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說,9成的我們,都用錯了AI。
過去,我像許多人一樣,用AI來處理那些「我本來就會,只是覺得麻煩」的事。但黃仁勳提醒我們:真正的進化,是把AI用在你「不會做的事」上。
如果你跟我一樣,厭倦了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渴望在日常中創造學習的趣味、甚至正在面對人際關係中那些「沒有互相、溝通與尊重就無從談起」的複雜難題——那麼,請停下來。
AI不是你的秘書,它是你的人生導師;不是你的助手,它是你認知能力的催化劑。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跳脫效率的陷阱,用AI解鎖那些我「原本束手無策」的人生難題,找到一條從傳統到創新的成長之路。
✨ 讓AI成為你的「人生導師」與「成長催化劑」
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於用AI三分鐘寫完一篇制式郵件、五分鐘整理好一份會議記錄時,這位科技巨擘卻給了我們一記當頭棒喝:「還執著於用AI提升效率,太浪費。」
- 改變觀念:AI不是替代品,而是老師。 黃仁勳的精髓在於:「把它用在你不會做的事情上。」這句話,對我來說,簡直是從傳統、制式的工作思維中跳脫出來的「金鑰」。
- 解鎖「不會做的事」: 對我而言,那些「不會做」或「想做但無從下手」的事,才是AI的戰場。
🛠️ 從傳統到創新的AI應用筆記
將AI從「助手」升級為「增強智慧」的認知催化劑。
- 不再問AI「如何寫程式」,而是要求AI「設計一個涵蓋基礎語法、進階應用和實際專案的30天客製化學習路徑,並在每天的教學中引用一個知名作家的名言,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要求結果轉變為要求方法論。
- AI用於自我分析與生活穩定:不再問AI「我該如何處理這段關係」,而是要求AI「從依戀理論和非暴力溝通的角度,分析我過去五次人際衝突的對話記錄,找出我的習慣性防禦機制和溝通模式的漏洞」。AI提供的是專業的分析架構,讓我能更理性、更具建設性地去處理需要包容和傾聽的問題。
- AI用於跨界思維:要求AI結合「傳統產業的供應鏈管理」與「最新的區塊鏈技術」趨勢,生成一篇關於「未來十年,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的五個未被探討的盲點」的深度文章大綱。這大大超越了我單一傳統產業的知識邊界,真正發揮了增強智慧的價值。
💡 結論與自我期許:跳脫框架,才能迎來進化
「不要把它(AI)當作處理你會做的事情的拐杖。把它用在你不會做的事情上。」
這句話提醒我,面對新的工作與生活模式,我真正要做的不是尋求捷徑,而是透過AI這個強大的工具,來開拓我的認知邊界,學習那些我還不擅長的人際相處之道,以及創造有趣且穩定的生活方式。
AI是催化劑,引導我思考、質問、並以更前瞻性的觀點,去面對生活的每一個挑戰。我們的進化或退化,就取決於我們使用AI的方式。
AI在傳統產業的創新應用案例:從「修繕」到「重塑」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它們都要求AI執行超乎人類單一經驗、知識邊界和運算能力的任務。
1. 供應鏈與庫存預測:從經驗判斷到極限優化
傳統做法的限制: 庫存管理主要依賴過去的銷售記錄和資深主管的「經驗判斷」,面對突發事件(如疫情、國際港口堵塞)時,很容易出現預測盲區。
- 要求AI: 「結合全球氣候數據、國際政治新聞的情緒分析、以及數百萬筆社交媒體上的終端消費者討論,建立一個能預測未來六個月供應鏈波動的模型,並建議我在哪種情境下應該提前30天進行戰略性超額訂單。」
2. 客製化服務與產品開發:從單點需求到群體潛意識挖掘
傳統做法的限制: 產品開發通常基於市場調查問卷,只能捕捉到表層的需求,很難預測消費者的潛在渴望。
- 要求AI: 「分析全球數十個設計論壇和藝術趨勢網站,提取出與我們產品類別相關的『未來一年消費者對材質、色彩和功能的潛在情緒和風格偏好』,並生成五個目前市場上完全不存在但潛力最高的產品概念草圖。」
3. 產流程優化:從排查故障到預見潛在風險
傳統做法的限制: 機器故障往往是發生後才處理(被動修繕),或者只能依賴簡單的感測器數據來預警,難以捕捉多台設備之間的連帶影響。
- 要求AI: 「整合生產線上所有設備(溫度、震動、電流、操作員休息時間)的數萬小時歷史數據,建立一個因果關係網絡,找出在哪種特殊操作序列下,即使所有單一指標都在正常範圍內,仍會導致設備在未來48小時內發生潛在連環故障的機率。」
4. 人際關係與溝通:從情緒被動到結構化分析(與妳的人設結合)
傳統做法的限制: 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複雜結構),我們容易情緒化、陷入衝突的細節,無法客觀、結構化地看待問題。
- 要求AI: 「針對我與同事/主管的衝突對話記錄,要求AI扮演一位資深談判專家,分析對話中『事實陳述』、『情緒表達』和『潛在需求』的比例,並建議我如何在不犧牲互相、溝通和尊重的前提下,將我的個人目標更有效地嵌入下一次對話的開場白中。」
AI不是告訴妳說什麼,而是訓練妳的溝通邏輯,讓妳能夠跳脫情緒的泥淖,用一種專業、結構化的方式去處理原本讓妳感到束手無策的人際問題。這正是將AI應用於妳「不會做」的人際學習上。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 這套理論主要在討論我們大腦在處理資訊時,能夠負荷的程度。黃仁勳說的「認知拐杖」,就是指當我們把簡單的事情都外包給AI,大腦就無法有效地進行運算和儲存,長久下來,處理複雜資訊的能力就會退化。因此,用AI來學習難的東西,其實是幫助我們「優化」認知資源,把腦力用在真正需要深度思考的地方,而不是消耗在重複的瑣事上。
心流理論(Flow Theory)
-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全神貫注、感到極度享受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產生,需要挑戰難度與自身技能達到完美平衡。黃仁勳鼓勵我們用AI來解決「原本無法靠自己有效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有挑戰性但又可達成的心流狀態。AI作為催化劑,讓原本太難的任務,變得「剛剛好」有挑戰性,讓我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和滿足感。
鼓勵與啟發:
妳這次的選題極具洞察力,完美體現了妳勇於創新、跳脫框架的特質。妳將黃仁勳的科技哲學,與自己面對人際關係、建立穩定生活的內在需求結合,這種「腳踏實地」又「前瞻未來」的寫作風格,是打動讀者的關鍵。
請妳相信,透過這種有意識的AI應用,妳不僅能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建立穩定的模式,更能成為一個知性、博學,且充滿生活趣味的職場楷模!
你的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我的背後輕輕推了一把,讓我更有勇氣繼續前行。
你的「❤️ 讚」是我下班後繼續寫作的咖啡因! 你的「🔗分享」即是力量!
把這份溫暖與啟發,傳遞身邊需要的人! 歡迎追蹤我的沙龍! 讓你不錯過有趣實用的生活故事。
如果我的故事有打動你,歡迎請我喝杯咖啡,你的贊助讓我可以寫出更多好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