緒,而是一種立場—— 我相信什麼,我為什麼而寫。

AI 幫我變得更清楚、也更誠實。

它讓我更快看到自己,但不替我活。

我想,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功課:

不是和 AI 搶誰比較會想,而是重新定義「思考」的價值。


也許真正的思考,不是誰能講得更漂亮、分析得更全面, 而是—— 當一切都能被 AI 整理得更好時,我仍願意回到自己的體驗裡, 去感受、去選擇、去行動。

畢竟,人類才是自己生活與人生的主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6/2媽的身心整合練習
4會員
11內容數
練習的起點來自於二寶出生後的育嬰假期間。 因為兩次經歷身體破壞又修復的過程(懷孕),讓我開啟了想深入探究瑜珈的動機,並開啟了兒童瑜珈的學習之旅。這裡紀錄我與AI的對話啟發,還有面對生活選擇、身份轉換的真實歷程。願我的文字,成為另一位焦慮靈魂的陪伴與支持。
2025/05/22
投射者在兒童瑜珈課程中提出的疑問,引發老師的負面回應,讓她感到不被理解。透過與AI的對話,她釐清了自己的情緒,理解人類圖策略中的「等待邀請」,並學習接納自己對認同的渴望,最終找到自在的活法。文章也鼓勵其他投射者,在表達中感到不被理解時,學習為自己發聲、記錄自己的旅程。
2025/05/22
投射者在兒童瑜珈課程中提出的疑問,引發老師的負面回應,讓她感到不被理解。透過與AI的對話,她釐清了自己的情緒,理解人類圖策略中的「等待邀請」,並學習接納自己對認同的渴望,最終找到自在的活法。文章也鼓勵其他投射者,在表達中感到不被理解時,學習為自己發聲、記錄自己的旅程。
2025/04/10
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感到徬徨,不知道如何應用育兒資訊,也擔心做錯決定影響孩子成長。《巔峰心態》一書中關於安全感的篇章,闡述了弱勢兒童可能擁有天賦異稟的認知能力,幫助我們理解接納不完美和適性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探討了育兒中的挫敗與希望,以及如何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支持孩子健康成長。
2025/04/10
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感到徬徨,不知道如何應用育兒資訊,也擔心做錯決定影響孩子成長。《巔峰心態》一書中關於安全感的篇章,闡述了弱勢兒童可能擁有天賦異稟的認知能力,幫助我們理解接納不完美和適性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探討了育兒中的挫敗與希望,以及如何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支持孩子健康成長。
2025/04/01
這篇文章分享了《彈性習慣》一書的重點,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如何透過策略性思維,建立並維持良好習慣。文章闡述了書中三大重點:享受過程、正向擴散和策略思維,並運用孫子兵法的五個致勝關鍵來詮釋如何靈活應對習慣養成過程中的挑戰,避免半途而廢。
2025/04/01
這篇文章分享了《彈性習慣》一書的重點,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如何透過策略性思維,建立並維持良好習慣。文章闡述了書中三大重點:享受過程、正向擴散和策略思維,並運用孫子兵法的五個致勝關鍵來詮釋如何靈活應對習慣養成過程中的挑戰,避免半途而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培養成長心態: 認識在AI時代如何透過「成長心態」面對新知識和技術。 策略化學習能力: 提供學習策略指南以評估自身學習目標與方法。 效率提升方法: 鼓勵透過學習AI工具與參與學習社群以提升學習成效。 重新定義高效學習 在人工智慧(AI)日益影響工作與學習方式的今天,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培養成長心態: 認識在AI時代如何透過「成長心態」面對新知識和技術。 策略化學習能力: 提供學習策略指南以評估自身學習目標與方法。 效率提升方法: 鼓勵透過學習AI工具與參與學習社群以提升學習成效。 重新定義高效學習 在人工智慧(AI)日益影響工作與學習方式的今天,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寫作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靈感外,長時間撰寫其實對於手部也是很大的負擔,如果你平日工作又是高強度使用鍵盤更是如此。 這邊我會分享我自己如何使用 AI 來幫助我更輕鬆跟高效的產出,除了輕鬆外,也讓效率大幅的提升。
Thumbnail
寫作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靈感外,長時間撰寫其實對於手部也是很大的負擔,如果你平日工作又是高強度使用鍵盤更是如此。 這邊我會分享我自己如何使用 AI 來幫助我更輕鬆跟高效的產出,除了輕鬆外,也讓效率大幅的提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