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看見土地的真實紋理,走向共融的永續未來
懷著最深的謙卑與感恩之心,我們呈上這份政策白皮書,以回應來自政府、非營利組織及企業界對於一條更具人文深度發展路徑的共同探詢。這份文件的核心宗旨,是試圖將遍佈台灣各地的無形文化資產與在地智慧,轉化為一套具體、可行的永續發展政策框架。我們深信,真正的永續,不僅僅是追求經濟與環境數據的平衡,其終極關懷,更應是促進社會的深刻共融、療癒歷史在我們集體記憶中所留下的傷痕,並朝向一個我們共同嚮往的「人間淨土」邁進。
為此,本白皮書將從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獨特的文化與社會脈絡出發。我們將首先謙卑地諦聽,並嘗試同理各個區域在發展歷程中所承受的獨特「結構性挑戰」;接著,我們將以感恩之心,發掘並盤點各地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淬煉出的、最寶貴的「文化韌性資本」。我們相信,唯有立基於這份對土地的深刻理解與尊重,才能建構出真正屬於台灣的永續未來。
接下來,我們將首先闡述本白皮書所依循的總體理論框架,為後續的區域政策藍圖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部:框架總論——從「看見挑戰」到「共創願景」的政策路徑
本章旨在建立一個核心分析框架,為後續的區域政策藍圖奠定理論基礎。此框架的核心精神,是將深邃的哲學性洞見,轉化為務實的政策分析工具,其路徑清晰而堅定:首先,準確識別並同理各區域所面臨的獨特挑戰;其次,系統性地盤點並珍視其內生的文化資產;最終,催化一個由下而上的社會共識,共創屬於在地的永續願景。
第一節:政策的起點——洞察區域的結構性挑戰
任何有效的永續發展政策,其首要前提,皆是深刻理解並同理特定區域在歷史、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承受的獨特壓力與困境。我們將這些壓力與困境,定義為「結構性挑戰」或「發展的代價」。這源於一種深刻的體認:許多地方性的困境,並非源於個體或社群的不足,而是歷史共業、國家發展策略不均,以及全球化浪潮下的必然結果。
因此,政策的起點,必須是對這些結構性挑戰的謙卑諦聽與覺察。我們必須避免輕率地以一套普世的、由上而下的標準,對在地社群進行「規訓式」的政策介入。唯有真正看見並同理其「苦」,政策的善意才能找到正確的施力點,避免構成一種無心的冒犯與傷害。
第二節:政策的資產——盤點在地的文化韌性資本
在同理各區域挑戰的同時,我們必須以感恩之心,發掘其蘊含的豐厚資產。我們將這些資產定義為「文化韌性資本」,它包含了在地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社群韌性」。每一個區域在應對其獨特挑戰的漫長過程中,都已然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實踐(如信仰儀式、工藝傳承)、緊密的社群網絡(如產業聚落、鄰里互助),以及深植人心的價值體系(如正義感、生態觀)。
這些無形的資產,是推動永續發展最寶貴、最真實的力量。非洲的「烏班圖 (Ubuntu)」哲學以「我因我們而存在」闡明了社群共生的智慧;現代社會學的「社會資本」理論也證明,信任、規範與網絡是社會繁榮的基石。這些在地孕生的文化韌性資本,正是政策制定者應當全力保存、尊重並賦權的核心所在。
第三節:政策的目標——催化「在地同願」的共融行動
本白皮書的最終政策目標,並非提出一套僵化的解決方案,而是致力於創造一個平台與機制,以催化「在地同願」的共融行動。這意味著,政策的角色應從「指導者」轉變為「協力者」,讓在地居民、政府部門與企業能共同參與,將珍貴的文化韌性資本,創造性地應用於解決其所共同面對的結構性挑戰。
當政策的制定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凝聚共識的過程;當發展的願景,是從土地裡自然生長出來,而非由外部強加時,一個由下而上的、具有強大集體意志的永續發展藍圖便能成形。這便是從看見挑戰、盤點資產,到共創願景的完整政策路徑。
本章提出的「挑戰-資產-願景」框架,將作為我們後續分析的指南。接下來,我們將運用此框架,逐一深入台灣的北、中、南、東四大區域,進行更為細緻的政策分析與倡議。
第二部:北台灣政策藍圖——在都會的疏離與秩序中,縫合人心的連結
本章聚焦於北台灣,分析其作為政經中心所呈現的現代性特質。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快速、高效、理性的都會節奏中,運用其獨特的社會資本,應對因高度競爭、科技發展與複雜遷徙歷史所帶來的人際疏離與歷史隔閡等挑戰。
第一節:挑戰與潛力分析

第二節:政策倡議——打造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共融都會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三項核心政策倡議,旨在將北台灣的文化資本轉化為促進社會連結的具體行動。
- 倡議一:推動「職場心理安全感」建設計畫 我們建議政府與企業合作,將「心理安全感」此一概念,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SR)或永續發展(ESG)的評鑑指標中。在高競爭、高壓力的科技與金融產業,建立一個允許員工安全地展現脆弱、承認錯誤而無需恐懼的環境,不僅能應對科技所帶來的異化感,更是提升創新動能與留住人才的關鍵。
- 倡議二:建構「城市故事溝通平台」 我們倡議設立由下而上的社區計畫,透過溫和的藝文補助、社區營造等方式,鼓勵不同歷史記憶與生命經驗的社群(例如城南與三重、蘆洲的居民)進行生命故事的交流與敘事創作。這並非為了達成政治共識,而是透過相互諦聽,溫和地化解因集體「現象場」不同所產生的隔閡,促進深刻的同理與理解。
- 倡議三:深化「公共秩序公民榮譽感」 我們建議將台北捷運世界級的成功治理經驗,系統性地研究、提煉並推廣至其他公共空間(如公園、市場、交通樞紐)的治理之中。政策的重點應是將「遵守秩序」從被動的「規訓」,提升為一種值得驕傲的「共願」與公民榮譽感,將之打造成為北台灣最鮮明的文化品牌。
北台灣的永續發展,其核心在於「連結」——連結疏離的人心,連結斷裂的記憶。相較之下,中台灣則為我們展現了另一種以「實踐」為核心,從土地與社群中長出的在地智慧。
第三部:中台灣政策藍圖——從實踐的雙手與社群的信賴中,淬煉產業韌性
本章將深入探討中台灣的文化特質,其核心是根植於土地的實作精神與緊密不分的社群網絡。我們將分析,如何將此地獨特的「黑手精神」、產業協作模式與集體信仰力量,轉化為促進產業升級與社會凝聚的強大動能。
第一節:挑戰與潛力分析

第二節:政策倡議——建構以信任為基石的共善生態系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三項政策倡議,旨在將中台灣深厚的社會信任轉化為更廣泛的發展動能。
- 倡議一:推動「產業僧伽韌性計畫」 我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借鏡台中精機等企業的成功經驗,系統性地輔導中小企業,將精密機械業「中衛體系」中基於信任的合作模式,擴展至更多元的產業聚落(如手工具、自行車、光學等)。透過政策誘因,強化供應鏈夥伴間的資訊共享與共同研發,將地方經濟從單打獨鬥提升為打「團體戰」的集體競爭力。
- 倡議二:建立「民間慶典社會資本轉化平台」 我們倡議與大甲鎮瀾宮等指標性宗教組織合作,深入研究媽祖遶境等大型慶典中,自發性社會支持系統(如物資補給、住宿安排、醫療服務)的高效運作模式。政策目標是將這些在慶典期間被激發的龐大社會資本,轉化為常態性的社區互助網絡、弱勢關懷系統,甚至是災害應變的民防基礎。
- 倡議三:深化「實踐智慧傳承方案」 我們倡議技職教育體系進行革新,將中台灣寶貴的「黑手精神」,與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實踐智慧」(Phronesis) 概念相結合。教育改革應更強調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師徒制與「做中學」模式,鼓勵學生親身「經歷其苦」,從而培養出在變動情境中做出正確判斷與行動的能力,以應對未來複雜的產業轉型挑戰。
中台灣的智慧,在於將信任化為行動的「社群協作」。接下來,我們將目光轉向南方,探討南台灣那片承載著深厚歷史情感與正義關懷的土地。
第四部:南台灣政策藍圖——在歷史的沉澱與土地的人情中,尋求轉型正義
本章將深入南台灣,觀照其作為台灣歷史的發源地,如何在數百年的發展中,承受了國家發展的沉重負擔,同時也孕育出獨樹一幟的「關懷倫理」與對公理正義的堅定追求。我們將探討,如何將這份深植土地的深情與正義感,轉化為永續發展的倫理基石。
第一節:挑戰與潛力分析

第二節:政策倡議——落實環境正義與文化賦權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三項政策倡議,旨在以正義與關懷為核心,療癒歷史傷痕,賦權在地社群。
- 倡議一:設立「轉型正義與環境修復基金」 我們倡議,針對長期承受重工業污染的地區,應超越單純的金錢補貼模式。應設立一個專項基金,運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martya Sen 所提出的「能力進路」(Capability Approach) 理論,系統性地投資於受影響地區的公共衛生、環境教育、社區文化賦權與健康促進計畫,以彌補歷史性的結構傷害,實質擴展居民追求其珍視生活的自由。
- 倡議二:推動「辦桌文化社會創新計畫」 我們建議政府輔導地方社群,將「辦桌」文化中所蘊含的強大社會網絡、資源調動能力與慷慨分享精神,轉化為可持續的社會企業模式。例如,發展社區長照共餐、弱勢學童營養餐食、地方農產推廣等項目,讓南台灣獨特的「人情味」成為一張穩定而溫暖的社會安全網。
- 倡議三:支持「在地記憶與鄉土認同」扎根計畫 我們倡議擴大對地方文史工作、鄉土文學與藝術創作的補助與支持。政策應鼓勵在地居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參與記錄自身社區的歷史與故事。一個擁有強大文化自信與家園認同的社群,才能凝聚起由內而外的力量,共同推動符合在地價值的永續發展。
南台灣的永續發展,其關鍵在於回應歷史的「正義與關懷」。最後,讓我們將目光移向東部,探討那片壯闊的山海,如何啟示我們回歸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終極智慧。
第五部:東台灣政策藍圖——在山海的靈性與自然的節律中,實踐生態智慧
本章將目光移向被許多人譽為台灣最後一方淨土的東台灣。我們將分析,這片土地如何在現代化的發展壓力下,憑藉其壯闊的自然地景與深厚的原住民智慧,為全台灣提供一條回歸生態永續、萬物共榮的珍貴道路。
第一節:挑戰與潛力分析

第二節:政策倡議——建立以生態為本位的共管治理模式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三項政策倡議,旨在將東台灣的生態智慧轉化為國家級的永續發展典範。
- 倡議一:推動「Gaya夥伴治理」實驗區 我們倡議在特定國土範圍內(如國家公園或國有林班地),建立創新的治理模式。邀請在地的原住民部落,與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等單位建立平等的「共管機制」。此機制的目標,是將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TEK),與現代的科學監測數據相結合,共同制定管理規章,實踐真正的生態中心主義,走向夥伴式的國土治理。此外,此治理模式應整合傳統的和解機制,例如泰雅族的Sbalay儀式,作為化解傳統實踐與現代法規衝突的框架,促進真正的對話與共識。
- 倡議二:發展「東部里山恩典經濟圈」 我們建議政策性地扶植結合有機農業(一級)、農產加工(二級)與生態旅遊、文化體驗(三級)的「六級產業」。政策設計的核心理念,應是將經濟活動視為一種回饋自然與社區的「感恩行動」,例如建立利潤分享機制、環境信託基金等,確保經濟發展的果實能留在地方,滋養在地社群與生態環境。
- 倡議三:擴大「大地藝術療癒計畫」 我們倡議持續支持並擴大花東縱谷大地藝術季等活動的規模與深度,並將其明確地定位為療癒人與土地關係、促進國民生態意識的國家級美學教育平台。藝術在此扮演了「善巧方便」的溝通角色,能繞過理性的爭辯,直接觸動人心,引導人們重新諦聽土地的聲音,是推動永續價值最溫柔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東台灣的智慧,在於提醒我們「萬物一體」的真相。至此,我們完成了對台灣四大區域的探尋。在最後的結論中,我們將進行總體的回顧與展望。
第六部:結論——編織永續台灣的同願藍圖
回顧這趟從北到南、由西至東的探尋之旅,一個清晰的核心論點油然浮現:建構一個真正永續、共融的「人間淨土」,其關鍵不在於由上而下、整齊劃一的單向規訓,而在於謙卑地發掘、真誠地尊重,並積極地賦權那些早已根植於各個地方的「在地智慧」。
為了提供決策者一份清晰的參照,我們將前述四個區域的分析,匯總如下表:

在此,我們向所有政府單位、非營利組織及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發出最誠摯的呼籲。我們邀請您,成為各地「在地智慧」的協力者、守護者與放大器。這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我們對台灣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一份深情禮敬,以及一份邁向永續未來的共同誓願。
萬分感恩。謹將此番探討,至誠迴向台灣這片土地及其所有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