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從吃開始談家庭教育

日本在前些年在中小學課程裡,在智育體育等傳統教育目標中,加入了「食育」,除了有健康的飲食知識之外,從認識食物開始,找到自己跟土地與環境的關係,更可以從食物的烹調中,建立溫暖的親子時光。
近年台灣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坊間有些幼教機構或民間團體也開了一些讓孩子學烹飪的課程,看到才三、五歲的孩子,居然可以那麼認真且慎重的在廚房工作,不只是洗碗擦桌子,還能切菜煮飯,真是跌破大家眼鏡,也顛覆了長期以來家長將廚房視為禁區的想像。
飲食教育在這個時代真的很有必要,當然,不見得要教孩子煮飯,但是會辨識什麼是垃圾食物,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一直被許多大人疏忽。
其實,孩子飲食習慣的養成,是父母責無旁貸且無法逃避的責任。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在生存演化的競爭上,一定會跟著媽媽的飲食習慣的。生物一出生,面對陌生且充滿危機的世界,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所以媽媽最初餵養的食物,會形成孩子一輩子最信任的食物來源。(這也是為什麼外來種生物往往沒有天敵的原因。因為當地其他物種的媽媽並沒有教牠們這個物種可以吃,牠們就不會去吃這從來沒吃過的外來種。)
因此,當我們責備孩子喜歡吃垃圾食物時,就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平日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跟其他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樣,當自己無法做到時,絕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因為孩子是照著我們所做的學,而不是照著我們所說的去做。
如果可能的話,儘可能自己在家裡烹調。或許有人說,父母親兩人都要上班,下班後都累得要命,哪有精神再自己煮?只能在外面吃,或是買現成的食物回家吃。其實我們家也是夫妻兩人都在上班,只因為覺得飲食健康很重要,所以寧可累一點或晚一點吃,也要在家裡自己煮。通常孩子下課回家,若是肚子餓,會先吃點水果或麵包,然後就寫作業,一邊等媽媽煮晚飯。八點左右晚飯煮好了,孩子的功課大概也做完了,全家人就可以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或討論。
「吃」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的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以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上市場,讓孩子看到蘿蔔是怎麼從土壤裡挖出來,小黃瓜又是如何長大,甚至豬或雞,是飼養在什麼樣的環境,瞭解我們吃下的每一口食物,我們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應負的責任。
日本人至今在吃東西之前,都會合掌說出一句感謝的話,那是對讓我們可以活下來,而奉獻出生命的動植物誠摯地感謝,「我領受您的生命了!」這種感恩的心情,其實也是人生幸福感最大來源。
同時,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手煮的飯菜,更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即使媽媽煮的飯菜很簡單,遠遠比不上外面餐館的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
當然,如果孩子從小就能與媽媽一起煮飯,那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幸福滋味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