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則在 AI 圈超級震撼的消息——Meta 的首席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被爆出打算離開公司,自己開一家「世界模型(World Models)」新創。這不只是單純的離職,而可能會改寫整個 AI 研究與商業化的節奏。
讀完這篇,你會知道:- LeCun 想做的「世界模型」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他會選在這個時候離開 Meta?
- 這背後牽扯到的「研究派 vs. 產品派」矛盾
- 以及這件事對整個 AI 生態的潛在影響
🚀 LeCun 為什麼離開?他要做什麼?
根據《金融時報》(FT)與 TechCrunch 在 11/11 的報導,LeCun 已開始和投資人接觸,計畫創辦一家以「世界模型」為核心的新創公司。
這個「世界模型」不是什麼神祕名詞,其實就是他多年倡議的概念——讓 AI 學會理解世界,而不只是模仿語言。
他主張的 JEPA(Joint Embedding Predictive Architecture)架構,就是希望讓 AI 透過觀察影片、互動資料,學會「預測下一步」,進而能規劃、推理、行動。
簡單講,現在的 ChatGPT 是靠「背語料學說話」,而世界模型是「學會觀察世界再行動」——有點像差別在模仿 vs. 理解。
Meta 其實早就投入這一塊,像 V-JEPA 和 V-JEPA 2 就是這條路線的具體成果。只是這些研究進展慢、短期看不到商業回報,而 Meta 近年又被外界逼著要推出更多能賺錢的 AI 產品,讓研究派的 LeCun 顯然感受到壓力。
所以他乾脆選擇創業,用自己的方式走到底。
🧭 從「貓都不如」到 V-JEPA 2 的誕生
讓我們照時間軸快速回顧這段演變 👇
- 2023–2024:LeCun 開始頻繁批評 LLM(大型語言模型) 他說現在的 AI「連貓都不如 🐱」,因為它只會模仿文字,沒有常識、也無法理解世界。
- 2024/2:Meta 發表 V-JEPA 這是 LeCun 世界模型的第一步——讓模型在「抽象表徵空間」預測影片內容,而不是像素級別重建。
- 2025/6:V-JEPA 2 發布 結合更大規模影片資料與互動軌跡,讓模型更懂「預測與規劃」。這讓外界開始相信世界模型真的能落地。
- 2025/6–8:Meta 成立 MSL(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公司整合多個 AI 團隊,開始更聚焦於產品開發。這同時也讓 LeCun 所在的研究部門(FAIR)角色被削弱。
- 2025/10–11:LeCun 傳出離職創業消息 根據 FT 與 TechCrunch,LeCun 已與投資人接洽,準備自立門戶。時間點落在 11/11 晚間(台北時間)。
這整段歷程,幾乎就像一部「研究理想 vs. 商業現實」的紀錄片。
🧠 世界模型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要創業來做?
1️⃣ 世界模型想解的問題
現在的 LLM 雖然超強,但它們是靠語料堆出來的,對世界的物理規則、時間連貫、因果關係都沒概念。
LeCun 的世界模型理論希望 AI 能「在腦中模擬現實」,就像人類預測球往哪裡飛、或下一秒該閃哪邊。這才是真正的「理解」而非「背書」。
2️⃣ 為什麼要創業而不是在 Meta 做?
很現實的原因是:世界模型的研究太燒錢又看不到短期回報🔥。
在大公司,算力和預算都優先給能快速產品化的專案,像聊天機器人或影像生成模型。 而世界模型需要長時間收集影片、互動資料,還要重建新的評測方式(不是看 BLEU、而是能不能預測未來的場景),這對商業單位來說太慢。 所以 LeCun 想自己開公司,把這條「長期但關鍵」的路走完。
3️⃣ 開源哲學與人才吸引力
LeCun 一直是開源派代表,他認為AI 進步應該公開透明。
Llama、JEPA 的研究都走這條路。他的新創如果延續這風格,可能會變成「開源世界模型」的旗艦公司,吸引學界與工程師共同參與。
4️⃣ 實際應用在哪?
短期內不會出現在你手機上 😂
世界模型的潛在應用在 機器人、自駕、產線自動化、物流調度、虛擬模擬環境 等領域。
這些地方都需要 AI 能「預測未來、理解物理」,而不只是「回答問題」。 未來也許會走向具身智能(embodied AI),讓 AI 不只是說話,而是「會行動」。
🔍 總結:這不是內鬥,而是生態的分工演化
LeCun 的這一步,其實象徵著一件健康的事:AI 產業正在開始「分工」。
- LLM 派:繼續在語言與知識服務上滾動成長(像 ChatGPT、Claude)。
- 世界模型派:專注在感知、推理、行動這條新路上。
Meta 雖然短期內可能被外界質疑「人才流失」,但長期來看,這也許能形成「大公司負責應用,新創負責探索」的正向循環。
投資人接下來應該會盯三件事 👇
- LeCun 的團隊會聚焦在哪個應用(例如機器人、模擬環境?)
- 能不能在「影片+互動軌跡」資料上建立新的生態?
- 新創是否延續開源路線?這會決定社群接受度與合作能量。
最後,這則新聞目前仍屬「高可信度但未正式確認」,但從 Meta 的整體節奏來看,這一步非常合理。
如果你對這類話題有興趣,歡迎追蹤我 Mech Muse 🧑💻,我之後會持續更新。
點個愛心 ❤️、收藏這篇,讓我們一起見證 AI 從「聊天」進化到「思考與行動」的下一章!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