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讀社會學?先讓我引用一位美國社會學家Joel M. Charon的文字:
「我相信大學應該是一個能讓人們為其日後就業做好準備的地方,但學校也必須給學生提供一種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自身、社會、這個世界和這個宇宙的教育。如果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鼓勵這種廣泛的理解和驅使學生去思考、調查和仔細考察自己的生活與其所在社會的關係,那麼社會學就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Charon, 2018: 298)
簡單來說,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我」和「社會」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了社會學的知識,不僅可以更理解周遭甚至遙遠的社會,也有機會更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己。那麼,社會學這門學科是如何出現的?以下,就讓我用一個比較「非典型」的方式談談這段歷史。
一、現代性與社會學的誕生
古典社會學是啟蒙運動和現代性(modernity)的繼承者。它一方面維繫了對「啟蒙現代性」的渴望,一方面也揭露、檢討其缺陷。啟蒙的世界觀相信人可以運用理性掌握世界的發展規律,並進一步改善這個世界。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著名的〈答何謂啟蒙〉(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1784)中說:
「啟蒙是人從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狀態(Unmündigkeit)當中解脫出來。不成熟狀態是無他人的指導即無法使用自己的知性(Verstand,或譯理智)。如果不成熟狀態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在於缺乏不靠他人指導去使用知性的決心和勇氣,這種不成熟狀態便是自己招致的。勇於求知(sapere aude)!鼓起勇氣使用自己的知性!這便是啟蒙的格言。」(原文見這裡)
法國啟蒙思想家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則在他去世後出版的《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Esquisse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es progrès de l'esprit humain,1795)寫道:
「如果人類能夠以幾乎完全確定的信心預測那些他所了解其規律的現象;即使在他尚未知曉這些規律的情況下,也能根據過去的經驗,以極高的可能性預見未來的事件,那麼,為什麼要把根據人類歷史的結果,描繪出人類未來命運的圖景,視為虛幻的企圖呢?自然科學中一切信念的唯一基礎,就在於這樣的觀念:支配宇宙現象的普遍規律(lois générales)(無論已知與否)都是必然(nécessaire)與恆常(constante)的。那麼,這樣的原則,在人的智性與道德能力(facultés intellectuelles et morales)的發展上,難道會比自然界的其他現象更不適用嗎?」(Condorcet, 1794-1795: 3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