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問世以來,感動無數讀者,還曾被國立編譯館選入國文教科書作為課文,文章中父親翻越月台的身影,成為世人心中永恆的父愛象徵。然而,在那溫柔筆觸的背後,父子兩人實際的關係卻遠比文字更為複雜。
嚴父與書香
朱自清出身於徐州書香門第,父親朱鴻鈞任榷運局長,是個恪守舊禮、性格剛強的文人。因仕途不順,他將未竟的理想寄託於兒子,要求極為嚴格。朱自清從小被逼誦古文、練作文,稍有不滿即遭責罵。童年在恐懼與壓力中度過,也因此造就他細膩而敏感的性格。
十八歲那年,他考上北京大學,光耀門楣。然而同時,父親卻因續娶姨太太引發家醜,丟了官職,祖母又氣憤離世。這場家庭風波,讓朱家從榮華跌入傾頹,也在父子心中留下難以癒合的裂痕。家變與決裂
失業後的朱鴻鈞一度揮霍無度、家道中落。朱自清雖心懷怨懟,仍寄錢回家貼補父親。不料父親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干涉兒子的工作,令朱自清深感屈辱。更令他難以忍受的,是父親對妻子武仲謙的冷嘲熱諷。最終,他毅然帶著妻兒離家,並撰文〈父母的責任〉,直指中國舊式家長的專斷與冷漠。
從此兩人音訊寥寥。朱自清在〈背影〉開頭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說的正是這段決裂歲月。
書信與和解
1925年,分隔兩年的父子終於重新聯繫。年邁多病的朱鴻鈞寫信給在清華任教的朱自清:「我膀子疼痛厲害,舉筆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字句雖平淡,卻藏著一位老父難掩的思念與懊悔。
朱自清接信後潸然淚下。那些被壓抑的記憶──父親為他張羅行李、買橘子的畫面──在腦海一一浮現。他終於明白,嚴厲之下,其實藏著深沉的愛。那夜,他輾轉反側,提筆寫下〈背影〉。
背影的力量
在這篇散文裡,他不再責怪父親,也不提家變,只留下一個笨拙卻溫柔的身影。當文章寄回家時,老父戴著老花鏡,一字一句讀著,手顫個不停。據朱自清的弟弟回憶,那一刻,父親眼中閃著光。
〈背影〉不只是朱自清對父親的懺悔與感念,也是一場跨越世代的和解。嚴父與叛逆子,在文字中重逢──不再是責罵與抗爭,而是理解與原諒。
畢竟,世間再多功名利祿,也比不上那一個轉身時,沉默卻溫熱的背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