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修煉日誌|主題標籤#163篇
在我的活動裡,最近越來越多朋友,會把他身邊的人介紹過來。
每一次的走進與坐下,其實都藏著一個「還在找出口的人生」。這一篇的故事主角,是一位關於做影像的朋友。
他說:「我好像越做越不快樂。」
他大學念外文,後來因緣際會進入影視圈,
在電視台做節目五、六年,那段時間讓他工作的很快樂。
後來有朋友邀他進入影像修復的世界,做了一段時間的影片修復後,因緣際會下轉到了宗教性單位做影像記錄,
他以為只是換個場景繼續拍片,
沒想到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他面對的是一群神學博士。
對方講「神學詮釋」,他講「畫面節奏」;
對方說「真理不可變」,他說「剪接要有流動感」。
每一次開會都像是不同星球的人在溝通,雖然在說話與交流,但總感覺聽不懂,他聽不懂對方,而對方也聽不懂他。
最後,他只剩下疲倦與懷疑——
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
聽到這裡,我笑了笑,跟他說起我以前當 PM 的經驗。
那時候要和幾位頂大的生化博士談技術轉移。
老實說,我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
幸好有個生化背景的同事當「橋樑」,幫我們翻譯兩邊的語言。
我那時真正體會到——
我們需要翻譯機,讓彼此聽懂彼此的語言。
於是我對他說:
「要學會向外求救。不論是什麼問題,都會有資源可以解決的。」
去找到一位能翻譯的人,
同時試著學會對方習慣的語彙,
那會是打開合作大門的第一把鑰匙。
求救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聰明。
當你願意找人幫忙、願意去學對方的語言,
你就在練習一種更成熟的合作力。
我也請他想一想:
五年後、十年後,
你希望別人怎麼介紹你?
你是記錄者?創作者?
還是影像與現實之間的轉譯者?
當你能說出口:
「我是__,我透過影像____。」
當這句話清晰了,方向就會浮現。
你會知道這段路是暫時的練習場,
還是你真正想走的軌道。
職涯不是急著離開一個地方,
而是看見自己究竟想抵達哪裡。
他靜靜聽著,點了點頭。
我看到他眼裡重新亮起的那一點光——
那是「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才有的光。
影像從來不只是一個職業,
它是他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他後來告訴我們,這句話讓他印象最深刻:
「要向外求救,不論是什麼問題,都會有資源可以解決的。」
我們在職場上常以為,成長就是要撐。
但很多時候,成長的開始,是在願意求救的那一刻。
因為當你懂得向外求救,路就不再那麼難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