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忙碌變成表演,Z世代在演誰的人生?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職場修練日誌|#168篇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 Z 世代在辦公室「裝忙」的現象。

開始我笑了,因為那畫面太熟悉:

螢幕上開著報表,耳機裡其實是 Spotify;滑鼠不斷點,但思緒早已飛到別的地方。

但仔細一想,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滑稽。

Z 世代是疫情中長大的職場世代,他們的「入行」經驗,往往就是在家、在咖啡店、在線上協作。當公司開始推動「重返辦公室」的政策,他們心裡的疑問自然浮現:

為什麼?我在家也能有效率。

對他們來說,「回來」不是回歸正常,而是被迫進入一種他們從未真正體驗過、卻又被期待遵守的文化——「出勤代表努力」。

這套等式,或許是上一代職場的信仰:看得見的忙碌,才算努力。但對於習慣用成果說話的 Z 世代,這套信仰已經過時。

於是,他們默默學會了一種新的生存術:表演忙碌。

桌上堆滿文件、開著無意義的會、裝出全神貫注的樣子。

不是偷懶,而是一種心理防衛。

他們在用「忙」這個面具,保護自己不被誤會、不被質疑。

「象徵性行為」(symbolic behavior)講的是 : 當我們無法改變現實時,就會透過象徵性的動作,試圖維持自我價值感。

Z 世代的「裝忙」,也許就是這樣的象徵性行為。

當他們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或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信任,「忙碌的樣子」就成了他們能掌控的一切。

但這樣的現象,不只是 Z 世代的問題。

它其實是整個職場文化的鏡像反射。

如果一間公司仍以「坐在位子上的小時數」衡量敬業度,那麼無論哪一代員工,都會變成某種程度的演員。

只不過,有人演得自然,有人還在學。

職場的修練,或許在於讓信任取代監視,讓成果取代姿態。

我們得學會從「看起來忙」的表象,回到「真正投入」的本質。

下次當你走進辦公室,看見有人盯著螢幕發呆,不要急著下判斷。

也許他正在思考一個新的點子;

也許,他只是在學習——如何在這個仍迷戀忙碌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節奏。

因為真正的職場修煉,不是學會假裝很忙,而是學會不必假裝。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俠客斐恩。職場進化中
10會員
143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俠客斐恩, 一個 | #非典型HR, 斜槓 | #職涯教練 X 國際生涯諮詢師。 目前跟朋友在進行"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 2025百人職涯陪伴計畫"。 職場一直在轉變,所以我們也必須持續進化。 在這裡紀錄的,是我跟朋友們在工作職場上的故事,以及我感興趣的事。歡迎三不五時過來看看~
2025/11/10
職場修練日誌|#167篇 今天想說一位好朋友的故事。 她有個很清楚的夢想藍圖,認真地去追,最後也真的走到了她想去的地方。因為工作,她踏過世界好幾個角落——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那份視野,讓她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活得像「當地人」。 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爸爸早早離世,媽媽忙著賺錢養四個小孩。那
Thumbnail
2025/11/10
職場修練日誌|#167篇 今天想說一位好朋友的故事。 她有個很清楚的夢想藍圖,認真地去追,最後也真的走到了她想去的地方。因為工作,她踏過世界好幾個角落——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那份視野,讓她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活得像「當地人」。 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爸爸早早離世,媽媽忙著賺錢養四個小孩。那
Thumbnail
2025/11/03
職場修煉日誌|主題標籤#163篇 在我的活動裡,最近越來越多朋友,會把他身邊的人介紹過來。 每一次的走進與坐下,其實都藏著一個「還在找出口的人生」。 這一篇的故事主角,是一位關於做影像的朋友。 他說:「我好像越做越不快樂。」 他大學念外文,後來因緣際會進入影視圈, 在電視台做節目五、六年
Thumbnail
2025/11/03
職場修煉日誌|主題標籤#163篇 在我的活動裡,最近越來越多朋友,會把他身邊的人介紹過來。 每一次的走進與坐下,其實都藏著一個「還在找出口的人生」。 這一篇的故事主角,是一位關於做影像的朋友。 他說:「我好像越做越不快樂。」 他大學念外文,後來因緣際會進入影視圈, 在電視台做節目五、六年
Thumbnail
2025/11/02
職場修煉日誌|#162篇 最近認識了一位有點心急的朋友。 這位朋友一年前在荷蘭念完數位訓練研究所。畢業後,他留在當地,因為在那裡有他想共度生活的伴侶。只是現實有點難熬,沒有正式工作,就拿不到工作簽證,想留下來的願望,變成一場不斷試探邊界的等待。 於是,他先回到台灣,希望能從這裡找到一條「被派回
Thumbnail
2025/11/02
職場修煉日誌|#162篇 最近認識了一位有點心急的朋友。 這位朋友一年前在荷蘭念完數位訓練研究所。畢業後,他留在當地,因為在那裡有他想共度生活的伴侶。只是現實有點難熬,沒有正式工作,就拿不到工作簽證,想留下來的願望,變成一場不斷試探邊界的等待。 於是,他先回到台灣,希望能從這裡找到一條「被派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遊戲化設計中,「進度與成就」是最直觀也最常被使用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它源於人類內在對成長、進步與達成目標的渴望。當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克服挑戰並獲得成就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這種機制不僅存在於遊戲中,更深深影響著我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行為。
Thumbnail
在遊戲化設計中,「進度與成就」是最直觀也最常被使用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它源於人類內在對成長、進步與達成目標的渴望。當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克服挑戰並獲得成就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這種機制不僅存在於遊戲中,更深深影響著我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行為。
Thumbnail
我們以為忙就代表有價值,但事實上,你在忙的事,正在定義你是誰。 當注意力全放在瑣事上,你只是問題的回應者; 當聚焦重要的事與人,你才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角色不是職稱給的,而是你選擇的焦點塑造的。
Thumbnail
我們以為忙就代表有價值,但事實上,你在忙的事,正在定義你是誰。 當注意力全放在瑣事上,你只是問題的回應者; 當聚焦重要的事與人,你才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角色不是職稱給的,而是你選擇的焦點塑造的。
Thumbnail
HR部門的薪酬福利(C&B)與績效部門在每年第四季面臨諸多重大例行工作,包含:年度行事曆設定、法規遵循、獎金發放前置作業、績效評核,以及針對即將實施的育嬰留停新制的準備
Thumbnail
HR部門的薪酬福利(C&B)與績效部門在每年第四季面臨諸多重大例行工作,包含:年度行事曆設定、法規遵循、獎金發放前置作業、績效評核,以及針對即將實施的育嬰留停新制的準備
Thumbnail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早上打開筆記本,滿懷期待地寫下今天的待辦清單, 但到了晚上,一看那一長串未打勾的項目, 心裡只剩下「我是不是又什麼都沒做好?」的懊惱。 待辦清單原本是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的工具,卻常常在無形中變成壓力的來源。
Thumbnail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早上打開筆記本,滿懷期待地寫下今天的待辦清單, 但到了晚上,一看那一長串未打勾的項目, 心裡只剩下「我是不是又什麼都沒做好?」的懊惱。 待辦清單原本是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的工具,卻常常在無形中變成壓力的來源。
Thumbnail
東海大學牧場生乳保久乳採用臺灣A級純生乳,100%純生乳製成,不添加奶粉、香料、防腐劑,經UHT超高溫瞬間滅菌,常溫保存,方便攜帶。富含優質蛋白質、鈣質等營養,口感滑順香濃,適合全齡飲用,是忙碌現代人的營養好選擇。
Thumbnail
東海大學牧場生乳保久乳採用臺灣A級純生乳,100%純生乳製成,不添加奶粉、香料、防腐劑,經UHT超高溫瞬間滅菌,常溫保存,方便攜帶。富含優質蛋白質、鈣質等營養,口感滑順香濃,適合全齡飲用,是忙碌現代人的營養好選擇。
Thumbnail
我們常常拚命努力,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失敗,而是「沒有方向地忙碌」。前可口可樂總裁 Brian Dyson 提醒我們:工作是橡皮球,掉了還能回來,但家庭、健康、朋友與心靈卻是玻璃球,一旦失去便難以挽回。金錢固然重要,但研究顯示收入超過一定門檻後,幸福感提升有限。
Thumbnail
我們常常拚命努力,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失敗,而是「沒有方向地忙碌」。前可口可樂總裁 Brian Dyson 提醒我們:工作是橡皮球,掉了還能回來,但家庭、健康、朋友與心靈卻是玻璃球,一旦失去便難以挽回。金錢固然重要,但研究顯示收入超過一定門檻後,幸福感提升有限。
Thumbnail
用 AI 優化每日待辦清單:5 招讓你從忙碌中找回節奏 每天都在寫待辦清單,卻總覺得永遠做不完? 我以前也是這樣:清單越寫越長,越看越焦慮,最後乾脆不看。 直到我開始用 AI 幫我處理這些雜亂資訊,才真正找回行動的節奏。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為什麼你總是列了卻做不完,還有怎麼用 ChatGPT
Thumbnail
用 AI 優化每日待辦清單:5 招讓你從忙碌中找回節奏 每天都在寫待辦清單,卻總覺得永遠做不完? 我以前也是這樣:清單越寫越長,越看越焦慮,最後乾脆不看。 直到我開始用 AI 幫我處理這些雜亂資訊,才真正找回行動的節奏。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為什麼你總是列了卻做不完,還有怎麼用 ChatGPT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相信自己就能做到」,但光是相信,真的足夠嗎?有時候,我們會盲目相信錯誤的資訊、不考慮風險,或覺得命運決定一切,這些信念可能讓我們陷入困境。真正有力量的相信,應該能推動我們行動,幫助我們面對挑戰、相信努力的價值,並在過程中累積改變。本文將讓你學會如何把信念變成行動,真正改變人生。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相信自己就能做到」,但光是相信,真的足夠嗎?有時候,我們會盲目相信錯誤的資訊、不考慮風險,或覺得命運決定一切,這些信念可能讓我們陷入困境。真正有力量的相信,應該能推動我們行動,幫助我們面對挑戰、相信努力的價值,並在過程中累積改變。本文將讓你學會如何把信念變成行動,真正改變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