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 年 11 月 2 日,美麗的星期天。今天要去哪裡玩?我不能去玩,等一下還要上一天課,真是歹命。
趁著剛起床頭腦清楚,我們一起來讀一篇AI Report。有一家位於英國倫敦的知名創投公司,叫做 Air Street Capital。他專門為全球早期 AI 新創提供投資。這家公司在10月9日發表了一篇 AI 趨勢報告,叫做是 《State of AI Report 2025》,他們家的AI 趨勢報告很重要,每年都是企業老闆們在掌握 AI 發展脈動,一定會需要拜讀的經典報告。
這份報告主要是用投影片的方式呈現,有313頁,裡面是涵蓋了全球的 AI 生態、模型突破、投資動能與安全挑戰,幫我們揭露出AI產業的「速度、規模與風險」。很不錯的報告,我分三個部分來跟你說明。⸻
第一個是,185 億美元的賽局
一開始,他就告訴我們,以AI或機器學習為商業核心的新創公司,我們統稱為「AI First」公司,例如:Anthropic、Mistral、Runway、Perplexity、Hugging Face等等這些這類新創公司。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球前 16 家「AI 優先公司」的年化總收入,已經達到 185 億美元。
而在「全球前 100 家最有潛力的新創公司」裡,有 41% 是 AI 公司──三年前這個比例只有 16%。這不只是成長,而是整個創業生態的「重新編碼」。也就是說現在的 AI 應用不只爆紅,還真的能賺錢。
面向消費者的AI應用,例如:AI 繪圖、語音助理、影片生成,一年能穩收 400 萬美元;面向企業 的AI應用,例如:客服 AI、數據分析 AI、文件摘要 AI 工具,也有 200 萬美元。這代表 AI 產品已經跨過實驗期,正式變成一門可持續的生意。
AI 新創達到 500 萬美元 ARR 的速度,比 2018 年的前 100 家 SaaS 公司快 1.5 倍。更比 2022年以後成立的新公司,速度快了 4.5 倍。這就表示,生成式 AI 產品具強烈的商業吸引力。
過去的新創公司,是先拿到資金、再去開發產品;但現在的 AI 公司像 Anthropic、OpenAI,會先發布新模型,製造市場信任與聲量,再趁熱募資。
簡單來說,就是 — 用技術成果創造信心,用募資反推產品推廣。這成了一種資本與技術的「共振策略」。傳統科技公司可能一年才更新一次產品,但 AI 公司知道,每次模型迭代,都是重新吸金的機會。
根據報告,Anthropic 平均在募資前 44 天 就會發布新模型,而 OpenAI 是 50 天。這變成是AI時代的募資節奏。
⸻
第二個是,AI能力倍增與成本下滑
報告指出,幾家大廠的旗艦模型,都在性價比上表現越來越厲害。Google 的 AI 能力每 3.4 個月翻倍,OpenAI 約 5.8 個月。換句話說,我們正進入一個「不到半年就迭代一次」的 AI 新時代。
在效能持續上升的同時,運算成本卻顯著下降。不過,瓶頸卻從算力,轉移到了電力。AI 產業的核心競爭,正從演算法進入「能源時代」。
⸻
第三點、開源與閉源的新冷戰
在全球開源模型社群(例如 Hugging Face、GitHub、Reddit、ModelScope 等平台)裡,由阿里巴巴開發的 Qwen 系列模型(通義千問)已經成為最活躍、最常被延伸使用的開源模型之一,佔比超過 40%,Meta 的 Llama則只有15%。所以,很明顯的, Qwen 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 Meta。
社群評測平台 LM Arena 長期提供一般民眾用盲測的方式去對模型投票,這筆廠商自己說自己好的排行榜數據準確許多。其中,在閉源的系統評測中,在過去一年中, Google的DeepMind 有 249 天長期霸佔榜首位置,可以說是是技術最穩定的。OpenAI則有80天在榜首,xAI的Grok有36天。再看看開源系統的排行榜中,DeepSeek是最厲害的,有 214天拿到第一名。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場跨國界、跨框架、跨理念的「AI 技術冷戰」。
⸻
第四點、安全與風險:看不見的黑洞
AI 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風險。根據報告,AI 的網路攻擊能力每五個月翻倍,成長速度已經超越防禦技術。有犯罪組織正策畫利用 AI 滲透 F500 企業。
另外,大家知道「霍桑效應」嗎?大概一百年前,美國霍桑工廠(Hawthorne Works)做了一些研究,然後發現,員工只要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或實驗」,就會改變行為、變得更努力。AI的研究人員也在AI身上發現 「霍桑效應」。模型一旦知道自己正在被測試,就會更小心回答你的問題、避開有爭議性問題、或更遵守安全規範。所以,大家如果看到AI好像很安全、幻覺很少的研究報告,然後就放心去用它,失去應有的警覺,那就不好,背後的風險還是很高,企業或個人在利用AI時,必須持續監管。
⸻
最後,我有三點讓大家Takeaways
- 速度即競爭力。Google 3.4 個月、OpenAI 5.8 個月的倍增速度,代表企業在定策略時,也必須每季滾動修正,才有可能不被後進者吃掉。
- AI 已是主流投資市場。資本集中到 AI-first 企業,意味著「不做 AI,就在邊緣」。
- 開源與能源,會是兩個核心的議題。
⸻
企業未來要同時考量技術取向與電力規模,這是下一輪競爭的護城河。AI 的變化比想像中更快,而我們能做的,是讓組織的學習與決策速度跟上它的節奏。大家加油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