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年前資訊還很封閉,什麼東西「棒不棒」...大多來自菜市場、電視節目、或朋友間熱情的口耳相傳。到了資訊爆炸的現代,只要搜尋一下想買的東西,打開購物平台,ㄟ~見鬼了!大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最棒。
現代顧客的選擇方式,往往取決於「品牌名聲」或「網友開箱」等間接信任來源。但這件事,也是每個大小品牌都在做的基本招。
2010年左右,一頁式網站開始流行,成為行銷新寵,讓消費者被快速的話術導入購買入口。那時的確是一波熱潮,但最後卻變成了「劣質品大戰擂台」因為各種浮誇產品不實廣告充斥市場,消費者多次購買產品,買回家打開使用後才發現被行銷話術給騙了。外加一頁式網站的留言區並不公開透明,用戶想抱怨都不行,消費者們對產品的信任度越來越低,不過這幾年,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他們開始更信任公開且透明的品牌感,也更重視「產品背後的真實用戶經驗」。被低價貼牌坑過幾次之後,大家再也不相信那些像八點檔的浮誇文案。消費者更願意找尋理解「用戶痛點」與「產生共感」的品牌故事。這時就是產品情緒價值(Emotional Value)這個專有詞的崛起!!
過去它多被用在「行銷產品」上,但如果我們從底層思維發想~往回追溯,就會發現: 真正的關鍵不該只在行銷階段導入,而是從產品開發的源頭就開始。
當產品的設計本身就承載「情緒價值」,那麼從體驗細節到行銷文案,都能形成自然的加乘效應。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情緒價值如何在產品開發的三個關鍵環節中發揮槓桿作用:
產品構思 × 產品設計 × 產品行銷。
在市場裡,如果你的產品只有 POP(Points of Parity,同質點),那代表你只是「合格」,功能沒問題、設計穩扎穩打不出錯...但也不會被市場記得,因為真正讓顧客產生情感連結、願意掏錢支持的,是你創造出的 POD(Points of Difference,差異點)。
當市場充滿同質化的選項,產品要脫穎而出,關鍵不只是功能,而是「情感」。
唯有與顧客同喜同悲、建立情緒連結,產品才能從「被選擇」變成「被想起」。
當一個品牌有辦法讓消費者對產品的記憶點轉化>>累積成品牌的商業價值,這個品牌才有底氣在商場上持續地被人們想起,而不是被遺忘...
情緒價值是什麼?
「情緒價值」的最初的源頭來自於馬斯洛需求理論,其實很早就深藏於設計的流程之中,但「情緒價值」一詞的流行大約是在2023年~因特定書籍和中國社群媒體(如小紅書、抖音)的推廣而爆炸性走紅,成為一個熱門的商業和生活用語。 像泡泡瑪特(POP MART)的「盲盒」模式,其成功關鍵除了IP特色之外,就是因為巧妙地結合了「期待」、「驚喜」和「社交連結」等高情緒收益的體驗。(很多騙錢想收割的課程也都是主打情緒價值,也是割韭菜這個名詞誕生的時刻。)
「情緒價值」指的是能否觸動人心,大家應該都有印象~當看到一部好的電影或影集時,會因為劇情感到開心,悲傷,甚至同樂,這部電影與影集甚至可以被擴散廣為流傳~5年10年之久,甚至變成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
其實產品也是一樣的~讓使用者在情緒上得到「被理解」、「被取悅」或「被陪伴」的感受。然而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會讓用戶留在心中,只有情緒價值的最高點,這個高點在底層效應一書中被稱為「峰終定律」。因為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整個體驗,而是體驗中最高潮與結尾的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
- 女僕咖啡廳賣的不是咖啡,是讓人得到「被寵愛的感覺」。
- 酒店牛郎店賣的不是酒,是讓人有「被人理解包容的感受」。
- 愛馬仕賣的不是包包,是讓人有「我是與眾不同的上流感受」
- 賭場則是給人們翻身的錯覺,讓人無法割捨「那一次贏的刺激」。
這些提供「情緒價值」的行業反而最值得我們借鏡,因為這群迷上的用戶永遠離不開他們,更被洗腦成粉絲。當然產品設計也可以這樣運用情緒價值,讓產品靈魂真正地被點亮並定錨在消費者的大腦中。

為什麼情緒價值才是真正的差異化?
功能可以被複製,價格可以被比價,但「情緒」是唯一無法被抄襲的產品屬性。當別人還在強調效能,你的產品若能講出一句讓人「心有共鳴」的話,就等於在起跑點偷跑了。
舉例來說:
保溫杯,不只是「保溫」
傳統的產品訴求通常是:「業界保溫時間最長」。但幾乎每一家隨行杯都這麼說。 於是消費者聽久了,聽也聽膩了~只覺得又是老人家在老生常談。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以「情緒價值」為核心來表達,也許可以換成這樣一段話:
「深夜有它的溫度,陪我度過加班的艱苦時刻。」
這句話不只是描述功能,而是喚起「被照顧、被陪伴」的情境。一瞬間,產品從冷冰冰的鋼瓶,變成了「懂我的夥伴」。 這就是情緒價值的用途,它讓人記得「感覺與情境」,而不是總是只有「產品規格」。
行李箱,堅固之外的幽默共感
傳統的訴求是:「業界我最堅固耐撞耐刮」。但說真的,又來了對巴...幾乎每個牌子都這麼講。那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反諷一下呢?
「上一個行李箱充滿旅行的回憶與痕跡,但改用了這款後,我就失去了那個樂趣。」
用幽默的反諷講出「太堅固了」這件事。它不在是老套功能宣告,而是一種找出用戶共感的模式: 我知道我的用戶都很聰明不會再吃那一套「旅行美好痕跡」的行銷套路,所以選擇用真誠的自嘲取代假文青,也可以借力酸一下其他品牌的耐用性不佳。
情緒價值什麼時候用?
情緒價值不應該是最後才加的糖衣,而是從一開始就該滲入產品的血液。它應該在三個階段中被完整思考與實踐:從構思、設計,到販售。
- 產品構思(PM / UR)--以情緒痛點找定位 使用者希望「被解決」的焦慮是什麼?
- 產品設計(UX / ID)-- 以情緒感受創造體驗 使用時希望讓他「感覺到什麼」?
- 產品販售(行銷) --以情緒故事建立連結 品牌說的故事,能讓人想「參與」嗎?

一、產品構思(PM/UR)用「情緒痛點」找切入點
使用者希望「被解決」的焦慮是什麼?
在產品構思前期,PM 可以透過使用者研究(UR)訪談,深入理解用戶的「需要」與「想要」。如果是延續型產品~那這個階段的關鍵不是功能規格,而是洞察: 有哪些問題是用戶「真正希望被解決」的? 哪些焦慮會在使用產品時被觸發?在用戶旅程地圖(CJM)中,我們需要找出那些能引發「峰終定律」的時刻!!!也就是最高潮與結尾的體驗。
這些瞬間往往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的整體印象,甚至影響他們是否願意再次使用。 前期能準確找出這些痛點與未被滿足的情緒缺口,就是打造情緒價值的起點。
二、產品設計(ID/UX)用「情緒感受」創造體驗
使用時,希望讓他「感覺到什麼」?
當設計團隊接續 PM/UR 階段的研究成果時,UX 與 ID 的任務就不只是「讓產品好用」,而是「讓體驗有感」。設計要聚焦在使用者最在意的接觸點(Touch Point),這些瞬間往往能決定品牌印象。
舉個例子:在一台音響中,「音量旋鈕」是使用者最常操作、也最直覺的互動核心。 因此,這個旋鈕值得投入最高的設計成本 > > 旋轉的阻力、手感回饋、材質與美感,都必須被精心打磨。 當用戶聽音樂時,輕輕一轉「音量旋鈕」,若那份阻力的節奏、音量的變化與指尖的回饋感,有如跳一場華爾滋般合拍,那一刻的「你懂我想要的」,就是設計中「情緒價值」達標的瞬間。這種動心時刻更會讓用戶想主動發文分享這份美好。
三、產品販售(行銷)用「情緒故事」建立共情連結
品牌說的故事,能讓人想「參與」嗎?
當前面兩個階段都做到位,行銷階段就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延續體驗、放大情緒。這就像一場接力賽,只要前面的沒掉棒,我都已經偷跑了~這場品牌競賽就能穩穩地衝向終點。掌握了設計與使用者情緒的素材,行銷人就能更精準地說出產品的故事。
不再是誇張的廣告詞,而是能讓顧客感受到:「這個品牌懂我」。 當品牌故事能引發共鳴,消費者就不只是買一個商品,而是「參與一段與品牌間的共感共情連接」。
開始學習善用「情緒價值」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的決策模式早已進化為:感覺對了,理由腦補!!
消費者買的不一定是產品,而是「成為那個自己」的情緒投射。 當品牌以情緒語言建立起共鳴,消費者就會順著你埋下的故事線索,一步步找出功能的價值。
正如我所說,品牌競爭的終點不在功能。功能只是 POP(Points of Parity),而核心差異的 POD(Points of Difference) 才能成就勝利。當品牌成功以「情緒佔領」用戶心智,顧客一旦愛上那份感覺,他們的大腦就會替你說出購買的理由。

最後也想請各位一起想想
你最近買過、卻記得特別清楚的商品是什麼?那份「被記住」的感覺,是否讓你印象深刻?或是你早就忘了?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也許我們都能從中找到下一個「讓人記住的差異點」。
文章同場加映:
從酒店公關的極致魅力,到女僕咖啡廳的可愛陷阱——破解「峰終定律」的娛樂魔法!
推薦書籍:情緒價值:被你輕忽的隱形利潤,商業競爭的下一個賽道
我是未來觀察預言家 Higer吳立欣
我們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