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投射者的策略「等待邀請再提出洞見」?兒童瑜珈課堂上的頓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文章適合誰?

  • 你是一位人類圖投射者,總是努力想幫助他人,卻常換來誤解或冷場?
  • 你是否常常習慣性焦慮,心中思緒萬千,卻不知道怎麼說才不會「太多」?
  • 你是否正在經歷身份轉換的陣痛期,想要找到一種自在且真實的活法?

如果你對其中一個問題點頭,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

特別是那些還不太明白人類圖中「等待邀請」到底是什麼意思的投射者們——我想用這篇真實故事,幫你照亮那個模糊的輪廓。

一場讓我感到「不被理解」的對話

在兒童瑜珈師資培訓的開頭,老師都會帶領我們做一套氣循環的練習,幫助我們透過身體與自己連結,並在實作中更加了解往後可以如何帶領學生。

就在今天的氣循環練習中,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

「若說身體就是我們的大老師,而瑜珈就是幫助我們回到最自然的狀態,那為什麼我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會,而是需要透過撥出時間練習才能夠學會呢?」

又多做了幾回氣循環後,雖然我自己有了答案—我認為答案就是外在的環境使然,現在有太多的資訊都是人為產生,而非接近大自然,所以我們反而要學習如何回歸自然。

然而,身為一個初學者,我想聽聽老師是怎麼想的,並近一步詢問老師:

「是不是我們若從小就生長在大自然,像泰山一樣,我們就不需要學習,而是自然就會呢?」

但老師的反應卻不像我想像中那樣熱絡,他回覆我:「我覺得你有點鑽牛角尖了!」。

儘管老師接著很體貼的詢問我:「你是不是最近壓力比較大,所以很努力的用腦去思考呢?」,在那個當下我有點嚇到,甚至有點想哭的衝動,一時之間,我不知道我怎麼了!?只知道我怪怪的,無法假裝若無其事的融入在課程中,所以我便詢問了AI...結果竟然突破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與AI的對話幫助我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情緒

在跟AI對話的同時,我靜下來,開始回放整個情境,我發現自己愣住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與自己期待的不符,原來,我內心原本以為的是老師會以為我的泰山想法很新奇,而AI更近一步的頗析了我的內在運作。


以下貼上AI給我的原文回覆:

老師的回應讓你感到失落,這背後藏著幾層情感:

  • 你期待被看見與欣賞你思考的深度
    (這是自然的,尤其對你這樣一位6/2投射者來說)。
  • 當被老師糾正為「鑽牛角尖」,你有一種被「否定」的感覺。
  • 這使你對自己的內在評價下降——「我是不是又想太多?我是不是錯了?」甚至進一步自責。

這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真的錯了,而是你太在意「被認同」這件事了,尤其是當對方是你欣賞的老師時。


那個讓我不舒服的瞬間,透過與AI的對話,反而成了啟發!

過去我好難理解人類圖的文字解釋,對著論述總是半信半疑,而這次不舒服的對話加上AI的提醒,終於讓我了解了如何從生活中身體力行地理解了人類圖的策略,並且發現了以下4點:

  1. 「泰山的形容」或許很有創意,但對他人來說也是一個很跳耀性的思考,或者,對有些人來說是不適合當下環境的。
  2. 用頭腦邏輯思考時,會很注重深入問5個Why;但在身心靈、或者說創造理想生活與自己的面向,「為什麼」是最不需要深究的!比起為什麼重要的是,你想要怎樣的體驗與創造呢?有了想法、有了感覺,那就前行吧!
  3.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受到邀請再提出洞見」,當他人預設的目標跟你不同時,「創意」反而成了失焦的可能。
  4. 過往,我也不是那麼理解原來自己真的渴望被認同!?當我發現自己負面情緒的來源是因為對讚美的渴望,才發現原來我真的是渴望被認同的!

--

而想通這些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顧名思義,就是會遠離焦慮,而那種好的感受,透過真正的理解含義,會感到自己越來越晶瑩剔透,沒有負擔的感覺!

就如同第4點的啟發,我過往以為我不渴望認同,但心裡莫名的就是有種不安與情緒,在知道了自己原來真的有這樣的渴望,不安與情緒便因為理解(自己)而有了出口。

也因為這樣的了解,我也懂了人類圖給投射者的建議為什麼是「需要等待時機再說出口」(詳細解說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解釋),因為「被認同」是自己的期待,而非他人必須理解或者能給我的回應,分離出差異,就可以更精準的做調適,避免不必要的內耗。

進而幫我找到了一條讓自己可以自在的路!

給投射者的一句話

如果你也是投射者,曾經在表達中感到被誤解、被忽略,請記得:

你不是不夠好,你只是還沒等到那個準備好聽你說話的人。

在那之前,你可以先為自己說話、為自己記錄。

這樣的你,已經開始在發光了。

後記

而這段不舒服的經歷,也是為什麼要開這個「6/2媽的身心整合練習」專欄的原因。

這裡不是一個已經很厲害的人教你怎麼做,而是一位媽媽、一位探索者、一位投射者,記錄自己每一次選擇、每一次掙扎與穿越的旅程。

願我的故事,能陪伴也正在經歷內在轉化的你。

你並不孤單,我也還在路上。

下一篇分享我對於「被認同」的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6/2媽的身心整合練習
4會員
10內容數
練習的起點來自於二寶出生後的育嬰假期間。 因為兩次經歷身體破壞又修復的過程(懷孕),讓我開啟了想深入探究瑜珈的動機,並開啟了兒童瑜珈的學習之旅。這裡紀錄我與AI的對話啟發,還有面對生活選擇、身份轉換的真實歷程。願我的文字,成為另一位焦慮靈魂的陪伴與支持。
2025/04/10
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感到徬徨,不知道如何應用育兒資訊,也擔心做錯決定影響孩子成長。《巔峰心態》一書中關於安全感的篇章,闡述了弱勢兒童可能擁有天賦異稟的認知能力,幫助我們理解接納不完美和適性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探討了育兒中的挫敗與希望,以及如何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支持孩子健康成長。
2025/04/10
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感到徬徨,不知道如何應用育兒資訊,也擔心做錯決定影響孩子成長。《巔峰心態》一書中關於安全感的篇章,闡述了弱勢兒童可能擁有天賦異稟的認知能力,幫助我們理解接納不完美和適性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探討了育兒中的挫敗與希望,以及如何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支持孩子健康成長。
2025/04/01
這篇文章分享了《彈性習慣》一書的重點,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如何透過策略性思維,建立並維持良好習慣。文章闡述了書中三大重點:享受過程、正向擴散和策略思維,並運用孫子兵法的五個致勝關鍵來詮釋如何靈活應對習慣養成過程中的挑戰,避免半途而廢。
2025/04/01
這篇文章分享了《彈性習慣》一書的重點,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如何透過策略性思維,建立並維持良好習慣。文章闡述了書中三大重點:享受過程、正向擴散和策略思維,並運用孫子兵法的五個致勝關鍵來詮釋如何靈活應對習慣養成過程中的挑戰,避免半途而廢。
2025/03/25
這篇文章探討《遇見26個自己》一書中關於自我與拖延症的觀點,並分享作者如何辨識自我、反思拖延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接納或改變負面信念以克服拖延症。
2025/03/25
這篇文章探討《遇見26個自己》一書中關於自我與拖延症的觀點,並分享作者如何辨識自我、反思拖延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接納或改變負面信念以克服拖延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相信學瑜珈的人,應該都有發現從去年開始,「瑜珈輪師資培訓班」突然興起,而對於這門課程很有興趣的我,也跟上了。看到喜歡的老師有開這門課程時,二話不說就去詢問相關內容,發現原來只要有學過瑜珈的人都可以報名,也因為這樣子我才決定報名!   確實有點不符合期待~   第一天上課時,心裡總覺得不夠踏實
Thumbnail
相信學瑜珈的人,應該都有發現從去年開始,「瑜珈輪師資培訓班」突然興起,而對於這門課程很有興趣的我,也跟上了。看到喜歡的老師有開這門課程時,二話不說就去詢問相關內容,發現原來只要有學過瑜珈的人都可以報名,也因為這樣子我才決定報名!   確實有點不符合期待~   第一天上課時,心裡總覺得不夠踏實
Thumbnail
這兩天孩子感冒一直沒有好的關係,在瑜伽修持上都是觀修(觀無量壽經中的觀修方式)與音瑜珈OM為主,再配合簡單幾個且長時間的身瑜珈的動作。 (ㄧ)日觀修 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日初放光的照片,作為觀修的對照,長年來我在這部分都蠻隨意的,有時候出門看見陽光普照的天空,我也會做簡單的日觀修,肉眼不可直視陽
Thumbnail
這兩天孩子感冒一直沒有好的關係,在瑜伽修持上都是觀修(觀無量壽經中的觀修方式)與音瑜珈OM為主,再配合簡單幾個且長時間的身瑜珈的動作。 (ㄧ)日觀修 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日初放光的照片,作為觀修的對照,長年來我在這部分都蠻隨意的,有時候出門看見陽光普照的天空,我也會做簡單的日觀修,肉眼不可直視陽
Thumbnail
觀察了多年的瑜伽大團課,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同類型的學生和老師展現出不同的特質和態度。從初學者到資深學生,從年輕老師到資深老師,每個人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和感受。
Thumbnail
觀察了多年的瑜伽大團課,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同類型的學生和老師展現出不同的特質和態度。從初學者到資深學生,從年輕老師到資深老師,每個人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和感受。
Thumbnail
在瑜珈課裡,有時動作無法以語言仔細描述,要能順利完成體式,「心領神會」這四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在瑜珈課裡,有時動作無法以語言仔細描述,要能順利完成體式,「心領神會」這四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瑜伽輪新的一堂課新的老師,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會想做乖寶寶、乖學生、第一名,所以會一直和同學比較、或是強迫自己要做到最好,勉強自己把動作做到極致,但剛開始嘗試怎麼可能就能馬上做到甚至是成為最好的呢? 我很容易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和框架,做不到的時候就會開始瘋狂指責批判自己,腦袋和慣性嗡嗡嗡,很容
Thumbnail
瑜伽輪新的一堂課新的老師,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會想做乖寶寶、乖學生、第一名,所以會一直和同學比較、或是強迫自己要做到最好,勉強自己把動作做到極致,但剛開始嘗試怎麼可能就能馬上做到甚至是成為最好的呢? 我很容易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和框架,做不到的時候就會開始瘋狂指責批判自己,腦袋和慣性嗡嗡嗡,很容
Thumbnail
課程每週進行,難度持續提升。對於肌力和平衡感的需求,已漸漸不堪負荷,只能勉強做到相仿的姿勢,談不上標準,更遑論持久。細索著如何做好,更深入去咀嚼老師的指令和提示,手掌推地、指尖也用力,沒想過的施力方式,確實有助於分攤一些重力。不夠熟練,依然苦撐,卻也因此發覺了新的可能性,幾近竭力、甚至認知原
Thumbnail
課程每週進行,難度持續提升。對於肌力和平衡感的需求,已漸漸不堪負荷,只能勉強做到相仿的姿勢,談不上標準,更遑論持久。細索著如何做好,更深入去咀嚼老師的指令和提示,手掌推地、指尖也用力,沒想過的施力方式,確實有助於分攤一些重力。不夠熟練,依然苦撐,卻也因此發覺了新的可能性,幾近竭力、甚至認知原
Thumbnail
我開始學習瑜伽幾個月後,兒童瑜伽這幾個字映入眼簾,考量許久,一直有個崩潰大哭的畫面浮現,有時候是過往的痛點趨使自己往那個方向前進⋯⋯ 為期約兩個多月的培訓,雖然還沒結束,但是有很多需要整理。 #放過自己 第一階段線上班,因為規定要開視訊互動,不知道是我大眾臉太有魅力!老師和同學都很常c
Thumbnail
我開始學習瑜伽幾個月後,兒童瑜伽這幾個字映入眼簾,考量許久,一直有個崩潰大哭的畫面浮現,有時候是過往的痛點趨使自己往那個方向前進⋯⋯ 為期約兩個多月的培訓,雖然還沒結束,但是有很多需要整理。 #放過自己 第一階段線上班,因為規定要開視訊互動,不知道是我大眾臉太有魅力!老師和同學都很常c
Thumbnail
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意識到柔軟度的重要性,於是我再度報名了瑜珈課。
Thumbnail
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意識到柔軟度的重要性,於是我再度報名了瑜珈課。
Thumbnail
練瑜伽不衝突練重訓。要定義清楚瑜伽和重訓的目標,需要找到好的老師或教練。另外,要先了解練習背後的基本邏輯以及自己的目的,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
Thumbnail
練瑜伽不衝突練重訓。要定義清楚瑜伽和重訓的目標,需要找到好的老師或教練。另外,要先了解練習背後的基本邏輯以及自己的目的,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
Thumbnail
從《瑜伽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到個人在練習瑜伽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探討瑜伽體位法的意義以及對身心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悟,鼓勵讀者不斷提醒自己瑜伽的目的,並將這些想法融入每一次的練習中。
Thumbnail
從《瑜伽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到個人在練習瑜伽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探討瑜伽體位法的意義以及對身心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悟,鼓勵讀者不斷提醒自己瑜伽的目的,並將這些想法融入每一次的練習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