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我從一位創投公司的CEO口中聽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他問我:「你知道現在學校的老師,有一部分是從哪裡來的嗎?」
他這樣說道:有些人,大學畢業後踏入社會,求職不順、覺得自己被忽視,於是選擇回到校園進修,希望透過更高學歷改變命運。
拿到碩士學位後,再次踏入職場,若依舊不順利,便繼續升學; 留學歸國後,如果仍覺得難以融入職場,最後乾脆選擇「回到最熟悉的地方」也就是學校。
於是,一部分老師,可能是那些「無法適應職場的人」; 當這些人進入教育體系後,又成為下一代的教育者,循環不斷~教育出下一代無法適應職場的人。
這位CEO接著說: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學校的老師缺乏實戰經驗,因為他們從來沒真的走進過職場。」
當下我深深有感,覺得這番話靠背到太有道理!!
主要原因如下:
- 我的確接觸過一些學校,看過與聽過許多讓我困惑的現象。
- 我不熟悉老師與學校內教育體系的運作。
- 這個故事的推理方式很「合理」,幾乎完美符合進化論的邏輯。
所以我相信了,因為這個故事的解答補足了我之前疑惑的部分,甚至讓我覺得那是洞察人性的真理。所以這個觀點在我的大腦中深深地定錨了!!!
但命運的安排很有趣,因為那位CEO後來邀請我,親自參與一些校園與政府合作的專案,並以設計講師的身份進入大學與鄉鎮,開始與老師與學生有共事的機會。

當我走進校園,我看見了我不知道的面貌
真正走進校園和老師們聊設計,我才發現,許多老師不但不是「逃避職場」的人,反而是職場上的佼佼者。
有設計公司老闆、有曾在國際比賽得獎無數; 有品牌顧問轉職,很多高手們想把多年經驗分享給下一代,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需要關照設計生態圈並用教學回饋台灣設計圈。
那些老師,談設計、談市場、談產業思維的深度,其實也都有很多有趣的觀點與論述。
那一刻我才明白....阿....
原來當年那個「合乎進化邏輯」的故事,也許是一個從高維度看立場的故事。
當人想要獲得優越感比別人更高一等時,大腦會自私地相信那個「讓自己優越」的真相版本...
我後來反思:我之所以會相信那位CEO的說法,除了這個故事完美且合乎邏輯外,也許最大的漏洞是我自己的私慾,因為那套說法能讓我心理上感覺「自己比那些老師們更優秀」。 人腦天生會偏好能強化自我價值的敘事。 這種偏見,讓我們容易被「合理合邏輯合胃口」的故事說服。
但~當我踏入在校園中、面對這群真正熱血教學的老師們時,我才理解...
人們的觀點會隨位置而改變,真相有時也會因距離而模糊。
描述故事的CEO用的是宏觀邏輯去看社會的校園生態,這合情合理觀點正確; 但身為一個在現場觀察的小人物,我想走進現場探索來更接近真相。
也許當年的社會環境下的確有過這樣一群想逃離職場卻意外成為教師的生態圈存在,不過到了現代呢?真的還有嗎?其實仔細想一想後,我沒有答案,但因緣際會下~~當我有機會踏入校園近身觀察,我這時才能從不多的角度看到更多的真相,拼湊屬於我自己的得到的真實面貌。
經過這件事情後我有時候會思考~~
也許每個人都曾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說過那種「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偏頗」的故事。用它們合理化世界的樣貌建立自我認同。但唯有當我們願意親身走入現場、用時間驗證、用心體會,那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立體,真相也同時有越多面向。
所以現在我常提醒自己與學生們:「觀點不一定等於事實;被說服的那一刻,也不該停止思考。」
世界上許多答案的背後,沒有絕對的對錯, 只是立場與觀看角度的不同。 而那些我們以為「正確」的觀點,也許都應該被時間再一次驗證。
最後!!我想說給大家和自己的一段話。
眼前看到的「真相」,往往只是真實的一個面向。 一旦你選擇全然相信,思考就停止了。 那一面的真相或許是真的,但也可能是混雜的,只是調味得剛剛好, 就像一杯看似清澈、卻充滿層次的水果茶。
到了今天我也還是很感謝那位CEO,幫我打開我的知識開關,讓我有機會看到更多不同的世界觀點,有機會讓自己前往變強的道路上。
同場加碼回顧:
從 UX 角度看提問的藝術:如何問對問題,並避開知識注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