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與台灣漸行漸遠的泰北孤軍後裔

 

 

1960年代,當時台灣出了本極為轟動又歷久不衰的小說,那就是已故作家柏楊所寫的《異域》。此書敘述1950年代,1500多名的國民政府軍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從雲南撤退,又進入緬甸,路途歷經千辛萬苦,最後落腳泰國北部。這些國民政府軍在政治上無人認可,經濟上也缺乏援助,但仍努力求生奮鬥,令人動容。

 

由於這部小說寫得過於生動,讓很多人都以為煞有其事,也認為柏楊必定曾親上前線,才能寫得如此活靈活現。

 

但實際上,柏楊在1982年才第一次造訪泰北。當年實際的寫作情況是,柏楊在台北「自立晚報」編輯部工作,而報社駐臺北板橋的記者馬俊良,每天會訪問一兩位從泰北撤退到臺灣的孤軍,之後再將紀錄與採訪資料轉交給柏楊。因此在1961年,柏楊以「鄧克保」為筆名,採第一人稱紀實報導的形式,在該報社會版連載刊登。

 

由於故事的題材取自真實的老兵經歷,書中的軍人將領,除「鄧克保」外,也都真有其人,如李彌將軍李國輝團長等。更有意思的是,柏楊在1967年因「大力水手事件」入獄,其所有小說及雜文作品皆被查禁,惟獨《異域》一書因採用筆名「鄧克保」而逃過一劫。

 

柏楊《異域》同名改編電影  Photo source : 維基百科

 

《異域》在60年代大放異彩,當時國民政府也評估過泰北孤軍作「反攻前哨」而予以援助,但一般大眾並未多加注意。直到柏楊造訪泰北,並出版「金三角、邊區、荒城」之後,世人才知曉那群被國家遺棄的孤軍,只能靠協助泰國剿共,換取棲身泰北荒山的生存權。而後這些老兵們解甲歸田,在土壤貧瘠、水源缺乏、交通閉塞的叢莽中建立起難民村,過著半原始的艱苦歲月。

 

柏楊的報導,引起極大震撼,也引發台港地區風起雲湧的「送炭到泰北」援助熱潮,展開了20餘年全面性的救助工作。很多泰北孤軍子弟由於身份問題,無法在當地接受完整教育,也被接往台灣求學。

 

不過時移事易,台灣方面早已放棄「反攻大陸」的想法。過去20年來,也已迭經第3次政黨輪替,社會去關照泰北孤軍的後裔,也已喪失了熱情。這群過去被視為最堅決反共的人,隨著時代的轉變,在反共的態度上也有了調整。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卻主張「只要不掛中華民國國旗,就願意全力支援」,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師資,給師資;想去大陸唸書留學,也全部免費。在這種情況下,後裔們對台灣漸漸離心,似乎也是當然的事。

 

 
泰國美斯樂。Photo source : Takeaway  CC BY-SA 3.0

 

目前,泰北孤軍的後裔主要集中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 Mae Salong )山區。在此約有三萬餘人,其中90%都是國軍後人,當地文化充滿中華色彩,傳統雲南料理餐館隨處可見,店家、旅館內也大多都會說華語,因此還被戲稱是「泰國裡最沒有泰國風情的地方」。拜國民政府當年援助、輔導之賜,當地已是泰北著名旅遊勝地和茶葉產地。

 

但是,美斯樂地區的就業環境其實並不好,許多泰北孤軍後裔都到曼谷等大城市就業,擔任華人經營的餐廳服務員或旅行社的華語導遊。退休後在曼谷開設的「天廚」餐廳,台灣前情報局將軍陳虎門,因曾負責東南亞業務的,他餐廳裡雇用的員工,就清一色都是泰北孤軍子弟。

 

而當年隨李彌將軍撤往台灣的孤軍部隊,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安排居於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中永和地區,也有些軍民被安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從事農業養殖。

 

其實,除了語言和生活習慣,孤軍後裔與當地人民一般,但僅擁有居留權而非公民權,發展又受限於泰北山區。未來,泰北孤軍的後裔要如其他華裔族群一樣,完全融入泰國社會中,仍有著看不見的阻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