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紅酒護心」的說法風靡一時,不少人相信每天一兩杯紅酒能保護身體和大腦。
在臺灣,朋友聚會飲酒助興、下班開一罐啤酒放鬆心情,似乎非常普遍。
然而,近年來失智人口快速攀升,加上國際大型研究的最新數據,強烈挑戰「小酌無害」的觀念。科學界風向正在轉變,認為即使是輕度飲酒,也可能加速大腦退化、提高失智症風險。
2025年9月下旬,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美國耶魯大學等機構研究者合組的研究團隊,在《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公布一份分析報告,指出酒精沒有所謂的安全量,換言之,沒有「飲用多少量以下就沒事」,只要有喝,失智風險就會上升。
他們說明自己為什麼要做這項分析對象超過55萬人註1、迄今為止同議題之中規模最大的研究,原因是:酒喝太多會傷腦,早已有統計和腦部影像掃描的研究證實;如果滴酒不沾,自然也沒有傷腦之虞。那適度飲酒呢?是好還是壞?
註1: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和美國百萬退伍軍人計畫(MVP)。
這一片疑雲,不是無的放矢。
以往關注喝酒和認知功能關聯的流行病學研究,呈現一條耐人尋味的「U形曲線」。
U字的意思是「兩頭高、中間低」。重度飲酒者風險最高,這不令人意外,長期酗酒會造成腦組織萎縮、心血管疾病、肝功能損害,這些都與失智症密切相關。
部分研究卻顯示,不喝酒的人,失智風險竟然比小酌者來得高。
反倒是輕度飲酒者,似乎在統計上呈現最低風險,看似「喝一點酒反而能保護大腦」。
但是一直以來,都有科學家質疑這種現象,他們指出,這類調查分析中,標記為不喝酒的人群中常常混進了「過去有飲酒,因健康問題戒酒」的人。這些人在調查期間固然沒有碰酒精飲料,但帶有長期喝酒累積的健康風險,導致不飲酒組的失智率看起來偏高。
此外,還有「反向因果」的可能性。反向因果指的是,當一個人開始出現輕微的記憶力下降或判斷力減退,他往往會自然而然減少飲酒。
換句話說,喝一些酒的人看似更健康,實際上可能是因為他還沒有進入失智前期;而那些已經受失智症狀影響的人,飲酒量早就下降了。
取樣混雜不純,加上反向因果的疑問,讓「輕度飲酒有保護效果」的說法充滿爭議。
沒有任何飲酒量,能帶來保護效果
為了避開資料可能暗藏的陷阱,研究團隊引進一種稱為「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sation)」的統計方法,用來修正分析過程。
簡單來說,這種方法是納入基因資料,估計群內個體的血緣遠近,並且計算每個受試者的遺傳風險分數,進而排除基因層面可能導致的偏誤。
他們使用來自其他45項研究累積下來的240萬人基因資料,作為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的起步基礎。
我把研究團隊提出的發現簡述如下:
- 酒精攝取量和失智風險呈現單調增加。也就是說,喝得越多,風險越高。
- 根據孟德爾隨機化結果,沒有證據顯示任何飲酒量具有保護效果。
- 每週飲酒量變3倍(例如由喝1杯增加到3杯),失智風險增加約15%。
- 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縮寫AUD註2)盛行率如果增加一倍,失智風險上升16%。
註2:酒精使用障礙指的是長期飲酒導致的一連串身心變化,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它不單純等於「酗酒」,而是一種慢性問題,會出現多種徵象,例如:難以控制飲酒量,明知對健康或生活有害仍繼續飲酒;花大量時間在飲酒、取得酒精飲料或從酒精影響中恢復;因喝酒影響工作、家庭或人際關係,以及對酒精產生耐受性,需要喝更多才能感受效果......等。
前3項是向個人提供的建議,最後一項則是給公共衛生的提醒,換句話說,如果能把AUD盛行率降低到一半,可以減少16%的失智症發生率,放到國家層面來說,效益非常巨大。
如果有飲酒習慣,減量也能降低腦部風險
這項新研究顛覆了舊有的「小酌有益」觀點,也和現在國際上的看法吻合,像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2023年明確表示:沒有安全的酒精攝取量。美國官方飲食指南也強調:「少喝比多喝好,不喝酒的人無論什麼原因都不應該開始喝酒。」
切身問題是,當科學證據逐漸指向酒精沒有安全量,我們應該如何調整生活?
- 不要因為認為「小酌有益」而開始喝酒:對沒有飲酒習慣的人而言,為了健康而刻意養成喝酒習慣,風險遠大於潛在好處。
- 若已有飲酒習慣,減量最安全:即使無法完全戒酒,也能透過減少頻率和總量,逐步降低大腦受損的風險。
- 尋找替代方式,酒精不是唯一選擇:想在社交場合放鬆,不一定需要酒精。無酒精飲品、氣泡水、茶飲,都能成為聚會的選擇。
在失智症治療仍未突破的今天,預防是最有效的武器。選擇少喝一杯,就是為自己未來的大腦存下更多健康本錢。畢竟,頭腦清醒和健全的記憶力,是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