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note thanun on Unsplash
曾聽人說過:「養小孩的好處,就是可以再過一次童年。」
由於我沒有小孩,所以只能靠想像體驗,但每當我想像,心裡就冒出一個懷疑:我的童年,真的值得再活一遍嗎?老實說,畢業十幾年了,但只要回想起校園生活,我依然覺得痛苦不堪。
我討厭「班級制」的環境。每個人都像被放進一個密閉的實驗箱,裡面的人你無法選擇,老師不能選、同學不能挑,而為了順利畢業,你得學會在這個小小社會裡生存。你不能太孤僻,否則會被排擠;也不能太顯眼,因為太活潑的人,最後通常也會被排擠(救命喔)
由於不想成為被孤立的人,群體裡總會有默契地形成各種「小圈圈」,即使你不想站邊,也逃不掉被分組的命運。老師為了課堂運作方便,總要大家分組報告、分組競賽,於是,圈圈的界線就這樣被畫了出來。
而我,幸也不幸地,成為小圈圈裡的「安全牌」。
我天生個性敏感,從小就會閱讀空氣,我總能輕易地察覺誰在不開心、誰說話帶刺。每當氣氛微微不對,我就會立刻調整態度,努力維持表面的和諧。這樣的「生存能力」,讓我免於成為被孤立或是被霸凌的對象,但我內心深知,它同時讓我變得壓抑。
說難聽一點,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雙面人。
「以和為貴」成了我交朋友的法條,我總覺得,委屈自己總比與人交惡好。久而久之,我成了我最討厭的模樣,那個總是小心翼翼,害怕說錯話,變得無法展現自己的「小媳婦」。
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氣?
而這種小媳婦性格,特別容易在剛認識的圈子裡展露無遺。
一開始,大家因為新鮮感聊得很開心,但只要對方突然不回訊息,或者態度變得冷淡,我的大腦就會自動進入災難模式:我是不是說錯話了?我冒犯到他了嗎?還是我做錯什麼事情?
是的,每當嗅到一點「不對勁」,我的第一反應總是:「他是不是在生我的氣?」
天啊,回想起來,我與對方不過才認識幾個禮拜,到底哪來的自信,覺得別人的情緒都因我而起?學生時期的我,總把人際關係看得太重,又把自己的感受放得太小,我的情緒就像過度敏銳的雷達,風吹草動都能引發警報。
總之,學生時期的人際圈對我而言,像一張看不見的網,交織著歡笑和焦慮。我總在「怕別人不開心」和「做自己」之間拉扯,討厭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又不希望真的弄僵關係。
滾開吧,那些不重要的人際關係
進入社會後,當然還是有許多需要融入群體的場合。但經過學生時期的洗禮,我慢慢認清自己那種容易變成「小媳婦」的個性,也因此學會一開始就看清彼此的邊界,篩選適合的圈子。
我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改變不了自己愛討好人的個性,也難以調整敏感的情緒雷達偵測器,不如就先學會篩選人際圈,只讓適合的人留著;畢竟小媳婦要服務的對象,可是有限量的!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被討厭的勇氣》裡的一句話:「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才恍然大悟——
啊哈!原來我現在比較不內耗,是因為我人際關係變小了啊!(掌聲加尖叫)
回想過去,我總想成為每個圈子裡的安全牌,渴望獲得認可,結果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但事實是,那些人際關係根本沒那麼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態,而那不一定和你有關:訊息沒回、態度冷淡,或者聚會沒邀請你,背後可能有各種原因;甚至也可能只是對方懶。
學會不在乎,內心才會輕鬆。
我不需要害怕被討厭,也不必為了那些隨時可能結束的關係而心累。我要做的,是篩選出健康的環境,留下讓我心安的人,把時間與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的關係上。
現在,人際圈變得單純,心卻變得更大了。因為我終於明白,與其努力讓很多人喜歡你,不如先喜歡自己,然後,讓世界只留下那些讓你舒服的人。
只選擇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不重要的人事物,就滾吧!」
有時候,我會在心裡想像自己的只贏宇宙,把讓我心煩的事情丟出去,不再讓它們出現在生活裡。我逐漸明白,真正為你好的人,不僅會讓你越活越有自信,也不會讓你懷疑自己做錯什麼。
如果你和某個人相處後,總是感到內耗,或是需要擔心多餘的事情,那麼這段關係可能並不適合自己。就我看來,真正重要的人會挺你、支持你,你也會在這樣的關係裡,慢慢越來越喜歡自己。
那種生活中只留下「對的人、事、物」的感受,是一種平靜;而這份平靜,也將帶你通往自由。
後記
其實至今我仍覺得學校體制很壓迫。一班三十幾個同學,幾乎每堂課都要分組,而且要密切相處好幾年。在我那個年代,每次考完試,老師甚至會把成績貼在佈告欄上,人人都能看到。人際關係壓力好大,升學壓力也好大,我真的很慶幸自己終於成年,完全不想再重過一次童年。
不過我想,這一切都是小媳婦的宿命吧。
小媳婦天生易焦慮,什麼都想做好,怕被討厭、怕犯錯、怕被冷落。但長大後才認知到,人生真的不用什麼事情都在意,真正重要的人不多,只需要給他們滿滿的愛就好。
關於學生時期的內心戲,還有好多可以慢慢分享,不過礙於篇幅,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啦,你也曾經是個小媳婦嗎?歡迎小媳婦們寫信或留言和我交流(招手)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