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多元、公平、共融)指涉的是,不論性別、性傾向、國籍、種族、年齡、身心狀況等(各種「標籤」),每個人都應該被同等尊重。
然而,現實中社會仍普遍存在一種「強勢方的預設」,彷彿在所有(或者說大多數)情境下,某一群人就理所當然是更有話語權、更具優勢的一方。

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不同場合裡,成為「少數者」。
- 在多數為女性的部門中工作的男性同仁,可能覺得自己在日常甚至工作的話題與習慣上,有些格格不入。
- 在同志夜店裡的異性戀男性,或許會感受到微妙的「局外感」,或是「被凝視」的感覺。
- 在一群商管背景的同事之間,電機系、資工系出身的人,可能因用語或思考模式不同,而選擇沉默。
- 小至日常,愛吃香菜、敢吃三色豆的人,也可能在一次一次的午餐小聚中,不敢聲張自己的飲食偏好。
包括跨國旅遊、城鄉遷移等生命經驗,也都可能引發類似的「不適」反應。
「身為少數」的經驗,並不是只會發生在特定族群,而是一種人人皆有可能經歷的狀態。

當我們意識到這點時,就更能理解 DEI 的核心不是單純「替某些群體發聲」,而是營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自在表達、不被噤聲的環境。
畢竟,真正的共融,不只是擁抱差異,也是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且「少數者隨時可能就是你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