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研究,比較熱門的話題是中國以往的政治轉型和未來可能的轉型路徑等問題。總之,「轉型」成為一門顯學。但是我認為,如果不對「轉型」這個詞做一些清晰的界定並再三強調的話,這個學術術語很可能會導致對於中國現實的誤讀。
因為同一般講,「轉型」總是代表著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向前的,或者,至少也是平行的,從一個模式向另一個模式的轉化。「轉型」在公共話語中,並不是一個明顯的貶義詞。但是如果用「轉型」這個詞來討論中國現實政治發展的話,我覺得一定要非常慎重,因為,有一種轉型,其實叫做倒退。
關於這一點,中國著名民間學者李凡先生,在海外發行的
《中國戰略分析》2016年創刊號上發表過一篇文章:
《倒退:析當下中國的「晚期極權主義」》,就曾經有過非常明確的解釋。他指出:轉型本身就有各種可能,或向前轉,或原地踏步,或向後轉。在2016年的語境下,李凡先生的基本判斷,還是認為中國的轉型並不是向前發展的,而是維持性質的轉型,他把維持的對象稱之為「晚期極權主義」(Late Totalitarianism)。他認為,從原點出發的極權主義發展到了晚期極權主義,是中國轉型的實質,也正因為如此,這並不是什麼真正的轉型。當然,他也謹慎地提出,轉型也有倒退的可能。
時間進入2018年,在習近平悍然修改憲法、取消領導幹部幹部任期限制之後,顯然,這種「可能」已經成為現實。中國正在西方國家的一片驚呼聲中,開始進行新的轉型,而這一次,轉型的方向是向後倒退。這樣的倒退表現在幾個突出的方面:
- 第一,個人崇拜這個曾經被中共認為是導致「文革」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現象,在中國死灰復燃。今天對習近平的歌頌充滿各類官方媒體,出自各級領導幹部之口,甚至連民間,也出現了覆蓋面相當廣泛的對於習近平的擁戴。
- 第二,鄧小平時期的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放鬆對社會的控制,黨政分開成為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標;而現在,中共重新宣布黨高於國家,高於社會,高於憲法,「東西南北中,黨領導一切,」黨國體制回到了五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