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修練日誌|#168篇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 Z 世代在辦公室「裝忙」的現象。
開始我笑了,因為那畫面太熟悉:螢幕上開著報表,耳機裡其實是 Spotify;滑鼠不斷點,但思緒早已飛到別的地方。
但仔細一想,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滑稽。
Z 世代是疫情中長大的職場世代,他們的「入行」經驗,往往就是在家、在咖啡店、在線上協作。當公司開始推動「重返辦公室」的政策,他們心裡的疑問自然浮現:
為什麼?我在家也能有效率。
對他們來說,「回來」不是回歸正常,而是被迫進入一種他們從未真正體驗過、卻又被期待遵守的文化——「出勤代表努力」。
這套等式,或許是上一代職場的信仰:看得見的忙碌,才算努力。但對於習慣用成果說話的 Z 世代,這套信仰已經過時。
於是,他們默默學會了一種新的生存術:表演忙碌。
桌上堆滿文件、開著無意義的會、裝出全神貫注的樣子。
不是偷懶,而是一種心理防衛。
他們在用「忙」這個面具,保護自己不被誤會、不被質疑。
「象徵性行為」(symbolic behavior)講的是 : 當我們無法改變現實時,就會透過象徵性的動作,試圖維持自我價值感。
Z 世代的「裝忙」,也許就是這樣的象徵性行為。
當他們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或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信任,「忙碌的樣子」就成了他們能掌控的一切。
但這樣的現象,不只是 Z 世代的問題。
它其實是整個職場文化的鏡像反射。
如果一間公司仍以「坐在位子上的小時數」衡量敬業度,那麼無論哪一代員工,都會變成某種程度的演員。
只不過,有人演得自然,有人還在學。
職場的修練,或許在於讓信任取代監視,讓成果取代姿態。
我們得學會從「看起來忙」的表象,回到「真正投入」的本質。
下次當你走進辦公室,看見有人盯著螢幕發呆,不要急著下判斷。
也許他正在思考一個新的點子;
也許,他只是在學習——如何在這個仍迷戀忙碌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節奏。
因為真正的職場修煉,不是學會假裝很忙,而是學會不必假裝。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