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讓我們下週同一時間,空中再相會吧!(下)

我們希望做到的是大家可以互相理解,以及多元的聲音可以出現。

 

時序回到2014年3月,臺灣發生了規模史無前例的抗爭行動,代表臺灣最高民意機構被佔領,後續前來聲援的群眾包圍了立法院週邊,形成一場長達23天的群眾運動,期間一度號召50萬人(主辦單位公布人數)上街遊行,締造臺灣運動史的新頁。

 

「現在不站出來,以後站不出來。」

「學生到底懂不懂訴求?」

 

「代議失靈,還權於民。」

「暴民破壞的公物還不是要全民買單。」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他們一直佔據道路,害我上班遲到,薪水照扣。」

 

現在廣為知悉的「太陽花學運」,發起團體本來稱之為「318青年佔領立法院行動」,後來有熱心民眾將太陽花送入議場替大家打氣,運動才與花有了連結。前立法委員邱毅在媒體上信誓旦旦的表示,民進黨送了一大堆的香蕉進議場,但他引為「鐵證」的照片裡,卻是堆放在議事臺上的太陽花,造成一段「指花為蕉」的小插曲。

 

社會輿論對於這場運動,有支持的力量也有反對的聲浪。無論如何,運動期間各家媒體紛紛派駐SNG車到現場全天候待命,就算沒有到現場走過一回,至少也看過臉書轉載、新聞報導、報紙評論…等,生活在小島上的人們,程度不一的接受到各種運動訊息。

 

 

318運動時立院周邊的抗議標語。Photo source : Flickr@billy1125 CC BY 2.0

 

學運乎?社運乎?

 

「學運」定調這場運動,雖然準確的點出了參與人口年輕人較多的特質,卻也單一化和扁平化了運動組成。當然,我們很容易可以想起臺灣運動史上有名的「野百合學運」,站在民主化的浪頭,讓總統允諾召開國是會議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以及結束「萬年國會」,氣勢磅礡的寫下臺灣民主化的扉頁。我們就不難想像,媒體何以獨愛「太陽花」也是一場「學運」?

 

除了學生之外,這場運動還有許多團體和組織投入其中,參與者的身份也非常多元。現在要來評價這場運動,或許都還太早。不過運動中出現了多種形式的民主實踐,確實不容忽視,像是肥皂箱(源自英國,在海德公園肥皂箱上的演講享有絕對言論自由)、民主講堂、審議式民主……等。後續還有更多團體延續這股動能,在社會各個角落做新的民主嘗試,像是機動性強的小蜜蜂割闌尾運動(罷免不適任立委)、籌組新政黨⋯⋯等。

 

公民組合(Taiwan Citizen Union)是一個在太陽花之前就形成的團體(現已分為「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兩個政黨),理念為追求平等、正義及環境永續的社會,致力於改革國會,希望民主再生。(註1)針對2014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公民組合與其他團體合作,打出【青年返鄉投票專車計畫】,透過新興的群眾募資平臺,希望可以號召青年投票,達到翻轉政治的目標。

 

公民組合政黨籌組記者會。Photo source : 公民組合 Taiwan Citizen Union

 

20~35歲的年輕人口在臺灣超過500萬,相當於芬蘭、丹麥全國人口;也比5都各自的人口多出一倍左右。然而,這個年齡層的投票率在歷次選舉中卻總是低於其他年齡層。(註2)有鑒於此,提供「返鄉專車」讓離鄉背井出外唸書或工作的青年,可以減少成本負擔,增加回家投票意願,以實際行動發揮年輕人的影響力。

 

七號跟宜蘭兩人投入了這項計畫,因為計畫的宣傳而受邀到電臺接受專訪。非常意外地,電臺主管認為兩人的聲音很適合主持電臺,進而對兩人提出開闢新節目的構想,開啟了兩人的電臺人生。宜蘭姊說:「真的是到了真正主持了電臺節目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做!」

 

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成為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議題,電臺也決定要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並帶有「微憤青」的視野,兩位年輕DJ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我們是一個比較資訊性取向的節目。」

 

最重要的是節目價值

 

「我們希望做到是大家可以互相理解,以及多元的聲音可以出現。」習慣新媒體的年輕人,以為媒體間總有海量的資訊在傳播著,但實際上可能不盡然。曾經有一位中高齡的跨性別者,聽到節目中聊同志議題,覺得十分感動,他很高興有人願意把這樣的聲音在廣播中呈現,特地到電臺來當面致謝,「其實蠻感人的。」同志議題在臺灣與其他鄰近國家相比,觀念上是相對的開放,同志大遊行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盛大。在網路上或許很容易可以找到相關資訊,也比較容易找到聚集的相關社群,但是要在廣播節目聽到這樣的聲音確實少之又少,「傳遞重要聲音」的信念讓他們更珍惜主持這個平臺的機會。

 

「你說,我們會不會擔心一般人聽不懂?其實也會,但就是說我們節目的價值是什麼?」宜蘭姊說,一路主持下來,讓她覺得印象深刻、有價值的,都不會是新聞話題人物,「那我們還是會去講。」有時候討論一些敏感議題(像是死刑存廢的問題),也會擔心聽眾會不會有負面的評價?他們也明白,電臺會有收聽率的考量,在議題傳達跟聽眾喜好間如何拿捏,始終不斷考驗著主持人的智慧。可以確信的是,只要電臺還願意聘僱自己的一天,都要好好守住節目的價值。

 

在主持中學習慢慢調整步伐

 

「知道有80幾歲的人在聽,你就會想:『哇,那我講這些東西,你聽了是什麼感覺?』不曉得,也有小朋友在聽,其實很好玩。」節目進行以預錄為主,跟聽眾直接交流的機會有限,所以臉書專頁上的每一則聽眾留言他們都會認真回覆,每一次交流都是調整和進步的機會。「有一次我們很無聊,講了布袋戲的東西,結果就引出了布袋戲迷。」在主持中發現「溝通」是首要工作,雖然節目取向就是要傳遞年輕人的聲音,但也體會到「有些東西不要太自嗨。」如果是網路上比較新的流行語,或是不同領域的用詞,都需要好好的解釋。

 

主持兩人組。Photo source : 寶島少年兄

 

發揮所長,放手去試

 

踏入廣播業對於兩位年輕DJ來說,一切都是偶然,但也不是毫無脈絡的憑空得來。七號建議大家還在就學的時候,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做多方的嘗試:「你對哪個職業出路有想法的話,就因應那個產業需求去多做充實。看你對什麼東西有興趣,如果你在大學時間有機會去碰的話,你就放手去玩。」

 

宜蘭姊則是表示,現在我們都太技術性導向了,希望透過大學技術性的教育,可以在未來獲得相應的職業,但現在的社會真的不是這樣。我們學習的科目是我們的強項,但如何將自身專業應用到所從事的事務上,則需仰賴個人的觀察與巧思。歷史系出身的宜蘭姊,以自己曾在IKEA打工的經驗為例:「比如說你在介紹家具的時候,這個東西有什麼功用,它是源自什麼系列出來的,它跟其他系列有什麼淵源或者差異,如果這些東西可以講的精彩,它其實就很有趣。」

 

在主持這條路上,兩位始終秉持著史科背景所強調的人文關懷,精心安排節目。尤其廣播節目除了談現在發生的事件,常常也要溯及過往,這時候如何不被特定史觀左右,又是主持人們發揮所長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

註1:快樂參政-公民組合發起宣言

註2:募資專案【青年返鄉投票專車計畫】

 


撰文:許書容

攝影:Becky Dai

編輯:黃群皓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