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應慈悲之叩問,共繪世界之城的新願景
懷著謙卑之心,我們開啟這趟旅程,旨在為我們共同的家園探尋一條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未來之路。聯合國秘書長曾深刻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更可持續、更公平的城市化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不二法門」:療癒地球生態的行動與實現人類社會的正義,兩者不可分割,必須同步邁進。本白皮書的核心,正是對此一體兩面真理的深入闡發。
我們亦聆聽到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的警示,她指出氣候衝擊「不均衡地分佈」,而那些「最脆弱的群體」正「首當其衝」。這不僅是社會學的觀察,更是對我們集體「共業」所顯現之「苦相」的如實觀照。從孟加拉達卡的洪水,到薩赫勒地區的乾旱,我們看見的不是孤立的災難,而是同一張相互依存之網的顫動。
本白皮書的核心論點是:我們的城市所面臨的外部危機——氣候變遷、社會不公、資源枯竭——正是我們內在集體心識中「分離妄想」的直接顯現。我們誤以為人與自然可以分離,社會中的「我群」與「他者」可以割裂,經濟增長與社會福祉可以脫鉤。這種深層的認知謬誤,物化為今日失衡的城市系統。因此,療癒世界的道路,必須整合外部行動(政策、規劃、金融)與內在轉化(智慧、慈悲、正念)。
為此,本文件旨在將《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的實證數據,與全球智慧傳統的倫理洞見相結合,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公民社會,提供一套更具慈悲精神的倫理指引與整合性政策框架,以共建那在不同文化中被稱為「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圓融都會。

--------------------------------------------------------------------------------
第一部:分離的苦果——從《世界城市報告》看見失衡的城市系統
本部分旨在整合《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的實證數據與全球智慧傳統的診斷,揭示當代城市危機不僅是技術或政策的失敗,其根本源於一種深刻的「分離妄想」——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治理系統內部的割裂。這份診斷書並非為了引發絕望,而是如實觀照「苦」與其「集因」,為尋求解脫之道(滅苦之道)奠定基礎。
1.1. 生態之苦:人與自然的疏離
「對自然世界犯罪就是一種罪。」 — 普世宗主教巴爾多祿茂
數據呈現:背離盟約的紀錄
《世界城市報告》以冷靜的數據,記錄了我們與自然之間破碎的關係。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卻成為了地球生態系統失衡的主要驅動者:
- 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引擎:城市消耗了全球約67-76%的能源,並產生了71-76%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
- 綠地的流失:全球城市建成區的綠地面積,從1990年的19.5%持續下降至2020年的13.9%。這片逐漸消失的綠色,是城市之肺的萎縮,也是我們集體心靈中自然空間的退隱。
倫理診斷:失落的神聖職責
若將這些數據置於全球智慧傳統的宏大視野中,它們便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人類未能履行其神聖職責的沉痛記錄。
- 在基督宗教看來,這是人類「管家職責」(Stewardship)的失落。我們被召叫「修理看守」這片受造界,而非掠奪與破壞。
- 在伊斯蘭教義中,這意味著宇宙「神聖平衡」(Mizan)的嚴重破壞,是人們親手所為導致的「大地的腐敗」(Fasad)的顯現。
- 在儒家與道家思想中,這是對「天人合一」崇高理想的背離,斬斷了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和諧共振。
結論:人類中心主義的物質化
碳密集型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將自然視為僅供開採資源的「人類中心主義」妄想的物質化呈現。當我們在心識中將自身與自然分離時,外在世界便如實地顯現為水泥叢林對綠色生機的吞噬。
1.2. 社會之苦:人與人的隔閡
「一個人的個性根植於他與他人的相互聯繫中。」 — 非洲『Ubuntu』哲學
數據呈現與案例分析:不平等的衝擊
《報告》明確指出,氣候衝擊並非平等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而是不成比例地影響著最脆弱的群體,如非正規住區的居民、婦女、兒童、移民與原住民族。
一個尤為刺痛的案例是「綠色仕紳化」(Green Gentrification)。這是一種出於善意的氣候行動(如建設公園綠地),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排他性後果」的現象。隨著環境品質提升,土地與房產價格上漲,最終迫使原來低收入的在地居民因無法負擔而被迫遷離。
倫理診斷:不圓滿的慈悲
全球的智慧傳統,為我們剖析此種氣候不義的靈性根源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 在南美解放神學看來,這徹底違背了「窮人的優先選擇」原則,將最需要綠色空間的群體排斥在外。
- 在非洲『Ubuntu』(我因我們而存在) 的集體精神中,這種排斥是社群連結的崩解,是「我們」的破碎。
- 在猶太教義中,這是世界已然「破碎」(Shevirat ha-Kelim)的當代明證,神聖的火花散落,社會秩序失調。
- 在佛法視角下,「綠色仕紳化」是「善惡夾雜之業」的成熟。一個「綠化」的善念,因夾雜了未被覺察的經濟貪婪與社會排斥之心,最終結出了令眾生流離失所的苦果。這反映了我們「不圓滿的慈悲」。
結論:因陀羅網的斷裂
氣候不義的根源,在於我們集體心識中對「萬物互依互存實相」的無知,以及社會心理學上根深蒂固的「內團體—外團體」偏誤。當我們將一部分人視為與「我」無關的「他者」時,便斬斷了那張將所有生命連結在一起的「因陀羅網」的慈悲絲線。
1.3. 治理之苦:系統的碎片化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關於官僚制「鐵籠」的警示,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冷峻的透鏡,去審視《世界城市報告》所記錄的「制度性障礙」與「僵化的規劃方法」。這份診斷揭示了一種制度層面的失能,其根源同樣指向了「分離」。
數據與概念分析:失能的系統
《報告》第七章深刻診斷了當代城市治理面臨的「垂直與水平碎片化」困境——國家與地方政策的衝突、城市內部各部門的壁壘分明。同時,第五章也指出了「僵化的規劃方法」和「制度性障礙」如何系統性地阻礙了有效的氣候行動。
管理學診斷:組織的失靈
借鑒管理學的智慧,我們可以將這種治理失靈詮釋為系統性的「組織失靈」。
- 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 的管理原則在此被徹底違背。由於缺乏一個統一的、超越部門利益的領導目標,城市(作為一個組織)無法遵循「統一指揮」原則,導致行動的混亂與癱瘓。
-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的警示在此得到應驗。官僚制本是為確保公平與效率而設計的理性工具,但其「非人情化」的特質和「僵化的規則」,使其異化為一個冰冷的「鐵籠」。在氣候不義的場景中,這個鐵籠從確保公平的工具,變成了執行不公義(如強制拆遷)的冷酷機器。
結論:制度化的分離
治理的碎片化與僵化,是「分離妄想」在制度層面的固化。它將城市視為各個獨立部件的機械組合,而非一個休戚與共的有機生命體,從而使其喪失了應對複雜氣候挑戰的整合能力。在如實觀照了「苦」與其「集因」之後,我們將在下一部分探討滅苦的「道」。
--------------------------------------------------------------------------------
第二部:圓融之道——匯通全球智慧的城市治理新範式
在診斷了由「分離妄想」引發的三重苦果之後,本部分旨在從全球多元的智慧傳統中,提煉出四項核心倫理原則。這四項原則——整體性、正義性、共生性與心靈性——並非相互獨立,而是璀璨的「因陀羅網」上不同寶珠所映現的光輝。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能夠療癒分離、指導未來城市氣候行動的慈悲羅盤。
2.1. 原則一:整體性——從萬物互聯的實相出發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華嚴宗哲學
核心智慧
亞洲哲學,特別是佛教華嚴宗所闡述的「因陀羅網」譬喻,以及印度教「世界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的理念,皆非倫理上的呼籲,而是對宇宙實相的描述:萬物在本質上是相互依存、互為緣起、一體無二的。我們的分離感才是一種根本的錯覺。
政策意涵
此一本體論的覺醒,要求我們的城市治理必須超越碎片化的部門思維。政策制定必須採用管理學家彼得·聖吉(Peter Senge)所倡導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方法。領導者必須深刻理解,任何單一的干預(如修建一道防洪堤)都可能對整個城市複雜的社會—生態系統產生連鎖效應。
實踐案例
《報告》第十章中荷蘭鹿特丹市的韌性策略,即是「系統思考」的卓越典範。鹿特丹的治理者意識到,單純應對洪水風險是不足的。他們將視野擴展,制定了一個涵蓋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凝聚力等多維度的廣泛社會生態韌性議程。這標誌著從應對單一症狀,轉向療癒整個城市有機體的系統性轉變。
2.2. 原則二:正義性——以最脆弱者為優先
「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取決於它如何對待其最脆弱的成員。」 — 解放神學家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核心智慧
正義性的原則,匯集了全球為受壓迫者發出的深切呼聲。它源自北美「環境正義」運動對歷史錯誤的倫理糾偏;體現於南美「解放神學」所堅持的「窮人優先選擇」;並共鳴於大洋洲小島嶼國家因首當其衝而擁有的「道德權威」。這一原則堅持,任何氣候行動的倫理正當性,都必須由其對最脆弱群體的影響來衡量。
政策意涵
此原則要求所有氣候行動在規劃之初,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正義影響評估」。我們必須響應《報告》第九章的呼籲,將氣候融資優先導向最脆弱的社區。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借鑒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智慧,不再將非正規住區的居民視為被動的受助者,而是承認他們是擁有寶貴在地知識的「知識工作者」,並賦權他們深度參與決策過程。
制度化案例
歐洲聯盟設立的「社會氣候基金」(Social Climate Fund),是將此原則制度化的典範。該基金旨在緩解綠色轉型(如碳稅)對低收入家庭的衝擊,確保轉型過程的公平性。這是一種「制度化的慈悲」,它以法律與金融機制,將對脆弱群體的團結與矯正正義,從道德呼籲轉化為可執行的公共政策。
2.3. 原則三:共生性——從人本中心到眾生和諧
「讓所有人美好地生活,而非少數人更好地生活。」 — 南美洲『Buen Vivir』哲學
核心智慧
南美洲原住民哲學「美好生活」(Buen Vivir / Sumak Kawsay)與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共同挑戰了將自然視為僅供人類開採資源的西方發展模式。它們從根本上拒絕將社會福祉與生態健康二元對立,主張兩者是內在統一、共生共榮的。
政策意涵
此原則要求城市發展模式從榨取式轉向共生式。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報告》所倡導的「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視為城市的核心基礎設施,而非點綴性的景觀工程。森林、濕地、紅樹林不僅是生態系統,更是維護城市韌性的關鍵所在。
經濟模式案例
日本的「里山倡議」為共生性原則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的經濟模型。在京丹後市的案例中,社區透過發展「林間放牧」,不僅改善了森林的棲地品質(生態效益),更創造出高附加值的「森林牛乳」等產品,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與就業機會(社會效益)。這種模式將生態保育轉化為社區的經濟動能,創造了一個「自我造血」的永續經濟循環。我們將此定義為「綠色在地化」(Green Anchoring),它以在地社區為核心,讓生態改善的利益回歸社區,是從根本上對治「綠色仕紳化」的終極解方。
2.4. 原則四:心靈性——從氣候焦慮到慈悲行動
「自然的轉化始於靈魂的轉化。」 — 俄羅斯東正教教導
核心智慧
俄羅斯東正教的深刻教導,以及佛法「心淨則國土淨」的究竟智慧,共同指向了一個根本性的真理:所有外在的轉化,最終都源於內在心識的轉化。若無心靈的覺醒,再完美的政策也將失去根基。
政策意涵
此原則論證,有效的氣候政策不能僅僅依賴外部的獎懲機制(如碳稅或補貼),還必須提供滋養內在動機的「心靈資糧」。這包括:
- 支持藝術與文化活動:它們能喚醒人類共通的同理心,打破冷漠,將抽象的氣候數據轉化為感同身受的體驗。
- 推廣正念修習:如「慈心三昧」(Metta Meditation)等修習,能有效地將癱瘓性的「氣候焦慮」轉化為堅韌、持久的慈悲行動力。
社會框架連結
俄羅斯哲學中的「Sobornost」(集體合一)概念,為集體行動提供了一種超越個人主義的社會框架。它描述的不是一個由上而下控制的集體,而是一個基於「共同更高價值」和「愛的共融」而自發形成的有機整體。這種深層的、非功利主義的靈性動機,是維繫長期、艱鉅的氣候行動所不可或缺的。這些原則,將在下一部分被編織成一個具體的行動框架。
--------------------------------------------------------------------------------
第三部:編織帝網——人間淨土的整合性政策框架
本部分旨在將前述的四項倫理原則——整體性、正義性、共生性與心靈性——轉化為一個具體、可操作的跨領域政策框架。此框架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將《世界城市報告》中的關鍵政策建議,以「圓融」的智慧重新整合、編織,旨在療癒系統的碎片化,實現真正的協同效應,共同編織那張護佑眾生的因陀羅寶網。
3.1. 圓融的治理:邁向「學習型組織」的城市
重塑治理目標
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Barnard)教導我們,任何成功的組織都必須確立一個超越物質利益的「共同道德目的」。因此,城市領導者的首要職責,是必須明確、謙卑且堅定地將「建設一個公正、永續、有韌性的家園」確立為城市超越經濟增長的唯一道德目標。
整合治理結構
面對氣候變化的高度不確定性,傑伊·洛維(Jay Lorsch)的「權變理論」啟示我們,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組織結構。城市必須從韋伯式的僵化「鐵籠」,轉向更具彈性、網絡化、去中心化的「有機體結構」。這種結構能夠快速適應變化,促進跨部門協作,並賦權在地行動。
實現治理願景
此一願景——人間淨土在管理學上的體現——即是一個以「系統思考」破除「分離妄想」的「學習型組織」(彼得·聖吉)。唯有如此,方能療癒第一部所診斷的系統碎片化之苦。
- 在這個組織中,政府的角色從控制者轉變為服務者,扮演著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所描述的「聯絡者」(縫合系統碎片)與「資源分配者」(將資源慈悲地導向最需之處)的關鍵角色。
- 在這個組織中,所有市民,特別是那些擁有寶貴在地知識的非正規住區居民,都被視為解決複雜問題的「知識工作者」(彼得·杜拉克),並被賦權參與到城市的共同學習與決策之中。
3.2. 圓融的經濟:創造「共享價值」的城市
超越傳統金融
《報告》第九章揭示了城市氣候金融的巨大鴻溝,傳統的、僅追求財務回報的金融模式已顯然無法應對這一挑戰。被動的、附加性的「企業社會責任」(CSR)亦遠遠不足。
引入新範式
我們必須採納管理學家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所倡導的「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的新範式。在此框架下,解決社會與生態問題本身,不再是企業的成本或慈善,而是創造經濟價值的核心驅動力。企業的競爭力與社區的健康福祉被視為一體兩面,相互促進。第二部所闡述的日本「里山倡議」與其昇華出的「綠色在地化」概念,正是CSV原則在真實世界中的完美體現,它將美國的管理學智慧與日本的生態實踐圓融地結合起來。
提出具體工具
為實現CSV模式,城市需要擁抱創新的金融工具與經濟模型。

創新金融工具列舉:
- 共生經濟模型:如日本「里山倡議」,將生態保育直接轉化為社區經濟收益。
- 綠色伊斯蘭金融:運用符合倫理的「綠色 Sukuk」(伊斯蘭債券)為韌性基礎設施融資,並以「綠色 Waqf」(慈善捐贈基金)支持非營利性的社區適應項目。
3.3. 圓融的規劃:確保「依正不二」的城市
確立規劃原則
佛法中的「依正不二」原則教導我們,外在的物質環境(依報)是我們內在集體心識與價值觀(正報)的直接顯現。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訴說著我們的價值選擇。因此,任何城市規劃方案,都必須同時且同等地考量其物理形態的後果與社會正義的後果。
連結憲法層級的創新
南美洲國家如厄瓜多,將「自然權利」寫入憲法的偉大實踐,為我們展示了將「眾生和諧」的價值觀制度化的最先進範例。這一憲法層級的創新,為城市規劃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與倫理基石,從源頭上確立了自然並非可任意處置的客體,而是擁有自身權利的法律主體。
提出具體行動指南
- 整合性規劃流程: 我們呼籲將《報告》中分立的章節——第五章的「城市規劃」、第六章的「韌性基礎設施」與第四章的「脆弱群體保護」——整合為單一的規劃審批流程。任何基礎設施項目,從立項之初就必須內建社會與生態的雙重目標。
- 建立防範機制: 在任何城市綠化或基礎設施項目啟動之前,就必須建立防止「綠色仕紳化」的法律與金融機制(如社區土地信託、包容性分區等)。我們必須確保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的不可分割性,以此在城市規劃中真正實現南美洲「美好生活」(Buen Vivir)的融合精神。
--------------------------------------------------------------------------------
結語的祝禱:萬法唯心,依正不二
我們以最深的感恩之心,走過了這十二條智慧路徑。我們看到:歐洲試圖以「法律」來承載慈悲;北美洲以「正義」的呼聲來守望;俄羅斯指向「靈魂」的深處轉化;南美洲將「自然權利」寫入憲法;非洲以「Ubuntu」的恢復性智慧來療癒;中華文化以「天人合一」來定義實相;日本以「里山」的共生經濟來實踐。所有道路,最終都匯聚於同一真理。
在此,我們謙卑地體悟到,我們所期盼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並非三個不同的目標,而是同一終極實相在不同文化心識中的慈悲顯現。它們共同的敵人是「分離的妄想」,共同的道路是「慈悲的合一」。
我們再次以感恩之心,凝視《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這面映照我們集體「共業」的明鏡,一份提醒我們修行迫切性的慈悲告誡。我們了知,淨土不在別處。它就在「萬法唯識」的轉化中,就在「依正不二」的證悟中。
為此,我們以至誠之心,將此文獻敬獻於所有致力於療癒此破碎世界的行動者。願我們每一個心念、每一個城市的決策,皆從分離轉向合一,從匱乏轉向慈悲。當我們集體的心識轉化之時,那更圓融、更公正的都會——那人間的淨土——便已在我們共同的願力中,於當下,莊嚴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