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研究中,負面結果依然是種答案,它縮小了正確答案的搜查範圍。
(Negative results are results that do not support hypothesis aim of the research)
在歐美學校面試與作品集中,比起成果 (Outcome),教授更在意的是過程 (Process),畢竟在未來的路上,並不是每一項研究或作品都有正面的結果,但過程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發與反思 (Reflection) 卻能決定你能夠走多遠。
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到了自主學習 (Self-Directed Learning) 概念下強調的四項核心素養: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研究能力 (Research Skills) 和學術素養 (Academic Skills),這四項技能是歐美院校在評估學生時最看重的特質。
今天,我特別想深入探討的,正是我認為在臺灣或亞洲教育體制下,學生普遍最缺乏的一項核心能力:批判性思考,並延伸討論如何將這項能力反映在英國學術作品集 (Academic Portfolio) 當中。
在求學與教學的過程中,我常常發現亞洲學生特別不擅長主動提問,而就像我之前文章所提到的,提問能力將影響學習效果。姑且不論語言隔閡,我在輔導台灣學生時也發現這種文化差異的體現。在我的碩士班上,特別是東亞學生 (華人、日韓學生),幾乎不曾主動且踴躍地與教授互動。當教授在課堂上拋出引導式的大哉問時,亞洲同學大多立刻低頭不語以免引起注意;被點名時,他們常流露出為難的神情,不知是出於羞澀,還是需要更多時間整理思緒。
在同儕互評 (Peer Review) 環節,亞洲同學的反饋通常比較正向,比起互相提供具有正反思辨的意見,亞洲學生更常會一面倒地誇獎同學作品;每當同學給出相當具建設性的建議時,東亞學生通常會默默接受指教,而歐美學生則更常提出反問,形成一種良性的交互詰辯 (Interrogation) 情況。這種反應可能受儒家思想影響,東亞學生總是謙恭有禮、虛心受教,然而,這種單向接受的反應,在教學推進上往往造成阻礙,甚至有教授在課堂上直言不諱地問:“Do you really agree with me? Or you are just being polite? This is a safe environment and I want you to feel free to disagree with others.” (你真的同意我說的話還是只是禮貌性回答?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希望大家都能很自在地表達對於他人意見的不認同。) 歐美教學環境中,教師非常鼓勵學生提出質疑,但在大部分亞洲國家,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東亞國家,同樣的狀況可能被視為『挑戰權威』。
這讓我開始思考,究竟為什麼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展現出這樣的特質?究竟在教育體系上有什麼不同,而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異?
這當然就和我們前一篇提到的自主學習 (Self-Directed Learning) 有關,而驅動自主學習力的關鍵能力,正是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什麼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是歐美高等教育中非常核心的技能,大多數世界頂級學府也都將其列為相關必修課程,在海外求職市場也被一提再提。
但 Critical Thinking 到底是什麼呢?它的定義並不指單純批評或找碴,而是一種有紀律 (disciplined)、自我導向 (self-directed) 的思維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主動且有系統的思考過程。有些人會將這個詞翻譯成『明辨思考』或是『思辨式思維』,這樣說你可能更能從字面上理解。
歐美教育體制培養批判性思考的目地,是為了讓學生擁有深入探究、質疑和反思的能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一味被動接受訊息,而能憑藉思辨能力對事件做出自主客觀的判斷。
聽起來很像台灣多數大學必修課『媒體識讀能力 Media Literacy 』吧?現在大多數人的資訊來源都與媒體有關,因此兩者經常被一起討論。我們可以將批判性思考拆解為一系列的技能和態度,是一個『分析-評估-結論』的思辨過程,批判性思考就像一種工具,而媒體識讀能力是將這個工具應用在『媒體環境』這個特定場景中。
因此,批判性思考可說是媒體識讀的基礎,而媒體識讀是批判性思考的應用與延伸。
舉例來說,當我們在閱讀 BBC 的新聞,並質疑其對某一政治事件的報導是否公正、是否有遺漏特定觀點時,我們正在運用媒體識讀能力,而其背後的驅動力就是批判性思考。
「這個論證是否合乎邏輯?
這個結論是否有足夠的證據?」
這幾個問題即是對於事件合理性做出廣泛而普遍的提問;
「誰製作了這個訊息?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呈現?
訊息背後是否有隱藏的議程或商業利益?」
而這些基於媒體源頭與對於媒體產業的了解,所延伸出的針對性提問,則是屬於媒體識讀的範疇。
由此可知,從問題的性質,可以引出對於事實 (Fact) 與意見 (Opinion) 的思辨,從而激發出屬於自主客觀的判斷,這樣的思維模式更應該被廣泛運用在不同領域上。這正好如我前一篇所提到的,『問對問題是找到正確答案的開始』,所有的答案,都始於一個問題;而一個對的問題,就是得到正確答案的那把鑰匙。
無獨有偶地,在這本批判性思考的名作裡,就提到了問對問題之於邏輯思辨的重要性: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by M. Neil Browne & Stuart M. Keeley.
2023年暢銷紀念中譯版為『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美國大學邏輯思考聖經』。
推導或推翻一個大方向,以得到理性公正的結論
歐美的高等教育長期注重批判性思考,因為批判性思考的訓練賦予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與其了解單一問題的答案,批判性思考給我們的是一個完整的思路模板,透過系統性思考模式,當我們得到單一問題的答案時,同時也可以用同樣的邏輯去推理出其他問題的解答。
舉例而言,
許多法律的訂定是以『邏輯思維』建構的,法律推理 (Legal Reasoning) 正是批判性思考的精華應用之一。在法律建構和判決過程中,主要會運用到三種邏輯推理方式:演繹 (Deduction)、歸納 (Induction) 和類比 (Analogy)。法律時長從一系列特定的事實或觀察中,歸納、推導出一個普遍的原則或法律概念,也可以從類似的案件當中,類比出一個適合套用的法律以進行判決。
Case 1: 某醫院的醫生在談論八卦時,對周遭朋友洩露了病人隱私,事後病人輾轉得知,造成精神痛苦。
Case 2: 某律師將客戶的商業機密洩露給競爭對手以牟利。
以上兩個例子是完全不同狀況的案例,法律卻得以在『不特定規定情境』下,得以推導套用,判定醫生及律師需要賠償,就是因為在不同的包裝下,案件的本質 (因自身利益而侵犯他人權益、違反特定的信賴或謹慎義務) 是相同的。律師和醫生具專業地位,對客戶或病人負有信賴義務 (Fiduciary Duty) 和善良管理人義務 (Duty of Good Faith/Care)。Case 1 & 2 的共同本質是違反了這類專業義務,導致他人權益受損。
再來,
Case 3: 某教師在不慎將學生考試成績放在辦公桌上被學生看到而大為宣傳,造成低分學生心理壓力。
這件案例的本質 (當事人過失造成傷害) 與 Case 1 & 2 都不同,教師違反了其應負的謹慎義務和保護學生隱私的義務,而洩漏成績的學生行為屬於『故意侵權』或『校規/法律責任』。法院更可能同時追究教師的過失責任 (洩露的源頭) 和學生的故意行為責任 (散播的行為)。
由此可知,批判性思考是教我們依照邏輯思考,
去推導或推翻一個大方向,以得到理性公正的結論,
這就是批判性思考的動態性和目的性。
以上的例子是歐美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教學法之一:案例研究 (Case Study)。它透過分析具體案例、推導適用原則並進行比較,來訓練學生系統性的思辨過程。相對地,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則更常被訓練成『海綿式學習』,強調知識的吸收與記憶,追求知其然,卻往往不知其所以然。這就像我們在駕訓班學開車一樣:死記硬背各種道路標記與操作點位 (例如「車裡哪個點對到路邊哪個點時要把方向盤回正) 雖然能輕易通過標準化的考試,但一旦遇到真實且非標準化的路況,便會措手不及。
英國高等教育,學術作品集要點
在科學研究中,負面結果依然是種答案,它縮小了正確答案的搜查範圍。
(Negative results are results that do not support hypothesis aim of the research)。
這句話體現了『失敗』的重要性,也是英國教育中最看重的一項隱藏技能:學生如何面對失敗,以及在失敗與不滿意的結果中反思。在英國高等教育的面試與作品集中,比起成果 (Outcome),教授更在意的是過程 (Process),因為在未來的研究或創作之路上,並非每一項嘗試都能有正面的結果;但過程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發與反思 (Reflection),卻能決定你能夠走多遠。
英碩期間,我們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都要提交一份 Portfolio,以記載這學期的作品思路、成果收穫以及反思。在第一次與教授晤談時,教授告訴我 “It is not about being perfect, it’s about the process.” 比起讓作品呈現完美,他更在意我這學期獲得什麼實質的啟發和成長。這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台灣的教育與英國教育有多大的差別。
不論是任何領域,藝術或科學,作品的成功都是由一次次實驗和樣本堆疊而成的,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從失敗的結果縮小了嘗試的範圍,才能造就我們最終的成果。
英國藝術院校的學術作品集 (Academic Portfolio) 當中,通常要求以下四個階段的紀錄和分享:
- 創意思路 (Creative Ideation):
我們可以把這個視為創作緣起 (Inspiration)。在這一階段我們會從頭闡述,是什麼激發出這個創意點子?從一開始的靈感發想,選擇著重方向,並揭露成品藍圖。在訂定主題之前,我強烈建議同學先選擇一個 Research Family 來縮小主題範圍,這是在英國碩士課程中最常見的一種跨領域研究方法。學生自由加入不同主題的『小家』,舉例來說,可能是 Politics (政治), 可能是 Environment (自然環境), 或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學與科技)。透過這樣的方式,你可以在還不清楚自己要創作什麼的時候,直覺地選擇較能引起自己興趣的主題來進行創作。 - 創作方法 (Methodologies):
這是中間的『Know how』階段。確立了最終成品的概念藍圖之後,便須展開一連串的研究與嘗試。這個階段會運用到我們的資訊搜查能力以及提問能力:我們從一個主題,延伸到一個問題,然後探究核心。在研究過程中,透過邏輯思辨逐漸形成對事件的觀點。當你試圖說服他人時,就必須以一連串的驗證與證據來支持你的論點,也就是所謂的『旁徵博引』。在作品集中,你需要提出各種參考論述及作品,這可以是相關理論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並從中提取精華,發展出你個人獨到的見解或啟發。
不斷反覆辯證,也就是不斷自我詰問的過程中,你的思路會越來越清晰,並延伸到比較直觀的藝術創作上:哪一種媒材能加強呼應我所要表達的意識形態?你的論點和立場最終也會反應到你對作品的媒材選擇以及最終呈現,正如電影中的符號學,透過種種象徵性的設計,創作者能夠更強化作品的共鳴。在這個階段,你也可以將你的實驗成果、失敗的嘗試都收錄其中,如此一來更能夠看見整個過程的反差。 - 成品 (Final Outcome):
你的最終成品可以完全不同於當初設想的藍圖,這並不會影響你的研究評分。相反地,這種轉變可能更體現了自我突破的價值。在這個章節中,請完整呈現你的作品,拿出作品最好的一面! - 批判性反思 (Critical Reflection):
我個人習慣將批判性反思放在最後章節,對作品進行一個總結和反饋,這是屬於比較線性敘事的結構。如此一來就可以很自然地回顧創作歷程,並進行自我批判與反思。例如,當我強烈表達自身觀點時,是否流於創作者的自溺?是否可以用更隱晦的方式來包裝想法,而非過度嚴肅與單向,使作品同時具有藝術娛樂與教育觀眾的多重效果? 也有人將這部分放在第三階段,這就比較適合用於成品不同於當初的構想時的狀況,說明也許因為有了這些自我批判的反思,才有現在改良版的成品。
相較之下,台灣職場或高等教育作品集要求則傾向著重於呈現各種『成果』。舉例來說,在攝影系的作品集中,可能更側重於大量的成品照片,而較不重視創作歷程。以一張經過特殊處理的攝影作品為例,其過程可能涉及底片原片的交疊,不同色彩的上色實驗,最終才呈現出這個藝術圖像。在英國,這些實驗與探索的過程,都是作品集內容的必要組成條件。
你是從哪裡得到靈感?
你為何決定以這種方式呈現?
你期待這項作品帶給人們的感受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解答,需要高度的邏輯思辨和自我反思能力。
在英式教育體系中,做出完整的成品並非終極挑戰,懂得批判性思考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目的,以及驅動創作的真正能量。

(英碩學術作品集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