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第一次以來賓身份,參加了一場BNI商會的線上例會。
在螢幕前,大家準時上線、表情專注、節奏明快。雖然不是面對面,但那種秩序感和能量感,依然透過鏡頭傳遞出來。 老實說,我原本只是抱著「看看這個系統怎麼運作」的好奇心,但九十分鐘下來,我對這個組織有了新的理解,也對「人脈」這件事,有了不同的感受。

一、時間掌握得精準
會議的流程結構明確,幾乎分秒不差。從開場、主持人節奏、成員報告、推薦分享,到最後的感謝與總結,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發言時間與角色。 雖然是在Zoom上進行,但畫面井然有序,沒有閒聊或混亂。 這讓我聯想到BNI的制度設計:他們強調「structured, positive, and professional」,也就是「有結構、正向、專業」的商業交流。 對我這種從金融業走到創投領域的人來說,這樣的節奏感與紀律,反而是一種安心感——它讓人知道,這是一個尊重彼此時間與專業的場域。
二、成員來自不同領域
透過每位成員的自我介紹,我看到一個非常多元的社群:
有律師、會計師、顧問,也有空間設計師、品牌設計師、保險經理人、AI顧問。 BNI的制度設計中,每個分會(Chapter)只允許一個行業代表加入,避免內部競爭、鼓勵跨界合作。 這樣的多樣性,對創業或投資來說,其實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生態」。 在新創世界裡,我們常說「創業需要資源整合」——而這裡的每一位成員,可能都代表著一個小型生態系。 如果能彼此信任、互相推薦,那這樣的網絡,的確會形成一種「集體推進力」。
三、大家都很有紀律
BNI的例會通常安排在早上七點。
今天雖然是線上會議,但成員幾乎都準時登入,鏡頭開著、穿著整齊、神情專注。 這樣的紀律感,不只是時間管理的展現,更是一種「職業態度」的象徵。 BNI強調「Accountability」——對承諾負責。 我想這也是他們為什麼能在全球建立起信任文化的原因:因為每一位成員都在用行動維持「可靠」這件事。 而這樣的「守時與自律」,也正是我在創投領域最看重的品質之一。
四、資源共享與彼此成就
在會議中,我看到他們有一個有趣的環節——「推薦分享」。
每個人要簡短報告這週是否有幫誰介紹了潛在客戶,或從誰那裡得到協助。 有人感謝某位成員幫忙處理法律問題,也有人分享合作案即將成交。 這讓我感受到BNI的核心價值「Givers Gain®」——先給予,才會獲得。
BNI的使命是:「透過結構化、積極且專業的推薦行銷系統,幫助成員建立長期、有意義的商業關係。」
我覺得這句話在今天的線上會議中被具體實踐了。 儘管大家身處不同地點,但那種「願意彼此成就」的氛圍,卻非常真實。 在當今這個AI與遠距的時代,能在網路中維持真誠互助,反而變得更珍貴。
五、願意互相幫忙的文化
有人提到在上週他獲得了誰給他資源及幫助,這讓我感覺,BNI雖然是一個商務導向的網絡,但底層文化其實很溫暖。 它鼓勵「關係的建立」(Building Relationships),而非單純的「名片交換」。
BNI的七大核心價值裡,包括「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與「正向態度(Positive Attitude)」,
我想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這個組織能延續三十多年、擴展到全球七十多個國家。 它不只是教人如何做生意,而是教人如何在商業關係中,建立長期互信與善意。
延伸思考:我想再觀察一下
對我來說,這樣的經驗既新鮮,也值得深思。
BNI的制度設計非常完整,從例會流程、推薦機制,到紀律與文化,都展現出成熟的網絡運作能力。 身為創業與投資者,我也會持續觀察幾個面向:
- 推薦的實質效果:這些連結是否真的能轉化為合作或投資機會?
- 互動的真誠度:彼此的關係是「例行性」還是「信任性」?
- 理念的契合度:我能否在其中找到同樣重視「社會影響力」與「長期價值」的人?
BNI的願景是「Changing the Way the World Does Business®」——改變全世界做生意的方式。
我認為,這樣的改變,不一定發生在宏大的計畫裡,而是從一個個「願意先給」的行動開始。
最後的感想
結束線上會議後,我把筆電闔上,端起咖啡,開始早餐。
我心裡浮現一個念頭: 也許人脈的本質,不是「認識更多人」,而是「與對的人產生信任」。 BNI用一種結構化的方式,把信任變成可持續的制度,這點其實很有啟發。
我想我還會再參加幾次,繼續觀察、繼續了解。
不急著決定是否加入,但確定的是——這個早晨,讓我重新思考「合作」與「給予」的意義。
你/妳參加過BNI嗎? 留言分享我,妳/ 你的感受呢?
#BNI商會 #線上人脈 #GiversGain #人脈經營 #創投觀察 #DreamcoFounder #Summer觀點 #社會影響力 #信任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