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參加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舉辦的論壇【出版還有未來嗎?──省思出版從業勞權到人才的斷層危機】,三個半小時下來,真的有不少收穫。
我和「A編工事中」A編各自擔任引言人,各講了半小時,之後由四位桌長帶領現場參與者,以審議式民主的方式進行分組討論。聽友善書業的朋友說,各組討論都非常熱烈,甚至延長了半小時才結束。
前幾天A編問我,現在出版業裡還有多少三十歲以下的工作者?我後來也問了幾位朋友,結果發現真的不多,幾乎成了「稀有物種」。
因此我前天才臨時在threads上發了一個小調查:「你所在的出版社,現在有30歲以下的新人嗎?」在135票中,有40%的人回答「1至2位」,還好的是還有18%的人回答「有好幾位」,留言區也有人提到他們公司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

A編的引言裡也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他說的大意是,編輯是一本書的幕後功臣,但多半被記住的時刻,是出包的時候;相反地,當一本書獲得榮耀時,焦點往往都在「書」及「出版社品牌」。
我也因此開始想,既然同樣隸屬文化部主管的影視與音樂產業都有針對幕後工作者的獎項,像金馬有最佳導演、美術設計、剪輯、音效等,金曲則有製作人、作詞人、編曲人等。
那為什麼出版相關的獎項,無論是金鼎獎還是金典獎,仍多以「書」為主?既然都能想到設立金蝶獎來鼓勵「書籍設計」,是否也該思考,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真正屬於出版從業者的獎項?
分組討論後,其中一組桌長的小結也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現在有些基層編輯甚至要負責規劃主編、總編上Podcast的內容,這樣的分工方式,也讓人再次意識到部分基層編輯的工作,早已失去了「編輯」專業的定位。
不過,四組討論出的總結有一些面向是值得再深入探究,也期待後續彙整成政策建言提供給文化部後,讓文化部在出版振興的相關政策上,可以更注重出版業人才斷層的危機。
就像主持人最後總結時提到的,即使身處艱難,仍能看到許多基層工作者對出版有愛、對書有愛、對閱讀有愛。願意聚在一起思考、討論,試著集思廣益,找出讓出版業變得更好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