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會被抄!價格會被比!「情緒價值」為何是產品設計-未來的新賽道。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20 年前資訊還很封閉,什麼東西「棒不棒」...大多來自菜市場、電視節目、或朋友間熱情的口耳相傳。到了資訊爆炸的現代,只要搜尋一下想買的東西,打開購物平台,ㄟ~見鬼了!大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最棒。

現代顧客的選擇方式,往往取決於「品牌名聲」或「網友開箱」等間接信任來源。但這件事,也是每個大小品牌都在做的基本招。

2010年左右,一頁式網站開始流行,成為行銷新寵,讓消費者被快速的話術導入購買入口。那時的確是一波熱潮,但最後卻變成了「劣質品大戰擂台」因為各種浮誇產品不實廣告充斥市場,消費者多次購買產品,買回家打開使用後才發現被行銷話術給騙了。外加一頁式網站的留言區並不公開透明,用戶想抱怨都不行,消費者們對產品的信任度越來越低,不過這幾年,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他們開始更信任公開且透明的品牌感,也更重視「產品背後的真實用戶經驗」。被低價貼牌坑過幾次之後,大家再也不相信那些像八點檔的浮誇文案。消費者更願意找尋理解「用戶痛點」與「產生共感」的品牌故事。

這時就是產品情緒價值(Emotional Value)這個專有詞的崛起!!
過去它多被用在「行銷產品」上,但如果我們從底層思維發想~往回追溯,就會發現: 真正的關鍵不該只在行銷階段導入,而是從產品開發的源頭就開始。
當產品的設計本身就承載「情緒價值」,那麼從體驗細節到行銷文案,都能形成自然的加乘效應。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情緒價值如何在產品開發的三個關鍵環節中發揮槓桿作用:
產品構思 × 產品設計 × 產品行銷。

在市場裡,如果你的產品只有 POP(Points of Parity,同質點),那代表你只是「合格」,功能沒問題、設計穩扎穩打不出錯...但也不會被市場記得,因為真正讓顧客產生情感連結、願意掏錢支持的,是你創造出的 POD(Points of Difference,差異點)。

當市場充滿同質化的選項,產品要脫穎而出,關鍵不只是功能,而是「情感」。
唯有與顧客同喜同悲、建立情緒連結,產品才能從「被選擇」變成「被想起」。
當一個品牌有辦法讓消費者對產品的記憶點轉化>>累積成品牌的商業價值,這個品牌才有底氣在商場上持續地被人們想起,而不是被遺忘...


情緒價值是什麼?

「情緒價值」的最初的源頭來自於馬斯洛需求理論,其實很早就深藏於設計的流程之中,但「情緒價值」一詞的流行大約是在2023年~因特定書籍和中國社群媒體(如小紅書、抖音)的推廣而爆炸性走紅,成為一個熱門的商業和生活用語。 像泡泡瑪特(POP MART)的「盲盒」模式,其成功關鍵除了IP特色之外,就是因為巧妙地結合了「期待」、「驚喜」和「社交連結」等高情緒收益的體驗。(很多騙錢想收割的課程也都是主打情緒價值,也是割韭菜這個名詞誕生的時刻。)

「情緒價值」指的是能否觸動人心,大家應該都有印象~當看到一部好的電影或影集時,會因為劇情感到開心,悲傷,甚至同樂,這部電影與影集甚至可以被擴散廣為流傳~5年10年之久,甚至變成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
其實產品也是一樣的~讓使用者在情緒上得到「被理解」、「被取悅」或「被陪伴」的感受。然而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會讓用戶留在心中,只有情緒價值的最高點,這個高點在底層效應一書中被稱為「峰終定律」。因為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整個體驗,而是體驗中最高潮與結尾的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

  • 女僕咖啡廳賣的不是咖啡,是讓人得到「被寵愛的感覺」。
  • 酒店牛郎店賣的不是酒,是讓人有「被人理解包容的感受」。
  • 愛馬仕賣的不是包包,是讓人有「我是與眾不同的上流感受」
  • 賭場則是給人們翻身的錯覺,讓人無法割捨「那一次贏的刺激」。

這些提供「情緒價值」的行業反而最值得我們借鏡,因為這群迷上的用戶永遠離不開他們,更被洗腦成粉絲。當然產品設計也可以這樣運用情緒價值,讓產品靈魂真正地被點亮並定錨在消費者的大腦中。

raw-image

為什麼情緒價值才是真正的差異化?

功能可以被複製,價格可以被比價,但「情緒」是唯一無法被抄襲的產品屬性。當別人還在強調效能,你的產品若能講出一句讓人「心有共鳴」的話,就等於在起跑點偷跑了。

舉例來說:

保溫杯,不只是「保溫」
傳統的產品訴求通常是:「業界保溫時間最長」。但幾乎每一家隨行杯都這麼說。 於是消費者聽久了,聽也聽膩了~只覺得又是老人家在老生常談。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以「情緒價值」為核心來表達,也許可以換成這樣一段話:

「深夜有它的溫度,陪我度過加班的艱苦時刻。」

這句話不只是描述功能,而是喚起「被照顧、被陪伴」的情境。一瞬間,產品從冷冰冰的鋼瓶,變成了「懂我的夥伴」。 這就是情緒價值的用途,它讓人記得「感覺與情境」,而不是總是只有「產品規格」。


行李箱,堅固之外的幽默共感
傳統的訴求是:「業界我最堅固耐撞耐刮」。但說真的,又來了對巴...幾乎每個牌子都這麼講。那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反諷一下呢?

「上一個行李箱充滿旅行的回憶與痕跡,但改用了這款後,我就失去了那個樂趣。」

用幽默的反諷講出「太堅固了」這件事。它不在是老套功能宣告,而是一種找出用戶共感的模式: 我知道我的用戶都很聰明不會再吃那一套「旅行美好痕跡」的行銷套路,所以選擇用真誠的自嘲取代假文青,也可以借力酸一下其他品牌的耐用性不佳。


情緒價值什麼時候用?

情緒價值不應該是最後才加的糖衣,而是從一開始就該滲入產品的血液。它應該在三個階段中被完整思考與實踐:從構思、設計,到販售。

  • 產品構思(PM / UR)--以情緒痛點找定位 使用者希望「被解決」的焦慮是什麼?
  • 產品設計(UX / ID)-- 以情緒感受創造體驗 使用時希望讓他「感覺到什麼」?
  • 產品販售(行銷) --以情緒故事建立連結 品牌說的故事,能讓人想「參與」嗎?
raw-image

一、產品構思(PM/UR)用「情緒痛點」找切入點

使用者希望「被解決」的焦慮是什麼?
在產品構思前期,PM 可以透過使用者研究(UR)訪談,深入理解用戶的「需要」與「想要」。如果是延續型產品~那這個階段的關鍵不是功能規格,而是洞察: 有哪些問題是用戶「真正希望被解決」的? 哪些焦慮會在使用產品時被觸發?在用戶旅程地圖(CJM)中,我們需要找出那些能引發「峰終定律」的時刻!!!也就是最高潮與結尾的體驗。

這些瞬間往往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的整體印象,甚至影響他們是否願意再次使用。 前期能準確找出這些痛點與未被滿足的情緒缺口,就是打造情緒價值的起點。


二、產品設計(ID/UX)用「情緒感受」創造體驗

使用時,希望讓他「感覺到什麼」?
當設計團隊接續 PM/UR 階段的研究成果時,UX 與 ID 的任務就不只是「讓產品好用」,而是「讓體驗有感」。設計要聚焦在使用者最在意的接觸點(Touch Point),這些瞬間往往能決定品牌印象。

舉個例子:在一台音響中,「音量旋鈕」是使用者最常操作、也最直覺的互動核心。 因此,這個旋鈕值得投入最高的設計成本 > > 旋轉的阻力、手感回饋、材質與美感,都必須被精心打磨。 當用戶聽音樂時,輕輕一轉「音量旋鈕」,若那份阻力的節奏、音量的變化與指尖的回饋感,有如跳一場華爾滋般合拍,那一刻的「你懂我想要的」,就是設計中「情緒價值」達標的瞬間。這種動心時刻更會讓用戶想主動發文分享這份美好。


三、產品販售(行銷)用「情緒故事」建立共情連結

品牌說的故事,能讓人想「參與」嗎?
當前面兩個階段都做到位,行銷階段就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延續體驗、放大情緒。這就像一場接力賽,只要前面的沒掉棒,我都已經偷跑了~這場品牌競賽就能穩穩地衝向終點。掌握了設計與使用者情緒的素材,行銷人就能更精準地說出產品的故事。

不再是誇張的廣告詞,而是能讓顧客感受到:「這個品牌懂我」。 當品牌故事能引發共鳴,消費者就不只是買一個商品,而是「參與一段與品牌間的共感共情連接」。


開始學習善用「情緒價值」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的決策模式早已進化為:感覺對了,理由腦補!!
消費者買的不一定是產品,而是「成為那個自己」的情緒投射。 當品牌以情緒語言建立起共鳴,消費者就會順著你埋下的故事線索,一步步找出功能的價值。

正如我所說,品牌競爭的終點不在功能。功能只是 POP(Points of Parity),而核心差異的 POD(Points of Difference) 才能成就勝利。當品牌成功以「情緒佔領」用戶心智,顧客一旦愛上那份感覺,他們的大腦就會替你說出購買的理由。

raw-image

最後也想請各位一起想想

你最近買過、卻記得特別清楚的商品是什麼?那份「被記住」的感覺,是否讓你印象深刻?或是你早就忘了?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也許我們都能從中找到下一個「讓人記住的差異點」。


文章同場加映:

從酒店公關的極致魅力,到女僕咖啡廳的可愛陷阱——破解「峰終定律」的娛樂魔法!

彩券行才是最大贏家!你買的不是發財機會,是大腦愉悅的快感?

扭蛋機為何能永恆不滅?因為它賣的不是玩具,而是「情緒價值」

推薦書籍:情緒價值:被你輕忽的隱形利潤,商業競爭的下一個賽道

我是未來觀察預言家 Higer吳立欣
我們下回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未來觀察家Higer的沙龍
17會員
80內容數
如何成為不被AI取代的未來人才,一起學習思維的多元化與同理心的培養,最重要的是用換了設計脫口秀的方式看這嚴肅的世界。 運用長年的累積的多元資訊與實戰經驗數據庫 加上敏銳的社會觀察洞見,洞察未來的產品之路,給您有效的洞見與合理的解法 讓您的產品提前>邁向未來 。
2025/10/17
iFixit 再次給 AirPods Pro 3「可維修性 0 分」,代表這款產品幾乎無法拆解維修。 對 Apple 而言,也許這不單單是設計上的取捨,而是一場精密的商業佈局嗎?? 以下內容純屬推理與預言請小心服用$$$ 我將用「微觀」與「宏觀」兩大面向來分析這幾回Appl的高招
Thumbnail
2025/10/17
iFixit 再次給 AirPods Pro 3「可維修性 0 分」,代表這款產品幾乎無法拆解維修。 對 Apple 而言,也許這不單單是設計上的取捨,而是一場精密的商業佈局嗎?? 以下內容純屬推理與預言請小心服用$$$ 我將用「微觀」與「宏觀」兩大面向來分析這幾回Appl的高招
Thumbnail
2025/10/13
Netflix 的《許願吧,精靈》裡,編劇用了一連串人性的試煉與願望代價,揭露「願望並不單純」。在劇中,我們看到幾位配角在許願時犯下的典型錯誤,正好映射出在現實中,我們也常掉入的陷阱。今天我想用許願的願望清單來搭配AI,來說明如何用AI讓自己理智的許下願望。
Thumbnail
2025/10/13
Netflix 的《許願吧,精靈》裡,編劇用了一連串人性的試煉與願望代價,揭露「願望並不單純」。在劇中,我們看到幾位配角在許願時犯下的典型錯誤,正好映射出在現實中,我們也常掉入的陷阱。今天我想用許願的願望清單來搭配AI,來說明如何用AI讓自己理智的許下願望。
Thumbnail
2025/10/12
我們總以為,讓人開心的事才會留下印象。對~也不對! 心理學中的「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卻指出一個相反的現象就是「負面體驗」,卻也是我們大腦最優先記住的資訊之一。 試著回想:你是不是可以清楚記得五年前某個人對你說過或做到的機歪行為或是話語?但卻想不起上週某人誇獎你的話?這不是你
Thumbnail
2025/10/12
我們總以為,讓人開心的事才會留下印象。對~也不對! 心理學中的「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卻指出一個相反的現象就是「負面體驗」,卻也是我們大腦最優先記住的資訊之一。 試著回想:你是不是可以清楚記得五年前某個人對你說過或做到的機歪行為或是話語?但卻想不起上週某人誇獎你的話?這不是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商品要如何快銷?》知道自己的商品為何難銷嗎?想一想,您辛苦開發的商品提供目標顧客哪一種感受?有感還是無感?快感還是慢感?本課程將引導學員在品牌及商品規劃初期,即導入「foryou快感行銷」觀念,讓顧客從感動到心動,進而趕快行動!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商品要如何快銷?》知道自己的商品為何難銷嗎?想一想,您辛苦開發的商品提供目標顧客哪一種感受?有感還是無感?快感還是慢感?本課程將引導學員在品牌及商品規劃初期,即導入「foryou快感行銷」觀念,讓顧客從感動到心動,進而趕快行動!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好的品牌視覺系統,不僅讓你每一次的行銷設計都事半功倍! 也能無形之間為你的品牌不斷行銷,來了解如何透過系統化設計完善你的品牌接觸點吧!
Thumbnail
好的品牌視覺系統,不僅讓你每一次的行銷設計都事半功倍! 也能無形之間為你的品牌不斷行銷,來了解如何透過系統化設計完善你的品牌接觸點吧!
Thumbnail
只有從產品和服務的「用途」出發,才能精準創新,滿足市場的特定需求。 始終從功能、情感、社會的角度考慮創新,注重“實用”,是幫人打孔而不是賣鑽頭。
Thumbnail
只有從產品和服務的「用途」出發,才能精準創新,滿足市場的特定需求。 始終從功能、情感、社會的角度考慮創新,注重“實用”,是幫人打孔而不是賣鑽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