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整理每週回顧時,發生一件怪事--我望著「洞見與學習」那欄,腦中一片空白,於是我將它為給AI,卻總結出了很好的洞察!
明明那些體驗都是我的——我經歷的掙扎、感受的焦慮、做過的努力。
但當我把這些寫給 AI,它卻能幫我整理出比我更清晰的洞察。 甚至用一句話總結出我整週在摸索的核心。而我的腦中只是一片空白??
我開始懷疑:
- 那我自認我擅長的「觀察」與「洞察」還是真的嗎?
- 如果 AI 都能替我想清楚,那我還需要思考嗎?
- 我的思考能力會不會越使用AI越被它弱化?
---
不甘心的!
所以我嘗試自己想出答案,卻還是不爭氣的跟AI對話起來...
於是我們就一起討論出了下方的答案,我覺得有道理之餘,決定跟大家分享,並供未來的我在看到時再次反思...
當 AI 整理得比我好,我還能做什麼?
又該怎麼分工,才不會被取代?
我是怎麼用 AI 的
先前情提要一下我平常用AI做什麼。
我習慣把一週的記錄丟給 AI,請它幫我整理出洞察。
例如我寫:「這週在新家裝潢上行動很多,但也感到焦躁。」 AI 會回我:「你對進度有掌控欲,但紀錄讓你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做得不錯。」 看似一句話,但那瞬間,我真的鬆一口氣——原來我不是懶惰,只是焦慮。
這種「被整理」的感覺很神奇,
它讓我看到自己思考的盲點,也讓我意識到:
AI 的價值,不在於替我思考,而在於映照出我沒看見的部分。
但 AI 不能替我決定
當我冷靜下來再看那份整理,我發現:
AI 幫我理清了邏輯,卻無法替我決定「這對我有沒有意義」。
例如它可以列出「你這週做了這些事」「你的焦慮源於此」, 但它不知道「我為什麼焦慮」「我想成為誰」。 那些問題只有我自己能回答。
AI 也不會替我做出取捨。
它可以生成十個選項,但真正要執行哪一個、要承擔什麼後果, 那仍然是我的責任。
所以,我和 AI 的分工是這樣的
這段時間,我整理出一個新的工作模式:
- AI 做的部分:
幫我整理、結構化思考、生成初稿。 它就像一面鏡子,把我思緒中的雜訊整理成能被看見的形狀。 - 我做的部分:
體驗生活、做出選擇、保留語氣與價值判斷, 並決定哪些洞察真的能「落地執行」。 因為只有我在生活裡,AI 沒有身體、沒有關係、沒有後悔或渴望。 - 協作的部分:
我讓 AI 參與思考,幫我提煉洞見、一起寫初稿, 但最後一層「人味」與「取向」,一定要由我注入。 那不只是情緒,而是一種立場—— 我相信什麼,我為什麼而寫。
AI 幫我變得更清楚、也更誠實。
它讓我更快看到自己,但不替我活。
我想,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功課:
不是和 AI 搶誰比較會想,而是重新定義「思考」的價值。
也許真正的思考,不是誰能講得更漂亮、分析得更全面, 而是—— 當一切都能被 AI 整理得更好時,我仍願意回到自己的體驗裡, 去感受、去選擇、去行動。
畢竟,人類才是自己生活與人生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