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會課的時候,我們在一開始就設定目標:會考。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件事?因為目前國中所有學科中,社會科是學校老師教學重點與會考落差最大的科目;此外,在108課綱上路之後,國中社會科(地理/歷史/公民)每科一周只剩下一節課,如果再扣除國定假日、災防假、學校活動,實際上社會科一周可以運用的時間不到一節課,在這樣的狀況下,社會科成為學校最趕課的科目也就理所當然。
縱然如此,但一旦看到學校的講義、小考卷甚至是段考卷,不難發現老師出題方向仍是在課本中打轉。要先區隔這點,我們必須先了解對於學校老師而言,掌握課本的「基本概念」是最基礎的需求,但這些更像是「記憶點」,而且不少已經是在課綱中拿掉的重點。但老師囿於過去的教學慣性,他們在上課時已經自成的一套邏輯,要從中抽走實在難上加難,因此不難看到教學現場老師一邊趕課、一邊抱怨時間不夠,但有許多內容卻不是會考的重點,只是老師教學舞台過程中的必要展現。
面對這樣的教學現場的挑戰,我們仍希望可以平衡會考與段考的需求,這樣的願望會不會太過奢侈?從務實面而言,我會建議同學們將學校老師教的那些不屬於課綱範圍的內容當成補充資訊,你能多讀就是你多得到的,沒記下來,真的也沒關係,因為會考的重點是「理解、應用、分析」而不是純粹記憶點的背誦。
我們從教學現場大多數老師選的版本,就能知道老師們在小卷或段考的出題範圍仍舊仰賴出版社題庫是多數現象,當然,也有學校已經逐漸在嘗試素養命題,但這過程仍需要不少時間。
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更聰明地看待段考與會考的「關聯性」。
學校的段考,尤其在依賴題庫的狀況下,它所檢驗的,偏重在「知識點的精熟」與「記憶」。這並不是說段考不重要,事實上,它具有「連結性」——段考所考的「基本概念」,是通往會考的「地基」。地基不穩,我們很難在上面談論後續的應用。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精熟基本概念」只是學習的起點,而「活用這些概念」才是會考的終點。
這就是我們要設定的學習目標:不只是為了應付眼前的段考,更是為了培養未來能帶走的能力。平衡兩者的關鍵,不是在兩者間痛苦取捨,而是要「升級」我們的學習方式:用會考的規格,來學習段考的範圍。 那麼,你該如何檢視自己,是否具備了會考所強調的「理解」、「應用」與「分析」能力?
在你讀完一個單元、準備段考的過程中,請試著用這三個層次來問自己:
- 檢視「理解」:「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或公民概念的『定義』,解釋給同學聽?」如果你的說明,不再是照本宣科,代表你真的「懂了」。
- 檢視「應用」:「我能不能在今天的新聞裡、或生活中,找到對應這個概念的實例?」例如,學到「供需法則」,能不能用它來解釋演唱會門票的價格?
- 檢視「分析」:「我能不能看出這份圖表想傳達的『趨勢』?」「我能不能比較兩者(例如:清領前期與後期的貿易差異)之間的『關聯』或『轉變』?」
當你開始用這幾個問題來學習,你會發現,學校段考的「基本分」你依舊能掌握,因為你已經透徹「理解」了那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你正一步步培養會考真正需要的核心能力。這條路需要練習,但這才是通往活用知識的真正捷徑。
我們深知,從「記憶」轉向「活用」的過程需要時間與引導。如果同學或家長們在學習路上,對於如何準備社會科、時間分配,或本文提到的策略有任何疑問,都歡迎隨時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