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聆聽天籟:追尋內心平靜的生命之旅

年輕時我習慣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節目,就只是讓這些人為的聲音填塞思緒裏每一絲可能的空間。

 

直到十多年前搬到山裏面,才重新開始聆聽寂靜。這才發現,在現今的世界,要找到沒有人工聲響的寧靜之地,是多麼的困難。比如住在山裏面,若是關起門窗,把大自然的天籟稍加隔絕之後,發現老舊冰箱馬達不時就起動的聲音吵得要命,後來換了一台綠色標章超節能的新冰箱之後,總算好一點,這時候日光燈的起動器,細微的聲音卻又嗡嗡地干擾著耳朵。

 

想起前兩年有位美國的錄音師寫過一本書:《一平方英吋的寂靜》。他踏遍全世界,想尋找到可以完全收不到人為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非常困難,因為即便遠離人煙的蠻荒曠野,還是不時會有飛機聲,遠處輪船、火車或者各式各樣交通工具所傳來的低頻震動聲。後來他總算在遠離飛機航道的國家公園森林深處,置放一顆小石頭,將這小小的場域,圈護出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追求寧靜?我們不是希望透過各種感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嗎?

 

在自然的循環中,能找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安心感。Photo source:pixabay

 

當然,我們可以藉由眼睛耳朵來探索世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太豐富、聲光娛樂太剌激,都讓我們無法安靜下來;尤其手機聲響彷若催魂鈴,讓人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世界雖大,卻無處能夠單獨、安靜地面對自我,反而形成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東西,不但沒有豐富自己,反而更加貧窮,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

 

因此,我喜歡一個人獨自走在山裡,那是種既豐富又安心的感覺。森林裡的眾多物種有其生命流動的韻律,花開花落,在自然的循環中,找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安心感。

 

我也喜歡在海潮漲退中沿著海岸邊散步,所有的情緒都被帶向大海,甚至連理性的思考也沖刷一空了。整個人像是隨浪滾動的貝殼,隨時迎接海與風沙的流動,不知不覺間,人就融於虛空、融入海天一色了。

 

若晚上在海邊走得累了,便躺在沙灘上仰望滿天星斗,感覺身體似乎慢慢向外展延,進入浩瀚星空。

 

在追尋寂靜的過程,最好是獨自一個人。也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我對話。

 

也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我對話。Photo source:pixabay

 

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每天會找時間靜坐。因為從寧靜中所湧現的平和與覺知,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恢復完整,也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很多人用喧鬧的聲音來逃避寂靜,我想也是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吧?就像《西藏生死書》裡提到的: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我們一生都在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可以把它比喻為「夢中的家務事」。我們告訴自己要花點時間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卻從來也找不出時間。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到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

 

的確,當我們不斷地往外追尋,靠著外界的事物來界定自己,這樣的心靈會是不自由的;但假如我們能往內傾聽,聽從心底雖微弱,但是一定存在的聲音時,心靈才會是自由的。

 

那麼該如何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呢?或許就從安靜下來,走入大自然,聆聽天籟,聆聽寂靜開始吧。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