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開發了台灣第一款專為設計師與PM們需求訂做的 VOC 分析平台。
幫公司與你省下至少2周的工作時數!!
透過 AI 語意分析與網路爬蟲技術,只需三個步驟,即可串聯電商平台、社群媒體、YouTube 等多來源用戶留言, 自動整理出產品痛點、功能需求與設計趨勢。 這不只是 VOC 工具,而是設計決策的「即時雷達」。
設計師與PM的共同痛點
現在的產品開發,大多數都是延續上一代持續改良與優化。
但如果公司沒有足夠的預算建立 UR 或 CX 團隊,訪談、收集、分析這些任務,往往就直接丟給設計師或是PM自己扛。 當然這種事情對老鳥也不難,這種表演形式的簡報可以~~表面上寫得合情合理,但背後實際上卻往往是靠「幾則用戶留言」+「直覺與經驗」,就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起「射箭畫靶」。當然這份合情合理的報告只要沒什麼大破綻,其實只要能說服主管們,也是我們設畜完美一天的END。

我看過太多公司PM與設計師會這樣操作:先憑經驗與直覺決定方向,再用報告硬湊出支持數據。 這種狀況在許多中小企業的提案會議裡最常見。 數據往往被當成被美化過裝飾,報告變成表演。看起來像是聖誕節,但背景有可能是萬聖節...
所以我想開發一個能真正幫設計師省時間、又能精準判斷方向的工具。
這就是這套 台灣第一套專為商業設計開發的 VOC 收集分析軟體。
它結合了 AI 與爬蟲技術,讓使用者只需要三個步驟,就能自動串聯收集線上電商平台、社群媒體、YouTube 影片等多方用戶留言與評價。讓 VOC(Voice of Customer)從「難蒐集、難整理」,變成「自動化、可量化」。
因為當資源有限時,最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選對戰場。
這套工具能幫企業在初期階段用滲入各大平台的用戶留言與觀點數據中找到並分析出潛在的「有理賽道」,避免浪費時間與人力在不確定的方向上。 設計師不再需要花幾週苦撈留言、抄重點,只要專注在驗證與創造價值。
因果思維:AI 開路,人做選擇
當 AI 幫你透過平台分析並找出幾條看似有潛力的賽道後,這時才是該投入人力、專業與觀察力的階段。設計師要做的,不是盲信 AI 的結果,而是反向去驗證。
- AI 初選賽道:
用爬蟲與語意分析快速比對不同平台的用戶意見,找出需求熱點。 - 設計師交叉比對:
針對 AI 的結果,於不同的AI進行數據的再次交叉驗證,找出矛盾與重疊的線索。 - 進行用戶訪談:
帶著假設去和用戶對話。面對用戶是關鍵,因為表情、語氣,往往比文字更誠實。 - 歸納痛點與亮點:
把訪談中出現的問題、喜好、抱怨條列出來,整理出真正的「市場真相」。 - 漏斗式驗證:
將「市場真相」用小規模測試去篩選值得投入的方向,直到確定最有潛力的賽道。
反思:AI 讓我們快,但人要讓結果更加精準!!
有了這套軟體後,設計師不只是畫圖或排版,而是能夠用透過AI串聯用戶資料導入數據分析看懂產品在市場內真實聲音、用觀察看懂數據中的人性,將自身能力開槓桿在對的賽道上。
不過雖然AI 幫我們節省不少時間,但它的結果不該被奉為真理。這套平台只是快速幫你打開更多真實的可能性,而不是取代判斷。真正的價值在於:當 AI 給出方向,設計師能否看出裡面的「情緒脈絡」。 那些隱藏在評論裡的語氣、那些被忽略的負評,其實都在說明一件事...人需要被理解。
在這個時代,設計師懂設計只是廢話,能解讀人心才是能升等的稀有值。企業也要記得,AI 幫你開的是捷徑,不是終點。省下的成本與時間,要投入在更深層的驗證與洞察。 否則我們只是換了一種更快的錯誤。
....
我開發了台灣第一套專為
商業設計師與產品PM們使用的 VOC 分析平台。
我本來想在發表會上這樣說的,
但因為一點怪奇物語..我就在這把這點子送給大家好了!
無料預言請創投公司自取!!
以上文章為產品預言
這套軟體應該2026年3月左右大家就會看到了
請大家一起驗證我的預言即將成真!!!
與神同行(但神帶你去哪~記得張開眼看一看)
AI 能告訴你哪裡可能有金礦
但金礦要怎麼挖、還是得靠人帶隊用人力一點一滴採集出來
能洞察先機、能串聯機會的設計師,也許才會是 AI 時代最稀缺的人才
我~~~也正在努力變成可以繼續賺錢養家陪老婆女兒出國念功課的好爸爸...焦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