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硯老師回饋:這篇科普也帶給老師一個從來沒聽過的知識收穫耶!原來從解剖學上的觀察,有飲酒的人的血管內壁的粥狀硬化,又或是更直接的「肉眼觀察」,會「比較乾淨」?這個觀察是我第一次聽到!但這篇科普報告是2003年的,這21年來應該有更多實驗對這個題目做研究,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新資訊推翻或修正了這個實驗,我完全沒有聽說過適度的飲酒會減少血管內壁的阻塞耶。你的報告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鍾國颺的科普閱讀報告 2024年6月25日撰寫
科學人:醫學 為健康乾一杯!
(1) 作者撰文日期: 2003年3月5日
(2) 作者:克拉斯基(Arthur L. Klatsky)| 譯者:黃榮棋
(3) 引用資料:無
(4) 明確出版單位:科學人
少量喝酒真的對健康有幫助嗎?
飲酒可以將血管內的堆積物質全部溶解掉,那為什麼大量飲酒就會導致死亡呢?
七上的排泄與調節跟酒可以溶解血管堆積物質有關係。
操縱變因:飲用酒精的酒精含量
控制變因:不喝酒的人,比飲用少量到適度酒精的人
應變變因:罹患CHD的風險率、心臟病發作、死亡
備註:無
實驗組:飲用少量到適度酒精的人
對照組:不喝酒的人
從那時之後,幾十個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男女所做的研究,也都指出從前飲酒與現在健康之間的關聯。這些研究結果強烈指出,不喝酒的人,比飲用少量到適度酒精的人,更常罹患致命或非致命的CHD。除此之外,在2000年時,義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的科學家可勞(Giovanni Corrao)以及芬蘭賈文巴成癮醫院的波柯賴內(Kari Poikolainen)和他們的同事,綜合了28篇研究喝酒與CHD之間關聯的文獻。綜合分析之後他們發現,隨著酒精飲用量從每天0克增加到每天25克時,罹患CHD的風險也跟著遞減。每天飲用25克時(約是兩個標準杯所含的酒精量),則個人發生重大CHD事件的風險,不管是心臟病發作或死亡,都比不喝酒的人低了20%。
有關酒精可防止CHD致死的新數據,則更令人印象深刻。2002年11月美國心臟協會的一個會議裡,我與凱瑟帕曼內特的同事佛里特曼、阿姆斯壯(Mary Anne Armstrong)以及基普(Harald Kipp),詳述了針對12萬8394位病人所做的最新分析。這些病人曾在1978~85年間做過體檢,其中有1萬6539人在1978~98年間死亡,之中的3001人死於CHD。我們發現,每天喝一兩杯酒的人,死於CHD的機率比不喝酒的人低了32%。
1900年代初期,病理學者最先發現到酒精效用的一些線索,他們提到,死於酒精性肝硬化的人,體內較大的動脈看起來非常「乾淨」,也就是沒有粥狀硬化。有一個假說可以解釋這個現象:酒精是一種奇妙的溶劑,可以將動脈裡的堆積物質全部溶解掉。另一種解釋則認為,飲酒較多的人死亡時,粥狀硬化還沒有機會出現。但是這兩種說法,都無法真正解釋飲酒者的血管為什麼沒有阻塞。
酒精抗凝血的功能,不像對HDL的效應這般明確,而且酒精的某些效應,像是血小板凝聚,則有可能因大量或過度飲酒而得到反效果。不過,酒精的抗凝血作用,似乎是適度飲酒者心臟病發作風險較低的部份原因。另外還有研究顯示,飲酒遠少於每天兩杯者,像每週三四杯,也有助降低CHD風險。酒精的抗凝血作用,可能是可以保護心血管的最主要因素,因為這麼少量的酒精,似乎不會對HDL造成太大的影響。
是否令人容易閱讀理解:是,本身實驗流程就比較簡短,畢竟是用分析的結果來訂為實驗解果。
是否吸引讀者讀完:否,訊息量有點太大,讀者在閱讀時會很難抓重點,我覺得可以加強的點是可以放更多的小標題,讓讀者知道是什麼分析的要點。
是否有知識收穫:是,我學習到了喝酒不一定都很壞,其實少量的飲酒對身體也是有一定的幫助。
消毒酒精跟一般的可飲用酒精有什麼差別?
濃度一樣不同品種的酒觸發CHD的機率都會一樣嗎?
這篇科普也帶給老師一個從來沒聽過的知識收穫耶!原來從解剖學上的觀察,有飲酒的人的血管內壁的粥狀硬化,又或是更直接的「肉眼觀察」,會「比較乾淨」?這個觀察是我第一次聽到!但這篇科普報告是2003年的,這21年來應該有更多實驗對這個題目做研究,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新資訊推翻或修正了這個實驗,我完全沒有聽說過適度的飲酒會減少血管內壁的阻塞耶。你的報告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只有一些小細節需要修正,(1)標題的「引用」應該是「飲用」喔!是喝酒精,不是轉述酒精的話~。(2) 在實驗變因分析中,不喝酒的人應該也是屬於「操縱變因」,而不是控制變因喔!
你對問題意識和摘要重點的能力很精準喔!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