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過在心情鬱悶、人在低谷裡時,常常問自己:

為什麼我活到今日,讓自己的生活亂成一團?
為什麼我找不到想做的事、沒有熱情,也看不到未來的方向?
近日一直在看探索人生之類的書,就又溫習了這本《讓天賦自由》。給了我一個很直接的解釋——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與社會框架,是一種溫水煮青蛙,而你不知不覺已被壓抑的滾瓜爛熟。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熱情」「沒有方向」
但其實不是你沒有,而是你的天賦、你的偏好、你的天然強項從小就被壓抑著。
1.高學歷就是聰明嗎?
天賦,是潛藏的一種聰明方式。
其實不只是智力測驗或成績能量化的數字而已。
它可能是你對顏色的敏感、音樂的節奏感、身體的律動、觀察力、邏輯力、耐心……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
可惜的是,在我們的升學體制下,學業成績似乎成了衡量優劣、成敗的唯一標準。
其他像人格發展、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創造力,反而被忽略了。

事實上,我們的智力並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它可能只代表你在數字、語言或邏輯上的能力可以被測量,但創意、溝通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作力,這些同樣重要的才華,卻沒有簡單的工具可以量化。
我們常習慣用智力來判斷一個人聰不聰明,好像只要分數高,就能做得完美。但現實中,那些分數很高的人,也可能在團隊合作或生活實務上遇到困難。反過來,有些不擅長考試的人,卻能在藝術創作、社交互動或創新解決問題上展現出非凡的能力。
所以,比起問「你有多聰明」,更值得思考的是:「你擅長用什麼方式展現自己的聰明?」每個人的智慧都有獨特的樣子,只是還等著被發現。
2. 教育系統教你的是「標準答案」,不是發現自我天賦
從小學開始,我們被訓練的是:
照課本念、考出分數、不要出錯、不要太有個性、不要太突出、也不要太落後
這種系統會讓人漸漸失去對某件事的熱情、 對自己擅長什麼的敏感度
久了,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東西「能讓你活起來」。
讓你更透測了解自己的天賦系統:點擊我
3. 社會期待你變成「好用的人」,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台灣的工作環境對年輕人投放的訊號是:
去找穩定工作、最好跟別人一樣、不要太有創造力、太冒險、太特別
你的價值=你的薪水
當你的人生被這些規則綁住時,你會自然變成:
「我應該某種樣子」的人,而不是「我是誰」的人。
結果就是──你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哪裡。
《讓天賦自由》最大的重點就是:
每個人一生中真正擅長的其實只有 2〜4 件事。
但我們被社會逼著:
每件事都要勉強、每件事都要硬練。
結果大腦會變成:
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生活像一灘泥、熱情像被抽乾
不是你沒有天賦,是你太久沒有用到天賦了。
4. 隱形的科目等級
在學校裡,不只是考試分數會被比較,科目之間其實也有一種「隱形的排名」。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人得了數學競賽獎狀,大家都覺得他很聰明。可旁邊那個畫出精彩漫畫、寫出有趣短篇故事的同學,卻常被忽略,甚至被老師提醒「少畫,多念書」。那時候我才發現,好像創意、表達、動手能力這些天賦,天生就不被重視。
看看課表就知道,數理、語文占了大部分時間,音樂、美術、手作課卻少得可憐,甚至還會因為升學壓力被拿來考試。很多孩子的特長還沒發芽,就被教育系統默默壓縮、壓制了。
5. 科系≠人生

升學制度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大家普遍相信「選什麼科系,就決定了你的人生」。填志願就像擲骰子,好像人生的結果完全靠一次選擇。
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身邊有同學念了法律,卻成了咖啡店老闆;有人念了生物,最後跑去做旅遊企劃;還有藝術系畢業生,靠手作攤位養活自己,甚至有人轉行做軟體工程師。科系只是學習工具,並不代表未來必然的工作。
只要還抱著「科系=職業」的思維,升學壓力就會一直存在,教育也很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天賦。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強項,而不是只看分數或排名。
讀完《讓天賦自由》,我才真正明白,找到自己的天命,其實最重要的不是技巧,也不是知識,而是態度。你的態度決定你看世界的方式:同樣的事情,有人覺得是障礙,有人卻能看到機會;同樣的挑戰,有人退縮,有人勇敢踏出舒適圈。
書裡提到,很多人把成功歸功於幸運,把不順利怪罪環境。但我覺得,幸運其實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你先行動了,機會才會出現。
我以前聽過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現在我換個說法:當你找到真正熱愛的方向,努力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動力。熱情本身,就是最好的燃料,讓你一路前行而不覺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