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關注企業、政府、NGO在推動多元共融(DEI)的行動跟措施,研究企業行動相對容易的是,每年都會有永續報告書整合呈現,龍頭企業的新聞也容易搜尋,且ESG/DEI的行動近年來越來越是公關行銷的重點,每年的主要行動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曝光;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永續評比或獎項,看看獲獎名單跟專案名稱,也能快速有個輪廓,再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企業/行動深入了解即可。
雖然有點現實,不過在企業永續部門也待過不短時間,深知財力與資源也是推動這些「現在通常還是被認知成非主力業務行動」的重要因素,所以還是從普遍被認為「賺很多」的台積電先來看起,加上台積電確實也面對國際供應鏈,自然有一定的壓力需要交出一些成果,還可能遇到更複雜的問題(例如美國設廠後的勞權與歧視問題,不過目前看起來還沒有很明確的後續發展,這邊就先不討論)。
員工統計
首先相較於大部分國內企業,由於台積電國際布局和廠房設置,光是在各項員工統計資訊,就可以看到台灣、亞洲其他地區(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北美地區、歐洲地區的分區統計,軟性的企業活動和徵才也面向印度、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乃至歐美等,董事會獨董名單也有5位美籍、1位英籍、4位中華民國籍,外籍人士過半且包括2位女性獨董,可以說是因為企業的規模和性質,自然發展出獨特的多元性。不過產業特性也不是只帶來正面的多元性影響,台灣科技業人才就業市場的現況,最直覺受外界審視的性別比,依然會是台積電多元共融發展的一大挑戰。可以看到推動如女性STEM支持計畫等行動,不過就結果來看還是有很多努力空間。
員工資源團體 ERG
另一個走得比較前面的,是明確有著員工資源團體(Employee Resource Group)的制度化系統,且持續新設。從2022年至2024年,台積電成立4個員工資源團體Women@tsmc、Global Family@tsmc、有愛無礙Accessibility@tsmc,與美國在地的Veterans@tsmc(退伍軍人),2025年5月又成立了Pride@tsmc,提升同仁對LGBTQ+議題的認知,更全面地涵括了DEI的多元面向。
性別、國籍/種族、身心障礙、身份別等重點議題,以員工資源團體的形式,分別專門推動講座、員工活動、文件宣導等各種推廣形式,讓同仁乃至外界更加了解,打破未知與不瞭解帶來的潛在歧視因子,無論是行動上的力度,以及「制度化」強度本身帶來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都更有助於企業DEI文化氛圍的培養。
結合本業的多元共融行動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我看各企業ESG/DEI行動都會格外關注的,有沒有「結合本業」的實際行動?談淨灘、贊助、推廣,某種程度上都還是停留在CSR(企業社會責任)階段。從這個面向所檢視的,是企業能不能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引領產業做出獨特的永續/多元共融行動?能不能發揮產業先驅優勢,在產業發展的路徑上,涵括對人類社會多元共融的貢獻?以及,這些行動是不是真的貼合現正就職中的「內部員工」們之所需?而不只是高舉大旗喊出的口號,或是高大上的品牌形象行銷。
在台積電的報告書裡,我看到這兩個特別感興趣的行動。
多元尺寸個人防護具
提到台積電或科技業,很多人直覺想到的會是廠區產線和無塵室中的畫面。更合身的防護服、更多元的尺碼選擇,可以更有效地保護第一線的作業人員安全;軟性而言,也可以讓各種身型的人感受到尊重和歸屬感,不會在這個配發服裝的環節中,感受到自己「太特別」或「是例外」;當然也會讓職員在工作過程中更加舒適,或多或少提升作業效率,不管是從減少流動率或增進產線產出來說,最終仍然能正面反饋到企業營收。
微型晶片發展異業合作推動醫療永續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案例,是在持續精進「微型晶片」的技術突破後,跨界合作開發醫療應用端,延長醫療器材的使用時長和壽命,改善患者及(大多為)長者的日常體驗(例如減少頻繁的侵入式測試),同時提升安全性(例如延長偵測性設備的使用時長)。
坦白說這一直是我在科技業永續行動中期待看到的發展。不只是無限追求技術上的突破,在應用層面上,也看到社會上的弱勢和需求。當然這也可以是因著商業上觀察到的市場需求而為之行動,無可厚非,但就最後推出的成果而言,確實也造福了社會。
永續與企業在獲利能力上的發展,本來就不是二選一的對立面。看見這個社會共融的選項,並落地開發實踐,其實更加體現了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與願景。
小結
台積電還有很多其他的DEI多元共融行動,包括基金會資助、內外部推廣活動、人才培育計畫等。確實基於較大的規模、強勁的企業體質與獲益能力,以及或多或少的企業形象公關壓力,台積電似乎「理所當然」要交出這樣的成績單。不過誠如我前文所陳列的幾個案例,可以觀察到這些不只是為了交差而做的事。基於企業屬性、產業特性、員工需求而生的這些行動,顯示的是更長遠的企業發展規劃,已經結合了、納入了多元共融的概念,將DEI / ESG的思維內化後呈現。
在關注多元共融的路上,我們或許不該只看企業「做了什麼」,更該看他們「怎麼做」、「為什麼做」。從制度化的員工資源團體到結合本業的行動,當「多元共融」能在層層流程、件件日常中被看見、被感受,不再只是空洞的口號、冰冷的指標或僵硬的政策,自然能會轉化為推動組織持續發展、源遠流長的內在動能。我想,這也是眾多滿懷理想抱負的企業家和永續工作者們,真正想看見的共融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