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5/23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無患子科的珍果:荔枝與龍眼

    荔枝。圖片來源:Wikipedia
    小時候很喜歡荔枝與龍眼甜蜜蜜的滋味。剝開紅褐色的外殼,露出的是晶瑩的果肉;果肉吃盡就露出黑色橢圓形的種子。種子的表面光滑發亮,常讓我想要收藏起來玩,不過最後總是被大人丟掉。荔枝因為外果皮(紅褐色殼)與內果皮(白色薄膜)之間的連結不緊密,可以小心地剝掉外果皮、留下僅被內果皮包覆著的果實。這樣的果實因為大小與色澤與鵪鶉蛋相似,總被我們戲稱為「鳥蛋」;剝「鳥蛋」成為女孩子們吃荔枝時的遊戲,但龍眼因為兩層果皮間的連結緊密,便無法玩這個遊戲了。
    荔枝(Litchi chinensis)原產於大陸嶺南及北越南,為無患子科(Sapindaceae)的常綠喬木。最早出現於文字記載應該是公元前135-134年間西漢司馬相如(前179-117)的上林賦[1],當時寫做「離支」或「離枝」,因為採摘時一定要把連著果實的枝條一起切下而得名[2]。到了東漢,已經寫作荔枝了;而英文的lychee或lichee則為荔枝的音譯。漢武帝時期攻破南越(今廣東一帶)後,由當地移植了許多奇花異草,荔枝也在其中。武帝還為了荔枝等熱帶植物,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建造了扶荔宮; 扶荔宫可能是世界第一個(熱帶)植物園,可惜因為氣候不適合,「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後數歲,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分明就是氣候不適合,但是不講道理的漢武帝,發現植物死了還是要「守吏坐誅者數十人」[3]。
    台灣的荔枝種源,相傳是三百年前由張郡氏自福建引進[4],種於東港郡崁頂莊南茂安(現在屏東崁頂與南州鄉的交界處);另外鄭肇基也於二百年前由廣東引進,種在新竹州新郡香山庄南溢村(今新竹縣香山地區)。雖然很早就引進台灣,但是荔枝真正成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僅約40年;早期主要產地是南投、台中、彰化與新竹,後因為越往南荔枝成熟越早,農民為了增加獲利,開始嘗試在高雄的坡地栽培。到1988年時,高雄縣成為荔枝的主要產地,而最早種植荔枝的屏東縣卻因為氣候偏暖造成黑葉種容易於隔年開花、加上缺少適合荔枝栽培的淺山坡地,直到更晚期技術進步後,才開始有較多荔枝種植[5]。目前全世界荔枝產量第一的國家是中國,主要產地為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等地,年產超過百萬噸;其次為印度,比哈爾邦是主要的產地。台灣則以高雄市為最大產地,台中市、南投縣次之[6]。
    早期台灣的荔枝因為幾乎只有黑葉種(佔95%),造成產期集中影響銷路,使荔枝在1988年達到產業巔峰後盛極而衰。後來便開發早熟小核之玉荷包品系(與大陸的妃子笑品系為同種異名),到2003年已佔全台灣總栽培面積的10%(2007年達到20%)。另外也有晚熟品系「糯米茲」,使產期可延後到七月。近年鳳山、嘉義分所也育成翠玉、旺荔、玫瑰紅、吉荔等新品系。在台灣的荔枝產期有「三月紅→五月玉荷包(南部趕早)→六七月黑葉(中部大出)→八月糯米茲(北部拼晚)」的口訣,由此可知近年台灣荔枝品種的變化[7]。在不同產區種植不同品種,以分散產期、提升銷路,使台灣荔枝產業近年來又逐漸復甦。不過,雖然荔枝是亞熱帶植物,但花芽分化期需要乾旱與夜間低溫(攝氏15-20度以下四至六週,依不同品系而有不同[8]),近年的全球暖化造成荔枝晚抽花、抽穗率低且參差不齊,對這個產業造成很大的挑戰。
    荔枝產業記載最詳細的古文獻首推北宋時期的文學、書法家蔡襄(1012-1067)在1059年於福建任職時所寫的《荔枝譜》一書[9],除了記載荔枝的發源地、種植方法、盛產地區、對人的益處之外,還記錄有陳紫、江綠等三十二品系,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10]。到了現代,台灣重要的荔枝研究學者為中興大學的黃弼臣教授。黃教授先後任職於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所長)與中興大學園藝系,著有《荔枝》一書。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及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在日治時代便已是重要的荔枝品種保存區。到了1960-1970年代間,嘉義農業試驗分所之荔枝專家張振宙先生與黃弼臣教授一起收集早期自大陸引進的荔枝品種並加以鑑定與正名,後來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在1976年設立荔枝種原區並收集台灣由大陸引進的13品種,並陸續自大陸泰國南非澳洲夏威夷引進不同品種,目前有50種左右。
    提到荔枝,絕對不可能忘記的人應該是楊貴妃。相傳楊貴妃(719-756)最愛吃荔枝,但由於荔枝保鮮困難,在沒有冷藏設備的唐代,唐玄宗(685-762)為了要博得她的歡喜,在荔枝盛產時便以快馬不眠不休地將荔枝由蜀中(今四川)與嶺南(廣東)一路運到長安。 《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中記載:「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11] 杜牧(803-852)在「過華清宮」一詩中所言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在說這件事。楊貴妃是四川人,現在的四川並不生產荔枝,她怎麼會吃過荔枝呢?唐朝為歷史上的暖期,當時不僅是廣東一帶可種植荔枝,連四川都有荔枝生產;到了宋朝進入冷期以後,在中國荔枝的產區便退回到嶺南一帶,四川不再有荔枝的種植了[12]。事實上第一個以快馬運送荔枝的並不是唐玄宗,而是漢武帝。在《三輔黃圖》中提到,「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後來到東漢安帝時,交趾郡守唐羌(伯游)上書極陳其弊,每年向朝廷進貢荔枝的任務才終於停止。北宋蘇軾還為此寫了一首「荔支歎」的詩呢[13]!不只是皇帝、妃子愛荔枝,文人更愛荔枝,留下了不少有關荔枝的詩篇;如白居易在就稱讚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橘得霜。」[14];蘇軾甚至還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15],只要能天天吃荔枝,連家都不想回了!
    新鮮荔枝保存不易,最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在《荔枝圖序》中就曾提到:「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16],明代王禎(1271-1333)的《農書》中也提到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成熟的荔枝很容易因為發酵作用而發酸(味變),而發酵作用產生的酒精也曾讓網路上傳說「吃荔枝酒測不會過」,不過已經證實只要漱口就可以恢復正常了[17]。
    在台灣,荔枝主要以鮮果消費為主,但也可以製作荔枝乾、荔枝罐頭、荔枝果汁、荔枝酒,台灣菸酒公司南投酒廠的玉泉荔枝酒曾於1996、1997、1998連續三年獲得世界酒類評鑑會金質獎,並獲得國際最高品質獎章,也是南投酒廠外銷歐美最暢銷酒類[18]。
    西方世界最早對荔枝的記載是1585年德‧門多薩(Gonzales de Mendoza,1541-1617)的《大中華帝國史》(History of the great and mighty kingdom of China)中轉述1570年代訪問中國的西班牙修女們對荔枝的評價;後來波蘭耶穌會教士卜彌格(Michael Boym,1612-1659) 在1656年的紀錄中也曾經提到荔枝[19]。荔枝首次出現在正式的學術文獻是在法國自然學家索纳纳特(Pierre Sonnerat,1748-1814)所著之《1774-1781東印度群島與中國航行記》中,一共記載了三種荔枝。
    印度大約在唐宋之間便已由中國引進荔枝栽培,但缺乏正式的紀錄[20];傳播到西方最早的文字紀錄是1764年,由德‧科西尼(Joseph-François Charpentier de Cossigny,1736-1809)將其引種到瑞安島(Réunion Island),隨後引種到馬達加斯加,成為當地的重要農產品之一。
    雖然根據《本草綱目》上的記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等功效;而且它的根、果肉與果核都可入藥,不過荔枝也含有與次甘胺酸A(hypoglycin A)結構相似的亞甲基環丙基甘胺酸(MCPG,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21]。同屬於無患子科的西印度群島植物阿開木(ackee,Blighia sapida),在過去曾因為民眾在食用未成熟果實後產生低血糖的症狀,被稱為牙買加嘔吐病(Jamaican vomiting sickness)[22];後來發現就是因為未成熟的阿開果含有次甘胺酸A導致。而荔枝則是從1995年開始,每年從五月中一直到七月季風雨降臨前,導致印度比哈爾邦的Muzaffarpur的神秘的兒童腦病的原因,致死率可達40%,後來發現原來就是MCPG惹的禍[23]。
    除了牙買加嘔吐病與印度的神秘腦病以外,在中國南方也有所謂的「荔枝急性中毒」。這倒不是因為次甘胺酸A與MCPG,而是因為荔枝含糖量約為16.6%,且大部份為果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是果糖又不能讓組織自由運用,而必需送到肝臟去代謝;在這樣的狀況下,由於吃進去的(果)糖無法立即使用,而分泌的胰島素又會降血糖,於是就出現頭暈、心慌、昏厥等低血糖症狀。荔枝急性中毒可以先試著口服葡萄糖,如果症狀沒有改善還是要送醫院[24]。也就是說,未成熟的荔枝千萬別吃,而成熟的荔枝雖然香甜可口,但也別吃太多,才不會生病喔!
    龍眼。圖片來源:Wikipedia
    與荔枝同屬無患子科的水果是龍眼(Dimocarpus longan),又稱桂圓、荔枝奴、亞荔枝、燕卵,英文名稱longan就是它的音譯。「龍眼」這個名稱據說是因為它的果實去皮後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裡面的紅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所以得了這個名稱[25];而「桂圓」據說是為了避諱皇帝,因為龍眼都在桂花飄香的季節成熟,所以改了名稱[26]。至於「荔枝奴」與「亞荔枝」這兩個名稱是因為古代龍眼多在荔枝成熟後才上市而得名,但似乎也暗示了龍眼在文學上不如荔枝的命運[27]。
    龍眼的發源地應該是在緬甸與中國南部一帶[28],目前全世界第一大龍眼生產國是中國,第一大龍眼出口國則是泰國。台灣的龍眼不論是鮮食或乾燥,近年來都以提供國內食用為主;主要產區在大甲溪以南,台南東山區最多[29],[30]。
    台灣的龍眼與荔枝一樣源自於大陸。根據康熙55年(1715)的「諸羅縣志」記載,應該是由閩粵移民帶入,但因實生繁殖,品種已與大陸有不同。目前在台灣以「粉殼」品種為主,另有果農自行選種培育的「紅殼」、「青殼」、「大粉殼」、「水貢」以及早熟品種「五月眼」與晚熟品種「十月眼」等[31]。古書中對龍眼品種的記載極少,最早的記載應是明代的《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提到「虎眼」品種;清代趙古農的《龍眼譜》記載了許多不同的品種。大陸目前的品種包括福建的「福眼」、「烏龍」、「赤殼」,廣東的「石硤」、廣西的「廣眼」、四川的「八月鮮」等[32]。
    與荔枝不同的是,龍眼除了鮮食以外,還經常烘乾儲存;烘乾的龍眼俗稱為桂圓乾,可以剝下儲存也可以整顆的形式保存。因為龍眼與荔枝一樣不耐久儲,在台灣桂圓乾的製作場所幾乎都在產區的附近,如台南東山區南溪村雖僅有500人,卻擁有近200座土窯,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座土窯,幾乎全體村民都靠龍眼維生[33]。早期烘焙龍眼,要以龍眼木為柴,火升好後,把現採龍眼放置於竹蔑床上,底下以熱煙慢燻,1天1夜後便可將果粒與枝條分離脫粒,再持續翻動與烘乾,視天氣狀況約5到6天後完工。整個過程要注意維持外殼完整,連續5、6天火不但不可熄,或的大小也要注意控制;若火太小就不易烘乾導致腐敗,火太旺則會焦臭甚至燒破竹蔑。雖然近年來已開發出烘焙桂圓乾的機器,但只有用龍眼木為柴烘焙出的桂圓乾才能產生獨特香氣,因此手工烘焙桂圓乾依然盛行。大約3斤的新鮮龍眼可以製作出一斤的桂圓乾,桂圓乾在中醫稱為龍眼肉,性味甘溫,歸心、脾經可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34]。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也說:「龍眼多食能益人智,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古人認為曬乾的龍眼肉比烘乾的好,因為沒有火氣,但在台灣現在全部都採烘乾製作,不知是否是因為台灣龍眼產季常遇上梅雨的緣故[35]?
    雖然與荔枝同為無患子科的果樹,但龍眼似乎不像荔枝會造成急性腦病,不過吃多了也會上火,造成腹瀉、流鼻血、口腔潰瘍、口腔黏膜發炎、便秘等症狀,在中國被稱為「龍眼病」[36],並認為兒童、老年人及患有慢性扁桃腺炎、咽喉炎、“虛火旺”、便秘、糖尿病等疾病者要少吃龍眼,即使是一般人也建議一天不要吃超過200克。
    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龍眼富含各種胺基酸,尤以丙胺酸(alanine)與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為最高。雖然龍眼肉可入藥,或許是它的名稱、或許是它的滋味不若荔枝那樣得人喜愛、更或許它就是與文人無緣、也不如荔枝一般得美人青睞,在文學中龍眼是註定缺席了;只有《三輔黃圖》中提到,在漢武帝破南越時,龍眼與荔枝一起到了宮廷之中,種在扶荔宮裡;而蘇軾在他的「荔支歎」裡面提到「顛阬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而已。
    隨著華人移民到了不同的大陸,因著對家鄉味的需求,龍眼在十九世紀時分別被帶到澳洲、泰國,二十世紀初傳播到了夏威夷;而西方世界對龍眼的第一筆記錄是由葡萄牙傳教士若昂·德理路(João de Loureiro,1717-1791)在他1790年所寫的《交趾支那植物志》(Flora Cochinchinensis)留下[37]。
    雖然龍眼在文學的地位上不如荔枝,但桂圓乾不論在藥用或食品加工上的用處都比荔枝要廣泛得多。紅棗桂圓茶是很受歡迎的養生飲料,近年來也有西式麵包店將桂圓用在瑪芬的製作上;而吳寶春的酒釀桂圓麵包在2008年奪得世界大賽優勝[38],更使桂圓躍上世界舞台。雖然吳寶春先生也開發了荔枝玫瑰麵包,但名氣便不及酒釀桂圓麵包那麼大了。
    龍眼除了可鮮食、可入藥外,龍眼木材質堅實、紋理細緻,可製作家具、工藝品、船舶;桂圓乾的製作也需要使用龍眼木為燃料,才能作出香氣撲鼻的桂圓乾。龍眼可說是從頭到腳都可用的植物呢!
    龍眼與荔枝除了果實有食用價值以外,它們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每年三月到五月龍眼、荔枝開花時,蜂農便會以卡車載著蜂箱由高雄一路往到北移動到南投、台中、彰化一帶,讓蜜蜂在龍眼、荔枝園中採蜜,所收成的蜂蜜就稱為龍眼/荔枝蜜。但龍眼、荔枝的花期正逢梅雨季,容易受降雨影響產量;近年遇到氣候變遷、旱澇不定,原本便僅夠供應國內一半需求量的國產蜂蜜,在2017年再遇到蟲害,產量更是大幅下降[39]。由於國人普遍認為食用蜂蜜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加上近年養生風興起,隨著蜂蜜價格水漲船高,如何有效維護龍眼、荔枝的產量,不僅關係著這兩種果品的產業,也與蜂蜜的生產息息相關呢!
    [1] 簡宗梧 子虛上林賦研究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9519/1)
    [2] 扶南記: 「南海郡多荔枝樹,荔枝為名者,以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劙與荔同。」
    [3] 三輔黃圖。卷之三。扶荔宮。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24945#p119)
    [4] 同1。
    [5] 台灣荔枝產地及品種結構變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荔枝館(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15578&ctNode=3986&mp=274&kpi=0&hashid=)
    [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
    [7] 維基百科。荔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94%E6%9E%9D)
    [8] 氣候土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荔枝館(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75994&ctNode=5517&mp=274&kpi=0&hashid=)
    [9] 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8%8D%94%E6%9E%9D%E8%AD%9C)
    [10] 壹讀。蔡襄的生平如何?蔡襄的《茶錄》講的是什麼。(https://read01.com/zDnQdR.html)
    [11] 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06004)
    [12] 劉昭民著。1982。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灣商務印書館。
    [13] 蘇軾。荔支歎:「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阬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14] 白居易《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州楊八使君》。維基文庫。(https://goo.gl/L4jN3F)。
    [15] 蘇軾。惠州一絕。東坡全集卷二十九。維基文庫(https://goo.gl/7USlP8)。
    [16] 壹讀。漢語中的荔枝從何得名(https://read01.com/4mQzdQ.html)。
    [17] 陳冠竹。2016/6/8。每年夏天網友瘋傳「吃荔枝酒測不會過」 營養師還它清白!ETtoday 東森新聞雲。
    [18] 其他水果酒。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南投酒廠網站(http://event.ttl-eshop.com.tw/nt//about/01main.aspx?cateid=108)
    [19] Michael Boym.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C5%82_Boym)
    [20] 彭世獎。2012。中國作物栽培簡史。ISBN 9787109169258。
    [21] Gray, D. O.; Fowden, L (1962). "Alpha-(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 from Litchi seeds". The Biochemical Journal. 82 (3): 385–9. doi:10.1042/bj0820385. PMC 1243468Freely accessible. PMID 13901296.
    [22] Joskow R et. al., Ackee fruit poisoning: an outbreak investing in Haiti 2000-2001. Clin Toxicol (Phila) 2006: 44: 267-73
    [23] Aakash Shrivastava et. al., Association of acute toxic encephalopathy with litchi consumption in an outbreak in Muzaffarpur, India, 2014: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nt Global Health。 DOI: .http://dx.doi.org/10.1016/S2214-109X(17)30035-9(http://www.biochemj.org/content/ppbiochemj/82/3/385.full.pdf)
    [24] 2015/6/17。 空肚吃斤半荔枝兩女童血糖低暈倒。蘋果日報。(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617/19187123)
    [25] 維基百科。龍眼(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99%E7%9C%BC
    [26] 茶家愛。親愛的朋友:【您知道~「龍眼」為什麼又叫「桂圓」嗎?? 】(https://www.facebook.com/olife.0919486128/posts/195562120533470
    [27] 潘富俊著。中國文學植物學。貓頭鷹出版。ISBN 9789862620809[28] Wikipedia. Long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ngan) retrieved 2017/5/7.
    [29] 東山龍眼。(http://www.tainan.gov.tw/dongshan/page.asp?id=%7B5BD326CA-48B3-4355-98FB-646C00A6B711%7D)
    [3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
    [31] 王婉伶、張哲瑋、許吉人。龍眼產業現況及潛力。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2010年12月。84:6-9。
    [32] 彭世獎。2012。中國作物栽培簡史。ISBN 9787109169258。
    [33] 中時電子報。處暑秋老虎發威 炭焙桂圓正飄香。2016/8/23。陳志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823002030-260405)
    [34] 醫砭。龍眼肉。(http://yibian.hopto.org/yao/?yno=324)
    [35] 彭世獎。2012。中國作物栽培簡史。ISBN 9787109169258。
    [36] 中國政府網。醫生提醒:過多吃龍眼當心“龍眼病”。(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wxx/jk/2014-01/14/content_2565994.htm)
    [37] 同24。
    [38] 維基百科。吳寶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5%AF%B6%E6%98%A5)retrieved 2017/5/7.
    [39] 2017/5/10。自由時報。〈南部〉蜂蜜大減產剩1成 50年來最慘。(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0118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