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倫敦呼叫》:呼叫那些年你我的理想與熱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Lizzy Lin

青少年階段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期。在這之前,世界的中心是自己,其他萬事萬物,都被嵌進自我想像裡,用純粹主觀的態度解讀一切。進入青春期,青少年將與環境(包括家庭與社會)產生深刻連結,開始察覺他人觀點下的世界,也漸漸理解責任與夢想的衝突。《倫敦呼叫》(London Town)捕捉某位男孩與環境相連的這一刻,並帶進音樂對他的影響及慰藉,令我憶起當年陪我度過徬徨年少時光的歌曲,以及被燃起的熱情。

《倫敦呼叫》的背景設定在1979年的英國,男孩切伊將滿十五歲,與父親及六歲的妹妹同住,媽媽桑德琳則是為了追尋搖滾夢而早早離開了。沒想到,爸爸在搬運鋼琴時受了重傷,切伊被迫提前長大撐起這個家。他白天照顧父親的鋼琴店生意、晚上開計程車,時時為維持生計而辛勞,還要忙著照顧妹妹,此時切伊接觸到了「衝擊樂團」(The Clash),成為生活中唯一的喜樂及安慰,而與樂團主唱喬‧史楚默(Joe Strummer)的神奇緣分,成了切伊翻轉人生的希望。

raw-image

切伊原本對父親有諸多抱怨與憤怒,並認為他要為母親的離開負責。但他對母親的崇拜在看見現實的全貌後瓦解了;對父親的厭惡與敵意,則在自己承擔父職後大幅下降。他也開始注意到家人關係以外的事情,包括討生活面臨的困難,還有整體社會的失業率、貧富不均、種族衝突等等問題。這些現實,與衝擊樂團的歌詞相連,讓切伊開始從更多、更複雜的角度觀看社會,許多徬徨與憤怒,則在音樂中獲得紓發與緩解。

切伊的故事讓我想到年少的自己,想到在那個即將與「現實」相連的時刻,哪些歌曲讓我用不同的觀看角度面對世界,又有哪些歌曲給我在人生路繼續前行的力量。我跟切伊在類似的年紀,開始找到影響、陪伴一輩子的音樂,這時候,音樂不再只是人生中的背景裝飾、輕鬆娛樂,而是成為生命必須的一部分,如陽光、空氣和水一般不可或缺,半夜邊聽邊在腦海裡跟著嘶吼、跟著憤怒、跟著哭泣、跟著療癒......

raw-image

那時的人生,理應只有聯考,至少很多「大人」都這樣提醒我,整個社會的氛圍也是如此。「其他的事以後再說」、「等你上大學想做什麼都可以」,他們總是這麼說。在「只有聯考是正經事」的歲月,生命中其他事物都被他人視為毫無價值的玩意,每天醒著的時光,被迫全擠在一本本教科書與大小考裡,困惑又苦悶的感受讓人窒息,音樂幾乎成了我唯一的出口。在害怕被「大人」們挑剔與嫌棄的牢籠中,我聽見了貝克(Beck)的名曲〈Loser〉,唱著「我是個失敗者,寶貝,那麼你為何不殺了我?」,那態度裡的輕蔑與自嘲,竟莫名地讓我放鬆了下來,每當我用「咬我啊」的精神吟唱這段知名副歌,彷彿被帶入無垠太空,扛在肩上的重物頓時全失去重量,我突然發現「當我不在意你們崇尚的那些單一價值觀,你們就傷害不了我」「如果我不怕被你們當作失敗者,你們就無法控制我」。就這樣,一句聽來負面的詞,竟解放了我。

安妮.迪芙蘭蔻(Ani DiFranco)的作品歌詞中的坦率與堅強,則總是令我心安,讓我感覺有伴,而且她讓我明白:原來一個人可以同時強悍又軟弱,即使有勇氣張牙舞爪地對抗全世界,心底仍可藏有些許柔軟的秘密,可以為著無人理解的孤單而受折磨。我不需要將心中的痛苦當成「我太弱了一定做不到」的證據,反而可將痛苦想像為試煉,相信自己將變得更堅強,並同理其他受苦的人。

除了這些很自我的心情,我也跟《倫敦呼叫》的切伊一樣,注意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倫敦呼叫》的時代背景是柴契爾夫人即將成為英國首相之際,保守勢力正要開始主導政治,而衝擊樂團的音樂,引導著剛扛起家庭責任的切伊,讓他看見富人階級的剝削、當權者為何有動機分化社會階級較低的人們,以及黑人與白人應該團結、而非把失業問題全怪罪在少數族裔與外來移民身上。

我則是在美國西雅圖起家的「德國女皇樂團」(Queensrÿche)於1988年發行的前衛搖滾經典專輯《Operation: Mindcrime》裡,聽見他們如何用一個故事貫穿整張專輯,利用街頭小混混、變成修女的逃家少女、決心改革的Dr. X、說一套做一套的神父等等角色,對社會種種偽善及不公發出怒吼與抗議,批判各類扭曲而病態的現況。或是從德國重金屬團Rage的專輯《Trapped!》裡面,感受到改變世界的熱情,以及對抗當權派的決心。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搖滾經典歌曲,都充滿批判現狀、不接受摸頭的精神,帶給我不斷質疑社會狀況、不向單一傳統價值觀低頭的勇氣。像「扭曲姐妹樂團」(Twisted Sisters)唱著「噢!我們不接受!」(We’re not gonna take it!),堅定不讓他人決定自己命運;瓊妮.蜜雪兒(Joni Mitchell)在〈Big Yellow Taxi〉裡嘲諷人們會將天堂鋪上柏油路還蓋個大停車場;蘇珊.薇格(Suzanne Vega)的〈Luka〉道出受家暴女性的辛酸;更不用說像鮑伯.狄倫U2、或《倫敦呼叫》提到的衝擊樂團等等,是如何關懷社會議題與弱勢階級,用音樂逼迫著所有人正視嚴肅的問題,那些遠大於個人未來的事情。

也許年長後回頭來看,這其中帶著的某些理想主義還是太青澀單純了些,但不可否認,它當年點燃了某些東西,這些火苗是不會熄滅的。就如同龐克雖然沒有阻止柴契爾的政權,沒有擊垮保守主義,不過它安慰了許多如切伊這樣的青年,給了他們力量,而龐克精神在音樂、歷史與政治上仍然有著巨大的身影,時至今日都能在關鍵時刻帶來許多靈感。

看著《倫敦呼叫》,我追憶自己的青春,呼叫曾有的熱情。我不會忘記當年的音樂啟蒙教導我的事情:這世界永遠有空間變得更好,而我們要勇敢奮戰,不能放棄任何一個機會。

raw-image

※                    ※                    ※

raw-image

Lizzy Lin,曾在金融業任職多年,但人生最愛還是歐美電影與影集,喜歡透過書寫,讓電影找到速配的觀眾。耕耘部落格多年,臉書專頁『Lizzy聊電影』。

※                    ※                    ※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sh Yang 楊萱-avatar-img
2023/02/07
每個大人都是長大的小孩!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音樂」是一部電影不可或缺的軀幹,聆聽原聲帶更是在離開影廳之後,讓感官與記憶一次次重回電影情境的魔法。本次從「創作與表演」為經、「成長軌跡」為緯,精選三部分別以搖滾、爵士、音樂劇為題材的音樂電影,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走進角色的創作心境,並從中重新感受音樂帶來的純粹感動。
Thumbnail
「音樂」是一部電影不可或缺的軀幹,聆聽原聲帶更是在離開影廳之後,讓感官與記憶一次次重回電影情境的魔法。本次從「創作與表演」為經、「成長軌跡」為緯,精選三部分別以搖滾、爵士、音樂劇為題材的音樂電影,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走進角色的創作心境,並從中重新感受音樂帶來的純粹感動。
Thumbnail
  我在今年二月中退伍,我在入伍前隨手抓了幾本社會學相關的書籍加上一本7000字單字口袋書進去(完全高估自己對學術的興趣)。我為了能夠在一些破碎零散的休息時間看自己的書,我拼了命在鑑測之前把單戰全部背完,結果我在部隊裡看完的第一本書竟然不是我自己帶的,而是跟同梯借來喬治歐威爾的《1984》。
Thumbnail
  我在今年二月中退伍,我在入伍前隨手抓了幾本社會學相關的書籍加上一本7000字單字口袋書進去(完全高估自己對學術的興趣)。我為了能夠在一些破碎零散的休息時間看自己的書,我拼了命在鑑測之前把單戰全部背完,結果我在部隊裡看完的第一本書竟然不是我自己帶的,而是跟同梯借來喬治歐威爾的《1984》。
Thumbnail
當他不再向外尋求肯定,且不再逃避自己內心的傷痛並轉而面對的那一刻起,他才真正獲得了救贖。他說:「金唱片的肯定並未讓我感到滿足。真正讓我的心寧感到富足的是和洋子的感情,以及扮演父親的角色。」
Thumbnail
當他不再向外尋求肯定,且不再逃避自己內心的傷痛並轉而面對的那一刻起,他才真正獲得了救贖。他說:「金唱片的肯定並未讓我感到滿足。真正讓我的心寧感到富足的是和洋子的感情,以及扮演父親的角色。」
Thumbnail
青春期對於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是初次離開原生家庭的連結,正準備要靠自己去體驗、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一場令人期待的冒險,但也意味著將要自己去面對一路上的害怕與孤單。青少年與成人社會之間如此重要的議題,搖滾樂是絕對不會錯過的!以下是幾首有關青春期的歌曲,都是我很喜歡的歌,也陪伴我走到今天,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青春期對於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是初次離開原生家庭的連結,正準備要靠自己去體驗、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一場令人期待的冒險,但也意味著將要自己去面對一路上的害怕與孤單。青少年與成人社會之間如此重要的議題,搖滾樂是絕對不會錯過的!以下是幾首有關青春期的歌曲,都是我很喜歡的歌,也陪伴我走到今天,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原來,我們還有機會遇到心有靈犀的靈魂伴侶,將自己從寂寞和失落的谷底救起時,不免也會被一起治癒,彷彿和主角們一起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希望一樣。
Thumbnail
原來,我們還有機會遇到心有靈犀的靈魂伴侶,將自己從寂寞和失落的谷底救起時,不免也會被一起治癒,彷彿和主角們一起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希望一樣。
Thumbnail
《搖滾戀習曲》是個關於一個失落男孩的故事,在失去家庭溫暖與學校支持的窘境,因為愛情而驅動創作的力量,也因此改變一個失落男孩的人生。這也是一個關於80年代的都柏林故事,同時包含這個時空的音樂、MV、還有電影,這不僅是導演卡尼的記憶,也是許多曾經生活於這個時代的人的共同記憶。
Thumbnail
《搖滾戀習曲》是個關於一個失落男孩的故事,在失去家庭溫暖與學校支持的窘境,因為愛情而驅動創作的力量,也因此改變一個失落男孩的人生。這也是一個關於80年代的都柏林故事,同時包含這個時空的音樂、MV、還有電影,這不僅是導演卡尼的記憶,也是許多曾經生活於這個時代的人的共同記憶。
Thumbnail
是啊,沒有音樂,我是長不出這樣子的大人的。歌詞中常會有許多的扣問,能將內心無法消化的情感,化為音符與文字一一的傾訴;一針見血指出癥結點,一語道破我們不願承認的事。
Thumbnail
是啊,沒有音樂,我是長不出這樣子的大人的。歌詞中常會有許多的扣問,能將內心無法消化的情感,化為音符與文字一一的傾訴;一針見血指出癥結點,一語道破我們不願承認的事。
Thumbnail
我自認為不算是文藝青年,我喜歡閱讀,拿本書,找個環境簡幽的咖啡廳,徜徉在書本的世界中,是我放鬆的方式之一,而西洋音樂是我年輕時可以脫離生活的苦悶,神遊在想像世界的另一條路,邊看書、邊聽音樂,彼此不衝突,但快樂加倍,對我而言,音樂豎立了一個只屬於我的空間,讓我的思慮更清晰。
Thumbnail
我自認為不算是文藝青年,我喜歡閱讀,拿本書,找個環境簡幽的咖啡廳,徜徉在書本的世界中,是我放鬆的方式之一,而西洋音樂是我年輕時可以脫離生活的苦悶,神遊在想像世界的另一條路,邊看書、邊聽音樂,彼此不衝突,但快樂加倍,對我而言,音樂豎立了一個只屬於我的空間,讓我的思慮更清晰。
Thumbnail
某方面來說,《靈魂急轉彎》其實是奇幻版的《陽光普照》,整個世界就是陳以文飾演的父親角色縮影,只存在對成功的想像,不容許失敗。而喬伊和 22 號則是巫建和飾演的阿和一角翻版,受制於群體對追求成功的偏執而活得辛苦與不快樂,不斷否認自身價值,最終被負面情緒綁架,成為逃避現實的「迷失靈魂」。
Thumbnail
某方面來說,《靈魂急轉彎》其實是奇幻版的《陽光普照》,整個世界就是陳以文飾演的父親角色縮影,只存在對成功的想像,不容許失敗。而喬伊和 22 號則是巫建和飾演的阿和一角翻版,受制於群體對追求成功的偏執而活得辛苦與不快樂,不斷否認自身價值,最終被負面情緒綁架,成為逃避現實的「迷失靈魂」。
Thumbnail
那些歌都非常好聽,尤其國中整天只有惡補,童年遠逝惡現實逼近,如此苦悶的青春時期,音樂是唯一的出口,可以邊讀書邊藉音樂抒發心情,且時不時跟著哼唱,多好。
Thumbnail
那些歌都非常好聽,尤其國中整天只有惡補,童年遠逝惡現實逼近,如此苦悶的青春時期,音樂是唯一的出口,可以邊讀書邊藉音樂抒發心情,且時不時跟著哼唱,多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