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新型瘦瘦筆猛健樂挾旋風之姿,在減重圈子又掀起熱烈討論,為什麼說「又」?這幾年來,瘦瘦針的話題從來沒冷卻過。從最一開始受吹捧的減肥神藥,跟著副作用疑雲籠罩,再來號稱效果更佳的新藥接連上市,每一波都掀起熱議。
這個突破千億美元的產業,奠基在人體的儲存熱量框架上。前兩篇文章談了瘦瘦筆如何發揮效果和副作用,這裡我想先岔出去談另一件事,我最好奇的是,這一小管溶液,如何撼動數百萬年演化出來的儲能機制?
知道這些答案,你也更能降低肌肉流失、臉孔變老等副作用。
「囤積脂肪」是石器時代遺留的生存記憶
頭腦思考、心跳呼吸,無時無刻在消耗能量,人體使用的能量來自3大來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
1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各自能分解產生4大卡熱量,脂肪則是9大卡。從儲能效率來看,脂肪完勝。
脂肪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不像碳水化合物需要額外吸收大量的水才能穩定封儲。一個健康的70公斤成人,只能儲存2000大卡左右的碳水化合物,約相當於500公克,其中5分之4存在肝臟,5分之一在肌肉,極少一部分隨著血液流動。
遠古人類過著吃了一餐、下一餐不知在哪裡的生活,在演化淘汰壓力下,脂肪自然而然成為儲能首選。再加上脂肪還附帶有保暖效果,因此身體一代代逐漸變化,一有多餘的能量,便快速轉換成脂肪,以應付隨時發生的饑餓和寒冷。
這也同時決定了人體使用熱量的順位,最優先燃燒儲能效率差、但最容易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其次才是脂肪,蛋白質排在最後面。因為蛋白質另有用途,是組建全身細胞的關鍵原料,拿來產生能量,就像拆毀房屋當柴燒,身體非到不得已不會這樣做。
時光快轉到現代,儘管足衣足食,身體的演化卻沒跟上,以為自己還活在石器時代,囤積能量唯恐不及,燃燒脂肪時卻吝嗇如擠牙膏,戰戰兢兢防備著緊急狀況。入多出少,是體重不動如山的關鍵理由。
必須從人體內嵌的儲能框架找到突破點,我們才瘦得下來。
瘦瘦針的巧妙之處,在於藉由降低食慾,將「入多出少」強行扭轉過來,變成「入少出多」,這個變化是減重達標或失敗的分歧點。
為什麼這4個字是關鍵?
瘦與不瘦的分水嶺:體重設定點
這就要先問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為了減重而運動,常常累得半死,凸出的小腹還是不動如山?
這牽涉到目前對於人體消耗熱量的2個重要假說,第一是「設定點理論」,第二是「代謝上限理論」。
先說第一個,所謂的「設定點」,指的是身體似乎會給自己設下一個理想體重區間,這條窄窄的範圍帶稱為「設定點」。
身體會挖空心思,將體重保持在這個區間內,包括分泌各種激素,像是瘦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等荷爾蒙,分別負責抑制食慾或刺激食慾,讓你在不知不覺間維持原本體重。
還有一招是調整能量分配,比如說日常各種活動用掉了許多能量,身體就會自動減少其他地方的支出,將總消耗量框限在一定範圍內。
身體如何自訂設定點,目前已發現一些端倪,例如脂肪組織有類似「記憶」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它們透過細胞基因開啟和關閉,「記住」以前的體重。此外,在動物身上也發現節食一段時間後,刺激食慾的神經細胞變得更活躍,催促我們進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復胖這麼常見,一旦結束減重,身體便會急著把體重數字拉回來。
代謝上限讓你運動再多還是瘦不下來
第二個假說是代謝上限理論,概略來說,身體不是「運動量加倍,消耗熱量就加倍」這麼簡單的線性關係。
以往研究估計,人體可以爆發性的在短時間內消耗掉基礎代謝率(BMR註1)10倍左右的能量,但是時間一拉長,這個倍數會不斷被稀釋、攤平,極限大約是2.5倍,縱使拼命增加運動量,也難以打破這條隱形界限。
註1:基礎代謝率可以簡單理解成,即使什麼事都不做,身體維持最低運作所需的卡路里量。
身體會像把水龍頭關小般,減少其他行為消耗的能量,例如免疫力、組織修復等,回填運動造成的缺口,讓總消耗量維持在身體認定「自己負擔得起」的程度。
換句話說,透過運動來燃燒大量脂肪的想法,在現實中效果會受到代謝上限的限制。
最新的一項研究,可以作為代謝上限理論的佐證,2025年10月下旬《Current Biology》一份研究報告,計算極限運動者(自行車、鐵人三項和超馬選手)消耗掉多少能量。
在連續幾天的比賽裡,部分運動員一天大約可以消耗到驚人的9000大卡,不過倘若延長到30週或更久,平均下來他們的能量消耗是BMR的2.4倍左右,和先前估計值接近。
即便是運動強度激烈的運動員,也沒辦法長期保持大量消耗能量,一般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運動員若是在奔跑、騎自行車等活動用掉更多能量,「他們會無意識地減少在其他地方消耗能量,例如走路或一些小動作(fidgeting註2)。」這種現象,也和設定點理論相呼應。
註2:指的是與正在做的事無關的肢體動作,例如搓手指、摸眼鏡、轉原子筆等,很常見的動作是抖腿。
和身體拔河,不如溫柔說服它接受改變
這種看不見卻惱人的體重設定點和代謝上限,我猜想全和「石器時代的身體」脫不了關係。身體會綜合判斷各種條件,設定保證自己能活下來的能量儲備量,但是這個評估過程,並不受我們的意志左右。
在實際感受上,你就會覺得體重很難減,即使只是一丁點,也要花很大力氣。短期內,運動確實能額外燃燒熱量,但長期來看,身體會重新分配能量,導致總消耗量停在上限附近,只要一回到正常飲食,馬上又胖回來。
綜合上面的兩個假說,不少營養專家指出,飲食控制(減少攝取)比單靠「增加消耗」更有效。
這就是瘦瘦針的強項,閃避跟人體頑強的儲能框架正面衝突,直接切斷熱量源頭,身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自然會瘦下來。
但這樣理所當然也會出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減掉的不只脂肪,肌肉也會跟著流失,兩者比例大約是7~8:2~3。
目前有許多研究在探討如何減重但肌肉不縮水,讓我們拭目以待答案。
不過,其實最沒有後遺症也最穩妥的辦法,我認為還是「重設體重設定點」,讓身體按照大自然賦予的正軌運作。
是的,體重設定點是可以重設的。換言之,減重不是和身體對抗,如果單靠外力蠻幹,比如過度節食或無止境的運動,身體很快就會猛烈反撲。真正長遠的成功,必須「說服」身體認定新的體重才是它該守住的安全值。
目前認為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還是最有效的辦法,說來老套平淡,但想想其實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必須先投資一段時間,充分讓身體感到環境安全、沒有突然的危險,身體才會同意下修設定點。
到這時候,我們就不用再天天和自己拔河,身體會自動幫忙維持成果。減重不再是短跑衝刺,而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