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Dway >
「唉 ~~~ 每天都想離職」──這句話幾乎成了上班族之間最常見的問候語。
Dway這篇文章,不是要勸你繼續忍耐,而是希望你在「想辭職」之前,能先了解辭職後要面對的三個現實真相。因為不上班,不代表你能立刻自由,更多時候,才是另一段挑戰的開始。
🧱 真相一:沒有穩定收入,你的安全感會瞬間崩塌
大部分人想辭職,是因為覺得工作太累、太煩,但真正支撐你每天撐下去的,往往不是熱情,而是「固定進帳的薪水」。
當那筆薪水突然消失時,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太多支出從來沒真正被意識到──房貸、保險費、孩子的學費、長輩的醫療費,還有那杯你每天早上覺得「只是小確幸」的拿鐵。
我曾遇過一位朋友,因為對主管不滿,氣到當天遞出辭呈。兩週後他說:「沒想到自由這麼焦慮。」
原來,他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不是放鬆,而是算自己還能撐多久。沒有固定薪水入帳,帳戶餘額會成為壓力的代名詞。
👉 建議:
如果你真的想離開職場,至少先準備「6~12個月的生活緊急預備金」。 你要確保在沒有收入的狀況下,仍能維持基本生活,不被金錢逼回原點。
🧭 真相二:時間自由,不代表你能善用它
很多人夢想「不上班」,因為以為那就能擁有自己的時間。
但事實是──真正沒有主管催你、沒有會議限制時,你可能反而更迷失。
你會發現:
- 沒有行程安排的每一天,很容易虛度。
- 沒有壓力的生活,容易讓人懶散。
- 沒有明確方向,會讓焦慮慢慢堆積。
自由需要自律來支撐。
當你從體制中抽離後,才會明白「如何自我管理」是一門比工作更難的學問。 有人辭職後每天說要創業、進修、運動,結果三個月後,只留下Netflix的完整觀看紀錄。
👉 建議:
在離職前,先建立一個「自我進度表」或「新生活規劃」。 例如: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每週設定學習目標、用日誌記錄成果。 你要確保自己不是逃離職場,而是朝向新的人生方向。
💰 真相三:沒有投資與被動收入,自由只是幻覺
辭職的終極目標,往往是「財務自由」──不用為錢煩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如果沒有穩定的被動收入,辭職只是換了一種焦慮。
我認識不少想「提早退休」的人,後來都發現關鍵不是賺多少,而是有沒有建立能替你工作的資產。
這也是我一直在寫「職場理財雙修」系列的原因: 你不一定要馬上辭職,但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打造自己的財務基礎。
例如:
- 建立穩定配息的投資組合(如高股息ETF、債券型基金)
- 持續學習能產生額外收入的技能(寫作、顧問、線上課程)
- 將部分資金投入長期成長資產(如0050、VT)
👉 觀念轉換:
真正的自由,不是辭職後才開始,而是當你「有選擇權」的那一刻就已經擁有。 當你的被動收入足以支撐生活支出,你才能在面對工作時從「被迫」轉為「選擇」。
🧩 結語:不上班,不該是一時衝動
離職不該是逃避,而是策略。
如果你只是單純想離開「討厭的環境」,但沒有下一步計畫,你很快會被生活現實拉回。 但如果你能帶著清楚的財務準備與自我規劃離開,那才是真正的「不被工作綁架的人生」。
也許我們都曾在某個夜晚對自己說:「我真的不想再上班了。」
但請記得,不上班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自我管理與財務規劃的開始。
你可以不工作,但你不能不準備。
如果你喜歡Dway的這篇文章,歡迎給個紅心或訂閱,謝謝各位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