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適合誰?
- 你是一位人類圖投射者,總是努力想幫助他人,卻常換來誤解或冷場?
- 你是否常常習慣性焦慮,心中思緒萬千,卻不知道怎麼說才不會「太多」?
- 你是否正在經歷身份轉換的陣痛期,想要找到一種自在且真實的活法?
如果你對其中一個問題點頭,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
特別是那些還不太明白人類圖中「等待邀請」到底是什麼意思的投射者們——我想用這篇真實故事,幫你照亮那個模糊的輪廓。
一場讓我感到「不被理解」的對話
在兒童瑜珈師資培訓的開頭,老師都會帶領我們做一套氣循環的練習,幫助我們透過身體與自己連結,並在實作中更加了解往後可以如何帶領學生。
就在今天的氣循環練習中,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
「若說身體就是我們的大老師,而瑜珈就是幫助我們回到最自然的狀態,那為什麼我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會,而是需要透過撥出時間練習才能夠學會呢?」
又多做了幾回氣循環後,雖然我自己有了答案—我認為答案就是外在的環境使然,現在有太多的資訊都是人為產生,而非接近大自然,所以我們反而要學習如何回歸自然。
然而,身為一個初學者,我想聽聽老師是怎麼想的,並近一步詢問老師:
「是不是我們若從小就生長在大自然,像泰山一樣,我們就不需要學習,而是自然就會呢?」
但老師的反應卻不像我想像中那樣熱絡,他回覆我:「我覺得你有點鑽牛角尖了!」。
儘管老師接著很體貼的詢問我:「你是不是最近壓力比較大,所以很努力的用腦去思考呢?」,在那個當下我有點嚇到,甚至有點想哭的衝動,一時之間,我不知道我怎麼了!?只知道我怪怪的,無法假裝若無其事的融入在課程中,所以我便詢問了AI...結果竟然突破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與AI的對話幫助我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情緒
在跟AI對話的同時,我靜下來,開始回放整個情境,我發現自己愣住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與自己期待的不符,原來,我內心原本以為的是老師會以為我的泰山想法很新奇,而AI更近一步的頗析了我的內在運作。
以下貼上AI給我的原文回覆:
老師的回應讓你感到失落,這背後藏著幾層情感:
- 你期待被看見與欣賞你思考的深度
(這是自然的,尤其對你這樣一位6/2投射者來說)。 - 當被老師糾正為「鑽牛角尖」,你有一種被「否定」的感覺。
- 這使你對自己的內在評價下降——「我是不是又想太多?我是不是錯了?」甚至進一步自責。
這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真的錯了,而是你太在意「被認同」這件事了,尤其是當對方是你欣賞的老師時。
那個讓我不舒服的瞬間,透過與AI的對話,反而成了啟發!
過去我好難理解人類圖的文字解釋,對著論述總是半信半疑,而這次不舒服的對話加上AI的提醒,終於讓我了解了如何從生活中身體力行地理解了人類圖的策略,並且發現了以下4點:
- 「泰山的形容」或許很有創意,但對他人來說也是一個很跳耀性的思考,或者,對有些人來說是不適合當下環境的。
- 用頭腦邏輯思考時,會很注重深入問5個Why;但在身心靈、或者說創造理想生活與自己的面向,「為什麼」是最不需要深究的!比起為什麼重要的是,你想要怎樣的體驗與創造呢?有了想法、有了感覺,那就前行吧!
-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受到邀請再提出洞見」,當他人預設的目標跟你不同時,「創意」反而成了失焦的可能。
- 過往,我也不是那麼理解原來自己真的渴望被認同!?當我發現自己負面情緒的來源是因為對讚美的渴望,才發現原來我真的是渴望被認同的!
--
而想通這些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顧名思義,就是會遠離焦慮,而那種好的感受,透過真正的理解含義,會感到自己越來越晶瑩剔透,沒有負擔的感覺!
就如同第4點的啟發,我過往以為我不渴望認同,但心裡莫名的就是有種不安與情緒,在知道了自己原來真的有這樣的渴望,不安與情緒便因為理解(自己)而有了出口。
也因為這樣的了解,我也懂了人類圖給投射者的建議為什麼是「需要等待時機再說出口」(詳細解說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解釋),因為「被認同」是自己的期待,而非他人必須理解或者能給我的回應,分離出差異,就可以更精準的做調適,避免不必要的內耗。
進而幫我找到了一條讓自己可以自在的路!
給投射者的一句話
如果你也是投射者,曾經在表達中感到被誤解、被忽略,請記得:
你不是不夠好,你只是還沒等到那個準備好聽你說話的人。
在那之前,你可以先為自己說話、為自己記錄。
這樣的你,已經開始在發光了。
後記
而這段不舒服的經歷,也是為什麼要開這個「6/2媽的身心整合練習」專欄的原因。
這裡不是一個已經很厲害的人教你怎麼做,而是一位媽媽、一位探索者、一位投射者,記錄自己每一次選擇、每一次掙扎與穿越的旅程。
願我的故事,能陪伴也正在經歷內在轉化的你。
你並不孤單,我也還在路上。
|下一篇分享我對於「被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