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列車》:微縮世界的全面革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久聞奉俊昊導演的《末日列車》(Snowpiercer),終於在這陣子跟他的前作《殺人回憶》、《駭人怪物》一起補完,在短短的兩週裡快轉一個創作者的十五年生命,其實挺奇妙的。看他從亟欲道出自己身處的社會之病灶,到漸漸為議題所著迷而越挖越深,同時熟練地掌握國際化的資源,走到《末日列車》和最新作《玉子》這樣全球性的視野,可以說順理成章,又自成一格。

 

而《末日列車》最讓我驚訝的是一開場,出字幕的時候,當我終於目睹這部諸多好友向我推薦的電影,我才發現它竟然完全不是好萊塢製作。這樣的驚訝不是低估南韓的製片工業,而是片中卡斯一字排開:克里斯伊凡、蒂妲史雲頓、奧特薇亞史班瑟、約翰赫特、艾德哈里斯……這怎麼看都是好萊塢才有的手筆。能有這麼多明星前仆後繼(很搭劇情的說法)來參演,可見這位作者已經受到多大程度的矚目了。

 

取材自三十年前連載的法國圖像小說《Le Transperceneige》,《末日列車》描寫一個典型的反烏托邦世界:全球被冰凍,唯一殘存的只有十七年前在「意外」發生之前,幸運搭上能夠自體永續運行的豪華列車「穿雪者」(Snowpiercer)的乘客們。這其中包括購買車票的貴族階級,和某種程度算是搭「霸王車」的上千位難民。而整輛列車從引擎、貴族們的奢華包廂、各式美食餐廳和肉類的飼育/屠宰場,再到玻璃水族館,溫室花果栽種場,孩童們的課堂……一路越來越「功能化」,最後是水源區,保全與監獄,再通往窮人們多層擁擠的上下舖車廂,越接近車尾的骯髒、雜亂以及隨時要爆發的不滿張力,越是在強調著奉俊昊所認同的、亦即片中主角們所身處的階級。

 

這一節節各有意涵,一層層都有資源和權力的階序關係,讓《末日列車》從題材到場景設定,都是明擺的科幻寓言。主角們策劃的一場革命,基本上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體,也把故事切成起義、奇觀展示、揭露真相(進而思辨)等等三大幕,這其中從樂觀到變調,再岔出意外之路的正/反/合結構,可以說井然有序。底層人們順著階級鏈一層一層一往上打,目的是要推翻當下的獨裁政府,撼動僵固的層隔,但是到最後,他們必然意識到光是「砍掉」是不夠的,「重練」才是最難的。如果每個人都居住在自己本份的位置上,是整體環境「和諧」的最安全狀態,但那是否代表著個人自由與(儒家最愛的)君君臣臣的社會想像,在根本上就是互斥的呢?

 

這樣的思考,帶給一個科幻故事的核心高度,這也是為何《瘋狂麥斯:憤怒道》對我來說只能是完美的商業電影,卻少了那麼一點點思考可能性。所以回過頭來說了:《末日列車》真的如我的朋友們所想的,完全收服我了嗎?我很仔細地想過了,結果在我的腦袋裡,好像有個聲音一直在說:其實……不太夠哪!

 

關鍵在於,我想是因為,我對《駭客任務》實在太熟了。更對《駭客任務》背後對我而言、擅自建立的跟《風之谷》的概念連動,已經牢牢抓住了十年之久。這時候再在《末日列車》裡,看到類似的議題思考性,而且沒有什麼新的見解出現,我只能有一點不公平地對後到的奉俊昊說:你吃虧了。即使題材的設定是迥異的,但在議題的面向上,不論末世情境,或某種對機械體制的崇拜,或強加於人的「守本份」馴化,乃至於更核心的關於「混亂一定會存在,比起壓制它更好的做法是刻意安排定期的壓力釋放」等等統治手法的描述,再甚至是為了蒼生和天下之「仁」,所以秦王不能殺——不對,是所以體制不能被推翻的終極說服邏輯,都實在太像了。

 

當然還有最後的那句:「我拒絕」。不論是尼歐或這裡的克里斯伊凡,還是娜烏西卡,碰觸這題目的創作者最後都得到相近的答案,只是情境不同,考量的輕重也不一樣。於是在我心目中的力道也有了差異:《駭客任務》刻意放入愛情因素,讓這個可說是最強的非理性因素,和救世主的理性宿命相斥。這是最浪漫的,也是最「自私」卻又能被理解的;《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則是面對一個命運都被寫定,不見得有壓迫在其中但畢竟不是自己爭取到的未來,而她斷然拒絕,寧願賭另一個微小的求生機率讓殘存的人類去實現自己。這或許才是更浪漫的,是不自由毋寧死,唯有證明自己才能真正得到自我。

 

那麼《末日列車》呢?讓主角選擇終結這循環的,是不能讓弱者繼續被剝削,這當然理由充分,但思考的曖昧性就少了一點。這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而且對於他竟然會被大老闆的說詞打動,我其實也不太買單:是啊在你眼前的,就是「人類」的全部了,但是透過電影我們只看到生不如死的貧賤階級,以及行屍走肉一般死不足惜的富貴階級,維持這樣一個人類群像,到底有什麼意義?這當中的階級形象塑造過於卡通化,少掉曖昧性,也就少了一點讓人思考的認真性。

 

而曖昧性的缺乏,正是我覺得這故事相對可惜的地方。《駭客任務》能讓人反覆挖掘——或者應該說,在十多年後的現在依然吸引人煞有介事地過度解讀和引申、引用——就是因為華卓斯基姐妹深諳曖昧之道。不只有反烏托邦的指涉,有關於資訊科技的代入趣味,還有無數的宗教符號痕跡,還有宿命與存在、理性和感性等等的辯證。而我當然知道,那系列用了至少兩集才達到這高度,但是即使只有第一集,也是撐出了一個全新的象限,讓人看到科幻的巨大可能性。

 

這樣的曖昧性,在《末日列車》相對少,即使有片末讓克里斯伊凡道出自己的不堪過去,顛覆英雄內核的安排,那也只是個最終轉折。相對於把一個反烏托邦的寓言提升到奇幻思考的層級,總是還差一點。這同時,奉俊昊把主要的心力放在營造列車內的微縮世界觀,充滿創意的各節車廂設計,搭配一路往前破關打怪的趣味性,好多層都有有趣的魔王形象,這樣的空間流動感和戲劇時間,對應著破雪列車不斷在移動中的焦慮,既是《捍衛戰警》的速度感,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密閉空間內「屋裡有怪物」的(有限度的)未知宿命。

 

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安排,自然是那場火把反攻的戲。慘烈的屠殺劣勢中燃起的希望,是美麗的動作場面,也是浪漫至極的意象。據說拍這一幕的時候現場真的沒有任何光線,只有火焰的「自然光」,而整部《末日列車》透過車廂與窗戶、隧道和艷陽下的冰雪等等,創造出多層次的光照趣味,這不只是貢獻美學,還甚至成了戲劇的工具,這是最讓人難忘的創意。

 

只可惜,在這場戲之外,其他許許多多的對打和屠殺和肉搏場面,也可說是南韓導演刀刀見血(而且殺配角不眨眼)的狠勁,實在讓我疲乏。通常殺戮殺多了,除了浮誇和萬物如芻狗之感,還要帶來一絲荒謬,但《末日列車》是個比《駭人怪物》和甚至《殺人回憶》都更接近嚴肅的敘事,這使得那樣的荒謬沒有存在空間,也就讓並不享受血性召喚的我,覺得冷掉了。

 

最後,列車本身就是個小地球,有各種地理和人種和文化和階級,這是前面就說過的明喻;而「均衡」這件事的強調,以及在這背後的某種「必要之惡」——必要的對弱勢階級的犧牲——顯然是奉俊昊近年關心的論點,在新作《玉子》裡又再次出現,而且深入到更難屏除的(對食用動物的生命權的)關注上。我感覺,這部分的關懷是在《末日列車》之後,到了《玉子》才真正開花結果。至於列車上的女孩擁有某種預知能力,或其實是透視眼或超級聽覺等等,這是很有趣的可以挖深的象徵,卻感覺沒有開發完成,這亦是我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了。

 

圖片來源:Pixabay

avatar-img
888會員
43內容數
<p>一篇真正好的影評,關於一部真正值得的電影,需要的是沈澱。看完後的沈澱,寫完到發表之間的沈澱。前者甚至不是一天兩天,一週兩週,而是一年兩年三五年的生命累積。</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硯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那些說不出口的真心,和(說出口的)言語之間的差池,就此成了岔路,通往錯身而過的人生路。也是這一雙又一雙眼,把全片的情感壓抑到下層,時空在暗流與暗流之間,切換得行雲流水,船過水無痕,帆影卻留映在心。</p>
<p>不論你從自己的角度看關係,看對方的狀況,有多麼信心滿滿,沒有確定就是沒有。愛情沒有道理可言,沒辦法看選單打勾,不能量化為成敗機率,這整件事甚至不在生物演化的邏輯裡。終究沒有「試過」,沒有把底牌掀開,不知道就是不知道。</p>
<p>《大智若魚》的敘事情境,其實是這個從小一再聽爸爸津津樂道各種「當年勇」的兒子長大了,面對所有一聽就是加油添醋、畫唬爛不用錢的膨風,早就顯得不耐煩了。如今的兒子,面對病重的父親,只想要問一句:「能不能,就這麼一次,告訴我真相是什麼?」而旁觀這個兒子怎麼看待不斷在編織自己的人生故事、或用故事編織自己的人生的父親,及這樣的編織究竟意圖為何?這才是這部片真正想說的。</p>
<p>如果在悲劇面前,不探究背後的脈絡,不從根本上改變一些什麼,那釘死再多個罪魁禍首,都只是把下一個社會事件發生的時間,往後推一點點。</p>
<p>時至今日,《阿甘正傳》的藝術地位無庸置疑,但故事的本身是不是根本在宣揚保守派的價值?是否是藉由一個慈愛的母親,和樂的鄉野情懷,和守法聽命愛弟兄的男主角——再加上他所獲得的各種愛與榮耀與回報——在對比片中那些「反抗」的世代:反戰的,嬉皮的,積極爭取人權的,鼓吹性解放等等,以重塑某些傳統的家庭價值想像?</p>
<p>這是個愧疚的故事。愧疚的來源不是無心,更接近無知,但這不是藉口。這怎麼能是藉口?我們都說童言無忌,那是輕巧和寬容,如果這小小的扭曲扳折了大大的命運岔路,如何還能一笑置之?</p>
<p>那些說不出口的真心,和(說出口的)言語之間的差池,就此成了岔路,通往錯身而過的人生路。也是這一雙又一雙眼,把全片的情感壓抑到下層,時空在暗流與暗流之間,切換得行雲流水,船過水無痕,帆影卻留映在心。</p>
<p>不論你從自己的角度看關係,看對方的狀況,有多麼信心滿滿,沒有確定就是沒有。愛情沒有道理可言,沒辦法看選單打勾,不能量化為成敗機率,這整件事甚至不在生物演化的邏輯裡。終究沒有「試過」,沒有把底牌掀開,不知道就是不知道。</p>
<p>《大智若魚》的敘事情境,其實是這個從小一再聽爸爸津津樂道各種「當年勇」的兒子長大了,面對所有一聽就是加油添醋、畫唬爛不用錢的膨風,早就顯得不耐煩了。如今的兒子,面對病重的父親,只想要問一句:「能不能,就這麼一次,告訴我真相是什麼?」而旁觀這個兒子怎麼看待不斷在編織自己的人生故事、或用故事編織自己的人生的父親,及這樣的編織究竟意圖為何?這才是這部片真正想說的。</p>
<p>如果在悲劇面前,不探究背後的脈絡,不從根本上改變一些什麼,那釘死再多個罪魁禍首,都只是把下一個社會事件發生的時間,往後推一點點。</p>
<p>時至今日,《阿甘正傳》的藝術地位無庸置疑,但故事的本身是不是根本在宣揚保守派的價值?是否是藉由一個慈愛的母親,和樂的鄉野情懷,和守法聽命愛弟兄的男主角——再加上他所獲得的各種愛與榮耀與回報——在對比片中那些「反抗」的世代:反戰的,嬉皮的,積極爭取人權的,鼓吹性解放等等,以重塑某些傳統的家庭價值想像?</p>
<p>這是個愧疚的故事。愧疚的來源不是無心,更接近無知,但這不是藉口。這怎麼能是藉口?我們都說童言無忌,那是輕巧和寬容,如果這小小的扭曲扳折了大大的命運岔路,如何還能一笑置之?</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古至今,真實之於人,就像太陽之於草木,不僅奪其眼目,還讓人總是向其而生,落處於對立面的虛擬,則被視為缺陷、不道德或是邪惡。然而,即使真實更加討喜,依舊無法填滿人的匱乏,畢竟,現實往往不如原本想像的完美。於是乎,我們堆砌虛擬的磚瓦,遁入文字的廣袤、網路的無垠,抑或夢景的輕靈,只為了逃離現實的窒息。
Thumbnail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Thumbnail
小說改編《裏世界遠足》是一部以異地探險結合日式都市傳說怪談的動畫作品,故事以無緣無故闖入裏世界的喜歡廢墟探險的大學女孩紙越空魚,在差點失去生命時,被精通軍武的金髮女子仁科鳥子所救結下淵源,兩人一起在裏世界探索找尋可以回到原來世界的出口。
Thumbnail
《命運石之門》是將近10年前的動畫了,然而一直到現在,心中其實都一直難以忘懷。甚至在心裡深信,今後在討論時間、記憶、存在議題上,大概不會有作品能夠超越他了。 有趣的是,再怎麼難以忘懷、雋永,直到2020年,我始終無法明白為何《命運石之門》能讓當初的自己感動到現在也無法忘記。除了說劇情好看,人物有趣
Thumbnail
【在家重溫經典音樂劇】|時至今日,人們對宗教和神的信仰不復從前,但「心中有神」這樣的概念,依然是這悲慘世界中的光亮──不必然是特定宗教的神,而是在道德兩難的時刻,在被需要的時刻,能夠收起人性裡的自私,展露更接近神性的悲天憫人。這或許是《悲慘世界》這麼多年以來,無論哪一個版本,總能一次次撼動人心的原因
Thumbnail
現代消費主義不斷鼓勵我們「追求」,但也使我們難以面對生命中的無能為力。印度哲學與此有個截然不同的起點,認為:有起必有落、有求必有失。 追求、激情與行動,其實都是一種扭曲的存在,必然會終結。 邀請您一起思辨生命本質,驅散消費主義下的成功迷思和生存焦慮,以印度哲學重新認識自己,回應漸趨複雜的世界!
Thumbnail
導演奉俊昊沒有醜化或美化任何一邊,他只是陳列兩邊的相遇、對話、與衝突,讓我們看見兩種極端人性的不可思議。無論是極善或極惡,都是人性,無論是革命或算計,都具言之有理的的方法與目的,只是,一旦真正地操作在真實世界,無論是理性的算計或是浪漫的革命,最後達到的結果都是殺戮戰場。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古至今,真實之於人,就像太陽之於草木,不僅奪其眼目,還讓人總是向其而生,落處於對立面的虛擬,則被視為缺陷、不道德或是邪惡。然而,即使真實更加討喜,依舊無法填滿人的匱乏,畢竟,現實往往不如原本想像的完美。於是乎,我們堆砌虛擬的磚瓦,遁入文字的廣袤、網路的無垠,抑或夢景的輕靈,只為了逃離現實的窒息。
Thumbnail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Thumbnail
小說改編《裏世界遠足》是一部以異地探險結合日式都市傳說怪談的動畫作品,故事以無緣無故闖入裏世界的喜歡廢墟探險的大學女孩紙越空魚,在差點失去生命時,被精通軍武的金髮女子仁科鳥子所救結下淵源,兩人一起在裏世界探索找尋可以回到原來世界的出口。
Thumbnail
《命運石之門》是將近10年前的動畫了,然而一直到現在,心中其實都一直難以忘懷。甚至在心裡深信,今後在討論時間、記憶、存在議題上,大概不會有作品能夠超越他了。 有趣的是,再怎麼難以忘懷、雋永,直到2020年,我始終無法明白為何《命運石之門》能讓當初的自己感動到現在也無法忘記。除了說劇情好看,人物有趣
Thumbnail
【在家重溫經典音樂劇】|時至今日,人們對宗教和神的信仰不復從前,但「心中有神」這樣的概念,依然是這悲慘世界中的光亮──不必然是特定宗教的神,而是在道德兩難的時刻,在被需要的時刻,能夠收起人性裡的自私,展露更接近神性的悲天憫人。這或許是《悲慘世界》這麼多年以來,無論哪一個版本,總能一次次撼動人心的原因
Thumbnail
現代消費主義不斷鼓勵我們「追求」,但也使我們難以面對生命中的無能為力。印度哲學與此有個截然不同的起點,認為:有起必有落、有求必有失。 追求、激情與行動,其實都是一種扭曲的存在,必然會終結。 邀請您一起思辨生命本質,驅散消費主義下的成功迷思和生存焦慮,以印度哲學重新認識自己,回應漸趨複雜的世界!
Thumbnail
導演奉俊昊沒有醜化或美化任何一邊,他只是陳列兩邊的相遇、對話、與衝突,讓我們看見兩種極端人性的不可思議。無論是極善或極惡,都是人性,無論是革命或算計,都具言之有理的的方法與目的,只是,一旦真正地操作在真實世界,無論是理性的算計或是浪漫的革命,最後達到的結果都是殺戮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