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室示意圖
早上7:30,你從學校大門一路衝刺到教室,卡著最後一秒打卡進門。
睡眼惺忪的坐在位子上,望著前方空白的黑板、旁邊跟你一樣滿臉寫著想睡覺的同學。
你是否也好奇過:「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什麼上學感覺像坐牢一樣?」
先說結論,覺得上學像坐牢,確實不是你的錯覺。
法國哲學家傅柯曾在《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一書中指出:
「學校、監獄、軍隊、工廠、精神病院等制度,都是「紀律社會」的不同表現形式。它們看似不同,實則出自同一邏輯:現代國家透過「規訓身體」、「內化服從」來塑造合乎秩序的個體。」
仔細想想,學校和監獄確實有著不少共通點:
- 需嚴格遵守鐘聲、課表等時間安排
- 不被允許隨意移動
- 空間的設計能讓教師清楚看見每個人
- 行為舉止被「規範化」(站姿、坐姿等)
- 都有一套可用來量化個體的標準(成績單、獎懲紀錄等)
傅柯認為,這些方法可以讓人「把權力運作內化進自己的身體裡」,讓人進行自主管理,實現「有權力者不在場的時候,也可以施展權力」的目標。
此外,18世紀法國軍事學校的體制,後來甚至成為英國哲學家設計監獄的靈感來源,也難怪有人覺得「上學跟坐牢一樣」了,因為監獄確實就是「借鑑」了學校而誕生的。
好,現在我們知道了學校與監獄的關係,接著就該來談談「義務教育」是怎麼出現的了。
我們知道,在18世紀以前的歐洲,主要負責傳遞知識的機構是教會而非學校,當然,受教育並不是「義務」的一種。
但在18世紀的普魯士,由於身處戰亂年代,國家需要能聽懂命令的士兵,而在當時,能徵召到的人普遍都是農民階級,大多缺乏紀律觀念且知識水平低下,在溝通上十分困難。
所以普魯士決定推動「義務教育」,藉由上述這些方式,培養國民的基本知識素養以及讓他們感受到「國族共同體」,並讓他們將這些規範「內化」進自己的身體,最後製造出「國家需要的人」。
至此,最原始的「義務教育」體制就出現了,但除了普魯士,其他國家也有經歷過「教育改革」,並且原因各不相同。
但這邊就先賣個關子,如果對後續有興趣,就在留言向我催更吧(笑)
---
最後我想說:
對,學校像監獄確實不是你的錯覺。
但我也並不是要大家別去上學。
而是讓你在知道了這些的前提下,能對學校提出的要求、規範,進行思考,而不是單方面的接受。
因為隨著時代的演變,很多從前的規範都不再合適,現代畢竟不是威權時代,學校自然也不再是威權的象徵。
即便學校依然承載「型塑下一代」的使命,但現在國家需要的,未必還是從前那種「唯命是從」的士兵。
況且,人類的科技樹都已經快點到真正的「機器人」了,幹嘛還要把活人訓練成「服從命令」的機器呢?
---
你認為學校像監獄嗎?在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分享,這能帶給我支持,也能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
如果你還想看到更多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團或加入我在方格子的沙龍!
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