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不同階段,我也一直在調整自己的策略。我發現,如果方法對了,不只可以更簡單,更快速,也可以更有效率地把一篇內容或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像我自己常常會把腦中的想法「傾倒」出來,不管是透過文字或聲音。每次這樣做,都會在過程中發現新的收穫、新的洞察,甚至挖到一些「寶藏」。
有時候,這樣的輸出也會讓我轉念,找到新的做法。我一直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後來就發現,其實文字是最簡單的記錄方式。它不一定是每個人覺得最快速的,但它確實是一個很簡單、很乾淨的策略。所以我開始覺得,寫部落格、用部落格式的記錄方式,是很適合我的。
在人與人的互動裡,我也常覺得每個人都像是一面鏡子,尤其是越親近的人,像伴侶。你怎麼跟伴侶相處,某種程度就是你怎麼跟自己相處。透過互動,我更認識自己:我在意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昨天剛好和一位以前的同事聊天,他突然傳訊息給我,說因為我的影響,他到現在還持續在學習和閱讀。對我來說,閱讀早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是我充電的方式之一。我最近也常在 IG Story 上用英文分享,算是練習英文、也記錄生活裡的大小事。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閱讀書是習慣,但「閱讀新聞」卻一直不是。所以我想開始建立每天五到十分鐘看新聞的習慣。
目前我打算用 Google News。App 很方便,可以快速看到國內外的新聞,也能更自然地累積資訊與靈感。
除此之外,我最近也意識到一個重要的點:
你要非常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要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當你把這兩件事釐清之後,你就能開始擬定屬於你的「每日行為確認表」。透過每天執行、每天堅持,去累積能力、養成習慣,而這些能力與習慣會帶你走向你想要的結果,也讓你越來越接近你想成為的人。
我們不是要一夜之間爆炸性成長,因為大部分的成果都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所以我常透過這樣的方式跟自己對話,更認識自己想要成為誰。
最近我看到韓國天王 Rain 的影片,也看到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還有 Elon Musk 這些人。他們的影響力、狀態、事業都非常強大、迷人。如果能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那當然很厲害。而像 Tony Robbins、Dan Martell 也給我很多啟發。Tony 已經六十多歲,還在演講、寫書、錄 Podcast、辦活動,那種能量真的很驚人。
Dan Martell 的內容我也很喜歡,尤其是訪談版本。我發現自己比較偏好真實、不看稿的分享,而不是高度製作過、腳本化的影片。我更喜歡看到一個人「真實的狀態」,而不是完美包裝後的版本。因為很多人 YouTube 很專業,但一到訪談就露出差距;反之,真實的訪談更能看懂一個人的底。
AI 也是最近大家討論很多的主題。怎麼用 AI 提升生產力、效率、收入,我也在研究。昨天我有加入一個 SORA 的群組,它可以生成 15 秒類電影感的影片,把你的臉、聲音也放進去。但後來我又退出了,因為我更喜歡「真實的呈現」。AI 是工具,但我還是偏好越簡單越真實的紀錄方式。而文字加上 AI 校正,就已經很快、很夠用了。
我還在尋找自己,而結果也很明確:
我希望建立穩定的財務、債務自由、備用金充足,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從容應對。我正在往這個方向前進,過程中也有很多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並清楚知道該如何一步一步地讓自己往上提升。
財務自由過去大家都說:
被動收入大於開銷,你就自由了。
但我後來發現,那些厲害的創業家是:
被動收入大於開銷之後,仍然投入自己的事業,在過程中找到更多喜悅與成就。
這讓我意識到,持續成長才是真正的重點。
最後,我認為提升自己(外在與內在)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找到一個你愛、也愛你的人,你該做的就是:
提高標準(Higher Standard)。
讓他在「下一輩子」都還願意嫁給你一次。這句話是我從一場演講中聽到的,非常震撼。
一切還是回到最核心: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想達成什麼目標?
當你清楚答案,每天實踐你的「每日行為表」,未來自然會越走越明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